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790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文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8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4755篇;相关期刊688种,包括青年博览、做人与处世、家人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2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1长三角“教育学科研创新”研究生论坛、第二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等;生活哲学的相关文献由2551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刘墉、马德等。

生活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85 占比:9.8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4755 占比:90.17%

总计:38545篇

生活哲学—发文趋势图

生活哲学

-研究学者

  • 佚名
  • 刘墉
  • 马德
  • 李月亮
  • 晚情
  • 王岚
  • 咪蒙
  • 尤今
  • 黄小平
  • 叶倾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年荣
    • 摘要: 实现“好生活”就必定要通过建立真正的生活共同体来实现,这一基本信念构成了包括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普遍公设。但是,马克思的生活哲学和西方传统生活哲学的思路有本质性区别。贯穿于西方哲学的逻辑起点的一个方面就是“天赋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天赋人权”。西方哲学的“好生活”和生活共同体的原理都是从“天赋人权”的概念中以逻辑的方式演绎出来的。马克思则反其道而行之,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把“生产关系”作为探讨人类“好生活”的平台,立足于“实践论”的解释原则来探讨生活哲学的全部问题,从而完成了生活哲学的实践论转向,体现了巨大的人文关怀。
    • 梁雪玉
    • 摘要: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历史理论是赫勒多年学术研究的重要结晶。通过文本解读可知,它们都是在探索“现代人如何在‘当下’生活”这一核心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学术成果。从相关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二者总是相伴相生、互为补充的。而“当下”观在其中发挥了衔接作用,既阐明了现代人面对的偶然性境况,拓展了日常时间的历史视域,也指明了现代人的个性和社会-历史责任意识生成的条件。以“当下”视域解读日常生活不仅能够说明赫勒历史理论和日常生活哲学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通过该联系进一步探索生活哲学对其伦理学和现代性理论的潜在影响。
    • 华彬彬
    • 摘要: “无用”设计并不是指真正的没有意义或无聊的设计,而是挖掘日常生活中看似没有用途的东西,或已经跨越世纪具有年代感、过时的东西,通过设计者的再次设计以及体验者的心理与行为来传达出其本身背后无意间的思想与意义,通过换位思考使无用设计本身发生质的改变,焕发出新的生命。文中类比无用设计与日常设计,通过分析案例加以论述,从而思考“无用”设计的深层内涵。
    • 刘荣伶
    • 摘要: 对微型居住空间的需求,在当前有限住房资源和需求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呈现愈发迫切的趋势。但与此相悖的是,作为“权宜之计”的微型居住空间使用品质低,功能布局欠佳,无法匹配居者生活习惯和个性所需。纵观微型居住空间在建筑发展史中的诞生与更迭演进,其所呈现的多样空间操作、设计特征,甚至微居所中蕴含的大智慧,日渐得到学界与公众关注。微型居住空间并不等于同低劣、迁就和妥协,相反,它可以是精致、美好和高级的代名词。本研究以大量案例搜集和走访、类型学和拓扑关系分析、真实居住体验、归纳总结等方法,讨论微型居住空间的设计特征、设计逻辑及生活哲学,旨在揭示微型居住空间情感氛围营造的设计规律,探究其建筑学本体意义和社会学价值所在。
    • 刘菡
    • 摘要: 从哲学研究的本质来看,最广义的“生活哲学”指的不是一种哲学形态,而是一种哲学态度.在这种回归本源的态度下,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一对概念并非单纯的对立背反,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生活哲学的视角看,中国哲学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态度更多的是融合而非分离的趋势.从对《易经》《论语》《道德经》等哲学经典及墨家、心学、禅宗等派别或哲学家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家互相参考,彼此渗透,才能组成完整的“中国哲学”形而下的影像.而关注形而下,重视生活哲学,并不意味着取消形而上.只有充分认识到具体生活的意义,才有可能建起坚固的抽象之塔.道器并重,在“道”曾被高扬而“器”无奈萎缩的背景下,对“器”的重新认识和重视,才能使“器”之一端得到它应有的地位,体现它应有的价值,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器并重”.而随后产生的两个问题“哲学是否遮蔽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生活是否消解了哲学的内在本质”,则需要进一步的反思与探索.
    • 赵林江; 牛士伟
    • 摘要: 苏轼的词作是其人生浮沉的真实描绘和价值态度的艺术展现,真实地反映着其思想历程及所生活的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苏轼是在出世与入世、得意与失意的磨难中度过一生的,由此形成了其异于常人的独特的生活哲学。儒释道三种流派的思想在其生活中均有所展现,且这些思想在其不同人生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儒家的忧国忧民、佛老的人生如梦常常伴随着其境遇的改变在其笔端隐现,而作为一个普通人,人间清欢、手足之情的流露则是其自然属性的真情释放。
    • 陈梦媛
    • 摘要: 接纳一词,近些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听起来层次挺高,仿佛是治疗某些痛苦的一剂良药。然而,真正的接纳是一条充满着痛苦与无奈的道路,雨过天晴后的宁静和喜悦要在趙过荆棘后才能感受到。在那之前,你需要知道接纳不是自我欺骗,它是放弃改变,是看见,是承认糟糕,同时也是一种丧失。
    • 苏自己
    • 摘要: 随着心理学概念的普及,人们逐渐懂得了"爱自己"的概念,也愿意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付出时间和金钱。然而,生活中还是会有很多被"冒犯"到的时刻,冒犯者还通常都是亲近的亲戚朋友,让人无措,也让人希望能捍卫自己的感受和权利。此时,"温柔的坚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 黄玉顺
    • 摘要: 就其问题意识即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而论,生活儒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形下哲学"的建构,重点是作为基础伦理学的"中国正义论"及其所奠基的"国民政治儒学".这种"哲学"通常是指某个学科领域的原理部分,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甚至包括作为分析哲学的所谓"语言哲学",其所思考的乃是形而下的某个存在者领域.但更严格的"哲学"概念,按照海德格尔的界定,乃是形而上学,主要是传统的本体论,其所思考的是存在者整体,最典型的是黑格尔式的以"反思"为特征的哲学.在生活儒学,这就是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以及针对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的建构.这种"形上哲学"与上述"形下哲学"的关系,即"形上→形下"的奠基关系.然而按照海德格尔的"双重奠基"思想,形上哲学与形下哲学都是存在者化的思考,即都面对"存在者何以可能"的追问;再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思想,上述关于"存在者"的哲学都需要关于"存在"的思想来为之奠基.这种存在之思不是哲学,而是海德格尔所称"哲学终结"之后的"思的任务".在生活儒学,这就是关于"前存在者"的"生活存在论"或"生活论".因此,生活儒学不是哲学,或者说远不止是哲学.然而正如海德格尔之"思"也被称为"海德格尔哲学",这种最宽泛的"哲学"概念所包含的存在之思亦可称为"存在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儒学亦可称为"生活哲学".
    • 蒋倩
    • 摘要: 《诗经》堪称探询中国哲学思想中时间问题的早期渊薮,集中体现出周代先民对"时间"这一哲学课题的感悟与思索,本文通过分析风雅颂中的具体文本,来阐发《诗经》中独具中国古典特色的体验感悟型哲学思维方式,并经由这种具象精神,进一步探讨蕴含在《诗经》时间意识中的先民生活哲学、天命与德等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