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离层扰动

电离层扰动

电离层扰动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天文学、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2412篇;相关期刊34种,包括地震、测绘科学技术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电波传播学术讨论会、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等;电离层扰动的相关文献由318位作者贡献,包括万卫星、肖佐、宁百齐等。

电离层扰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1.00%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12412 占比:98.83%

总计:12559篇

电离层扰动—发文趋势图

电离层扰动

-研究学者

  • 万卫星
  • 肖佐
  • 宁百齐
  • 张东和
  • 毛田
  • 肖赛冠
  • 郝永强
  • 唐龙
  • 朱正平
  • 李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宇; 祝芙英; 杨剑; 王兰炜; 张兴国
    • 摘要: 为了更好地开展地震电离层扰动监测和异常信息提取研究,基于空间电离层环境层析成像测量仪研制了地震电离层扰动监测系统,包括小区域监测站网和监测软件系统.该监测系统产出空间分辨率1°×1°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F2层最大电子密度(N_(m)F_(2))和F2层峰值电子密度对应高度(h_(m)F_(2))二维分布图,对扰动异常超过10%的事件进行报警提示.实现了空间电离层层析成像测量仪在地震电离层监测领域的示范应用,并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 朱军桃; 刘玉升; 林知宇; 代程远; 毛志锋
    • 摘要: 使用IGS提供的全球电离层地图对2018-08-26地磁暴期间TEC变化进行分析,利用滑动四分位距法提取全球TEC扰动特征,并初步探讨此次磁暴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磁暴主相期间,除北极地区外电离层TEC主要表现为正相扰动;在恢复相期间,电离层TEC在北半球呈现长期负扰,而在南半球则相反。2)磁暴期间全球电离层TEC扰动与热层成分O/N_(2)变化有关。星际磁场南向期间,东向快速穿透电场对全球日间电离层TEC正扰具有很大影响,高能粒子的沉降作用可能是高纬和极区TEC发生正扰的原因;夏冬季节环流会促进电离层在磁暴恢复相阶段的南北不对称响应。
    • 刘哲函; 曾志; 马豪; 程建平; 李君利
    • 摘要: 地面的放射性主要来源于空间辐射、地壳放射性元素衰变和人工核活动等,地面放射性可引起地表电场的变化,地表电场变化的区域和强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后可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基于LAIC电场机制假设,本文从地面放射性引起空气电离开始推导地表大气电导率变化、地面垂直电场至电离层底部传导过程,根据临界电场理论计算地面大气垂直电场、大气附加电流密度以及电离层准静态电场的电势分布,最后通过格林函数法求解得到电离层中水平电场的分布。建立了基于地面放射性活度的地表大气电导率公式,改进了地表异常电场传播到电离层的计算过程,给出了电离层电场扰动的计算公式。利用氡和地面电场仪的实例观测数据对地面放射性异常引起的电离层扰动的计算过程进行了验证,理论计算得到的地面电场和电离层扰动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基本一致。
    • 赵瑜馨; 王劲松; 陈洲; 毛田; 于澜涛
    • 摘要: 将电离层扰动从其背景中分离出来一直是电离层扰动研究的核心与难点.文章综述白谱法在电离层扰动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主要有:1)白谱法比常规电离层扰动提取方法能更好地描述磁暴期间电离层的扰动,利用白谱法构建的电离层天气单站指数Js、全球指数Jp和区域指数Jr与Dst指数之间存在极好的关联性,可以直接利用Dst来对Jp进行预报.2)白谱法同样适合研究强磁暴期间的电离层异常弱响应.对比研究发现,电离层在强磁暴条件下的弱响应不依赖于采用的扰动提取方法本身,并且该现象的出现与纬度、地方时及磁暴前期条件强烈相关.3)白谱法是研究地磁平静期由其他扰动源引起电离层扰动的有力工具.基于白谱法构建的Js分布图能够很好地反映台风过程中电离层扰动的空间特征.
    • 孙佳欣; 彭怀云; 李清亮
    • 摘要: 通过全波解反射系数和波模振幅递归算法,文中分析了平面波在水平电离层分层结构中的能流分布规律,结合电离层化学反应模型对电离层参量的扰动情况进行仿真,并与其他文献中使用的方法相比.全波计算方法考虑到了各层反射、透射波相互叠加的情况,仿真结果对比发现,用全波法得到的能流吸收和电子温度扰动幅度更大.不同入射波参数、地磁场参数、电离层背景参量下的扰动情况对比发现:改变电波入射角会使电离层中电波的反射吸收高度发生变化;改变方位角和地磁倾角仅影响电离层能流吸收幅度,不会对电波反射高度造成影响;改变中性成分的浓度和温度会影响电离层的能量损失和化学反应过程.
