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地球化学

生态地球化学

生态地球化学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69931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中国地质、山东国土资源、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三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生态地球化学的相关文献由323位作者贡献,包括庞绪贵、代杰瑞、高宗军等。

生态地球化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9931 占比:99.93%

总计:170045篇

生态地球化学—发文趋势图

生态地球化学

-研究学者

  • 庞绪贵
  • 代杰瑞
  • 高宗军
  • 喻超
  • 王增辉
  • 王敏
  • 刘华峰
  • 张建新
  • 王存龙
  • 王红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晨子; 袁继海; 刘成海; 郭威; 孙冬阳; 刘崴; 赵九江; 胡俊栋; 赵令浩
    • 摘要: 云南省安宁市是长江上游滇中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区。本文以2018~2020年度在安宁地区系统采集的表层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等元素含量特征和富集程度进行研究,利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对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并采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Cr、Zn、As、Cd、Pb、Hg以及放射性元素U显著高于云南省土壤背景值,且变异程度较高,空间分布不均;重金属Cr地质异常累积程度最高,As、Cd和Hg潜在生态风险等级高,生态风险主要集中在磷矿采区及螳螂川流域钢铁厂、化工厂周边。研究区土壤中Cr、Ni、Cu可能更多地来源于成土母质;Cd、Pb、Zn和As高含量区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为显著;Hg可能存在复合污染源。本研究结果将为识别安宁地区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当地土地资源安全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 双龙
    • 摘要: 建立了高温灰化、酸溶去除生物样品中的复杂有机组分、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生物样品中的痕量氟的方法。讨论了样品氟固定试剂的选择和用量、灰化温度、灰化时间等对氟元素测定结果的影响,试样经5 mL(100 g/L)硝酸镁溶液固定,电热板蒸干和炭化,再经箱式电阻炉在600°C,灼烧1.5 h灰化后,采用盐酸(1+10)酸解提取,加入乙酸钠溶液和柠檬酸钠溶液,在该体系中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对样品中的氟元素进行测定。以电极电位值为纵坐标,标准系列溶液中氟离子浓度对数的负数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氟标准系列溶液浓度在0.02~4.0μ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氟标准曲线方程为y=56.449 x+219.05,相关系数(R^(2))=0.9998,根据试样电位值求得试样中的氟含量。方法检出限0.85μg/g。选用12种不同种类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验证,测定值与认定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等于8.9%(n=12),相对误差(RE)均小于等于2.9%,各种标准物质氟元素测定t值均小于2.20(t_(0.05),_(11)值),该方法测定结果与标准物质标准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无显著性差异,该方法可用于生态地球化学评价项目中不同种类生物样品中氟元素的测定。
    • 常彬; 郭忠华; 刘根驿; 孙彦伟
    • 摘要: 以黄河下游流域的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地区为典型研究区,开展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在0~20 cm表层土壤中共采集样品1222件,系统分析了土壤硒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硒元素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茌平地区表层土壤硒元素的分布整体表现为中部、南部高,东高西低的特点,硒元素含量变幅为0.08~1.51 mg/kg,平均值为0.18 mg/kg,属于足硒状态,占整个调查研究区的54.16%。研究区土壤离子活动态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相关性不明显,与土壤pH值关系密切,离子活动态硒含量在弱碱性条件下较多,生物有效性也更高,有利于农作物对硒元素的吸收。
    • 于俊博; 周传芳; 梁中恺; 孙彦峰; 姜平; 胡宸
    • 摘要: 大兴安岭森林带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其北段松岭区目前是生态地质调查的空白区,查明区内土壤中的元素含量以及空间分布模式,可以为该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基础支撑.以松岭区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采样及分析方法,探讨了各元素指标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模式.研究区土壤的元素分布模式有以下特征:全C、N、P、S在表层土壤中显著富集;K2 O、CaO、Na2 O、SiO2在表层土壤中明显贫化;F、Cl、Br、I在表层土壤中高值区的分布受深层土壤影响,同时Br和I在表层土壤中的富集与有机质关系密切;内梅罗综合指数显示As、Cd、Hg、Ni、Pb、Zn等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轻微超标.
    • 刘贵海; 安鸿钧
    • 摘要: 本文将载体缓冲剂(主要成为包括Al2O3、K2S2O7、SiO2、BaCO3、NaF、S、CaCO3等)和地球化学样品所测元素进行反应,得到硫化物、氟化物等保证蒸发浓集率,同时,其和样品基体形成硅铝酸盐而减小干扰性.以此为基础,通过直读发射光谱法检测银硼钼锡铅等各元素含量,确定相关元素的精密度以及准确度,满足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等要求.
    • 林治家; 王珍英; 胡航; 宋江涛
    • 摘要: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具有密切的联系,其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生态地球化学入手,研究了麻阳县两个长寿村和一个对照村的地表水和表层土壤中的生态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水中溶解氧含量高、NO3-含量低、Cl-相对较低、F-相对较高有利于长寿;土壤碱性环境和高Se/Cd比值能显著降低水稻对Cd的吸收,有利于人体健康.同时,复杂的地质背景造成了不同研究点的生态地球化学背景差异显著,使得微量元素含量与人体健康长寿关系的分析复杂化和不确定性.
    • 孙厚云; 孙晓明; 贾凤超; 王艳丽; 李多杰; 李健
    • 摘要: 道地药材生长与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对实现中医药科学化和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从承德市滦河流域与金沟屯和五道岭典型研究区阐明区域尺度和不同地质建造区Ge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结合多元统计采用基于Nb元素的质量迁移系数、化学蚀变指数CIA和残积系数RF、生物富集系数论述Ge元素在基岩-风化壳-土壤-黄芩系统中的迁移聚集规律,探讨Ge元素生态地球化学特征与道地药材黄芩的适生关系.结果表明:滦河流域表层土壤Ge元素平均含量为1.336 mg·kg-1,43.54%土壤样品Ge元素含量属丰富—较丰富水平;金沟屯和五道岭区表层土壤Ge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1.352 mg·kg-1和1.268 mg·kg-1.不同地质建造和表层土壤Ge元素含量与TFe2O3含量显著相关,土壤含铁矿物对Ge元素具有吸附作用.Ge元素含量随岩土风化程度升高而增大,金沟屯区土壤风化程度高于五道岭区,土壤成熟度相对较高,Ge元素富集程度相对较高.岩石风化过程中Ge元素与TFe2O3、V、Ti、Co、P、Pb、Cu、Zn、Al2O3、SiO2、K2O、Na2O质量迁移系数值相近,风化土壤与新鲜基岩Si和Ge含量发生明显分异,Ge元素主要来源于硅酸盐矿物风化过程中晶格破裂和金属硫化物矿物风化释放.金沟屯和五道岭黄芩Ge元素BCF平均值分别为0.014和0.020,黄芩根部对土壤Fe与Ge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土壤pH影响着Ge元素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区域土壤丰富的Fe、P和Sr元素含量为优质黄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Fe族元素含量丰富,pH呈微碱性的沙壤质土壤为道地药材黄芩适宜生长和定向栽培种植区.
    • 廖启林; 崔晓丹; 黄顺生; 黄标; 任静华; 顾雪元; 范健; 徐宏婷
    • 摘要: 有关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程的成果应用已经受到高度关注.本文以江苏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程所获取的土壤、岩石等元素含量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富硒土壤的分布特点、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物质来源与成因类型.研究结果显示:(1)全省富硒土壤的Se含量一般介于0.3~15 mg/kg,同时伴有S、TOC、Zn、Sb、Cd、Pb、As、Cr、Ni、Fe等相对富集;(2)富硒土壤可分为原岩风化残积型、煤矸石风化迁移型、湖相沉积型、粉煤灰型、污染叠加型、多金属矿化伴生型等6个成因类型,以产于苏南酸性土壤环境的原岩风化残积型富硒土壤利用价值最高,该类富硒土壤也是天然富硒农产品的主要产地;(3)富硒土壤物质来源具有多源复合性,表现为先天性物质来源(自然)、后天性物质来源(人为)及复合性物质来源(自然与人为叠加)等3种形式;(4)在先天性物质来源所形成的富硒土壤中,Se与S、TOC等呈显著正相关性,且Cd、Zn、Pb、As等未超标,富硒土壤厚度不受耕作层限制、深度可超过2 m.
    • 卫晓锋; 孙厚云; 张竞; 李霞; 樊刘洋; 何泽新
    • 摘要: 承德南部燕山山地的特色林果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以兴隆—喜峰口断裂为界,"京东板栗"集中于断裂以南片麻岩区,"兴隆山楂"集中于北部白云岩区,厘定主要控制因素对林果资源的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地质建造和生态地球化学的视角,分析片麻岩和白云岩建造的元素含量及相关性、研究元素迁聚特征和生物富集性,讨论影响作物品质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片麻岩建造以斜长石、石英和云母类矿物成分为主,Al2O3、Fe2O3、K2O、TiO2、P2 O5、Mn、Cu、Zn、Ni、Co元素含量明显高;相应白云岩建造以白云石矿物为主,MgO、CaO元素含量高;基岩-土壤质量迁移系数(Τ)值显示片麻岩建造中Se、B、V、S、Mn和Mo元素相对Ti元素富集;白云岩建造中Na2O、P、Ni元素相对Ti元素富集.板栗生物富集系数为Cu > Zn > Mo > Ni > Mn > Ge > Fe,山楂生物富集系数为Cu > Zn > Ni > Mn > Ge > Fe > Mo.基于板栗、山楂的品质控制生态地质模型,优选山楂的最适宜区面积为497.2 km2,板栗的最适宜区面积为499.01 km2.本研究成果可为地方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