    • 胡晓彦; 郝永强; 代国峰; 张东和; 肖佐
    • 摘要: 电离层高频多普勒效应是电离层扰动对被其反射的高频无线电波产生的影响.从多普勒频移可以获知电离层反射面的垂直运动(多普勒速度)等重要信息,对电离层扰动的监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数据集由北京北大站(116.31°E,40.00°N)电离层高频多普勒监测仪观测形成,通过接收经电离层反射的国家授时中心10 MHz标准授时信号,对接收信号与标准频率信号差拍后进行快速傅里叶(FFT)分析得到频移谱结果.通过该数据可获得信号的频移及对应的电离层多普勒速度等信息,能够为电离层空间环境研究和应用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
    • 胡晓彦; 郝永强; 代国峰; 张东和; 肖佐
    • 摘要: 电离层高频多普勒效应是电离层扰动对被其反射的高频无线电波产生的影响。从多普勒频移可以获知电离层反射面的垂直运动(多普勒速度)等重要信息,对电离层扰动的监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数据集由北京北大站(116.31°E,40.00°N)电离层高频多普勒监测仪观测形成,通过接收经电离层反射的国家授时中心10 MHz标准授时信号,对接收信号与标准频率信号差拍后进行快速傅里叶(FFT)分析得到频移谱结果。通过该数据可获得信号的频移及对应的电离层多普勒速度等信息,能够为电离层空间环境研究和应用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
    • 李帅; 李仲勤; 寇瑞雄; 李伟
    • 摘要: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震前兆信息,分析2019年印度尼西亚发生的Mw7.1走滑断层机制强震:结合国际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服务组织(IGS)提供的全球电离层模型(GIM)数据,采用滑动4分位法对震中及附近区域的垂直总电子含量进行异常探测,发现震前2个星期内,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总电子含量(TEC)正负异常出现;参考地磁和太阳活动数据,发现7月9日和7月10日发生中等地磁扰动,并参考TEC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判定7月10日TEC异常与地震无关;综合结果表明,由地震引起的TEC异常主要发生在震前2个星期以内,时间段在2:00—10:00 UTC(世界协调时)之间.研究发现,震前TEC异常属性由正转负,在空间上呈共轭结构且由东向西逐渐偏移,这可为解释浅源走滑式地震震前TEC扰动现象做出补充.
    • 宋福成; 时爽爽; 史云飞; 周瑞宸
    • 摘要: 文中利用国际GNSS服务(IGS)提供的全球电离层地图(GIM)格网电离层资料,借助滑动四分位距法,研究了2019年台风"利奇马"期间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的异常变化情况.对台风"利奇马"期间电离层TEC时序变化及区域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在台风发生前第5天,电离层TEC出现了正异常变化;台风登陆后第二天,台风影响区域上空电离层TEC异常由正异常变化为负异常再变化为正异常,正异常最大值达8 TECU,负异常最大值达6 TECU,且最大异常点并不在风眼处,而是在风眼的西南侧,此异常可能与台风登陆期间台风风速及风向变化有关.
    • 梅登奎; 闻德保
    • 摘要: 2017年9月8日发生了一次强磁暴,Kp指数最大值达到8.利用区域电离层格网模型(Regional Ionosphere Map,RIM)和区域ROTI (Rate of TEC Index)地图,分析了磁暴期间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电离层TEC扰动特征和低纬地区电离层不规则体的产生与发展情况,同时利用不同纬度IGS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测站BJFS (39.6°N,115.9°E),JFNG (30.5°N,114.5°E)和HKWS (22.4°N,114.3°E)的GPS双频观测值,获取各测站的ROTI和DROT (Standard Deviation of Differential ROT)指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此次磁暴发生期间电离层扰动先以正相扰动为主,主要发生在中低纬区域,dTEC (differential TEC)最大值达到14.9 TECU,随后电离层正相扰动逐渐衰减,在低纬区域发生电离层负相扰动,dTEC最小值达到-7.2 TECU;在12:30 UT-13:30 UT时段,中国南部低纬地区发生明显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相比BJFS和JFNG两个测站,位于低纬的HKWS测站的ROTI和DROT指数变化更为剧烈,这表明电离层不规则体结构存在纬度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