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塞氏病

白塞氏病

白塞氏病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2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1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53972篇;相关期刊300种,包括光明中医、山西中医、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第三届岐黄论坛、第三届岐黄论坛——中医传承与创新论坛、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等;白塞氏病的相关文献由975位作者贡献,包括石维兰、钟起诚、刘聪慧等。

白塞氏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1 占比:0.83%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53972 占比:99.10%

总计:54464篇

白塞氏病—发文趋势图

白塞氏病

-研究学者

  • 石维兰
  • 钟起诚
  • 刘聪慧
  • 吕新亮
  • 安重敬
  • 张志通
  • 张洁
  • 张海滨
  • 李明
  • 江春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庞午; 王浩; 李成泉; 庞璐; 毛爱玲
    • 摘要: 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全身血管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等[1]。葡萄膜炎是BD在眼科常见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因炎症导致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如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RAO)、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等。
    • 吉晓瑞; 郑学军; 张晓丽; 晋秋月; 陈阚鹰; 曹雪琼; 卫田田; 李晓亮
    • 摘要: 郑学军是山西省名老中医,从事周围血管及皮肤病的治疗有40余载,对于中医药防治白塞氏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郑学军主任认为白塞氏病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免疫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与“湿、热、瘀、虚”密切相关,同时中医辨证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临床主要表现为口、眼、生殖器的反复慢性溃疡,同时还伴有其他非特异性表现,因此可分为口舌生疮型、静脉血栓型、结节性红斑型,故中药的选择各有偏重。文章通过分析郑主任对白塞氏病的认识及用药经验,总结郑老的学术思想,并举案佐证。
    • 朴勇洙; 张京; 王欣波; 任慧; 齐堉潼; 朱彬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中药制剂三物黄芩汤对白塞氏病小鼠外周血中炎症因子IFN-γ 及P-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三物黄芩汤的疗效机制.方法:BALB/c小鼠60只,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沙利度胺组、三物黄芩汤组,每组10只.采用对虾原肌球蛋白过敏原,建立小鼠白塞氏病模型,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外周血IFN-γ的水平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脾脏相关蛋白P-STAT3含量.结果:与空白组小鼠比较,模型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及P-STAT3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三物黄芩汤可降低白塞氏病小鼠炎症因子水平及P-STAT3蛋白的表达.
    • 唐睿; 孙梦琪; 徐承义; 宋丹
    • 摘要: 1病例资料患者,男,54岁。因“反复胸闷、憋气1个月”于2018年5月12日入住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入院前1个月患者开始出现活动时感胸闷、憋气不适,休息2-3 min可自行缓解,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坐立位时症状可减轻,无发热,无头昏,无胸痛不适。既往“慢性阑尾炎”病史,2011年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遗留“肠瘘”。同年到某大型医院再次手术治疗,目前仍有“肠瘘”;否认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特殊家族史。
    • 刘滨; 刘维
    • 摘要: 刘维教授以阴毒立论,选用地榆甘草汤加减方治疗白塞氏病。阴毒致病,常体现为毒邪伤及阴分。白塞氏病从临床所见,认为毒邪可侵犯太阴、少阴、厥阴经络,尤以太阴脾经受伤为著。地榆甘草汤能入阴解毒,敛疮止溃,对白塞氏病口腔、外阴及肠胃溃疡效果明显,在临床使用中还应依据毒邪的性质和所侵犯的部位随症加减。文章同时对地榆甘草汤治疗白塞氏病的免疫机制加以论述。
    • 陈穹; 虞鲲; 应伟峰; 路明; 侯羽宇; 潘鑫; 王钢; 唐永华
    • 摘要: 目的:探讨肠道白塞氏病(BD)的小肠MSCT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及内镜病理证实的肠型BD患者的小肠MSCT造影特征,并对肠壁厚度、增强特征、溃疡形态、回盲瓣变形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变位于末端回肠及回盲瓣19例,回肠中段2例,盲升肠4例,降结肠1例,乙状结肠2例,全结肠1例,其中多部位累及9例.26例患者共发现深大溃疡18例,环形溃疡2例,椭圆形浅溃疡3例,弥漫性溃疡3例,溃疡伴穿孔2例,溃疡伴肠道内瘘1例;深大溃疡与其他形态溃疡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中伴发回盲瓣挛缩2例,变形扩大17例,回盲瓣扩大与挛缩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段的肠壁厚度大于正常肠壁,静脉期的强化绝对值高于动脉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周围肠系膜脂肪间隙清晰18例,模糊8例;3例可见梳状征,3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伴发轻度增大淋巴结及明显强化.结论:肠型BD的小肠MSCT造影多表现为深大溃疡及肠壁环形增厚,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回盲部好发且回盲瓣口多变形扩大,MSCT结合典型的临床特征及内镜检查,有助于该病的明确诊断.
    • 侯艳婷; 李虔桢; 吕晓钗; 杜剑之; 王蕾; 林勇; 陈良万
    • 摘要: 目的 总结白塞氏病累及主动脉瓣患者行再次外科治疗的心肺转流(CPB)管理体会.方法 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7例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的白塞氏病累及主动脉瓣患者,因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瓣周漏及机械瓣撕脱需在CPB下再次手术治疗,术中采用浅低温下CPB,应用合适的插管及药物,术中加强心肌保护、血液保护,及时超滤的管理方法.结果 总CPB时间(166.78±54.6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4.22±29.18)min,心脏自动复跳4例,余3例经电除颤后全部恢复自主心跳,全部患者转流过程顺利.术后1例患者发生低心排综合征死亡(死亡率14.3%),其余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 白塞氏病累及主动脉瓣手术患者发生瓣周漏概率高,需再次手术机率大,手术风险高,应用合适的CPB管理为手术提供重要保障.
    • 戴凤翔; 邱联群
    • 摘要: 目的:观察甘草泻心汤联合针灸治疗白塞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白塞氏病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沙利度胺(50 mg/d)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甘草泻心汤及针灸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且治疗前后2组临床症状(口腔及外阴溃疡愈合情况)、体征(针刺反应)、血液流变学以及微循环情况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甘草泻心汤联合针灸治疗白塞氏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甘草泻心汤降低血清TNF-α水平、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以及改善白塞氏病患者血液黏度和微循环功能有关.
    • 许娟; 高飞
    • 摘要: 分析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白塞氏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总结其经验,进一步指导护理人员对于此类患者实施有效护理。经过护理人员对该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后,该患者住院期间未见再次出血,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情绪逐渐恢复平静。于2018年12月22日10:00病情好转出院。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准确掌握疾病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疾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提供针对性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也可提高住院患者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以及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同时增加护理人员自身知识储备并积累相关经验,为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许娟; 高飞
    • 摘要: 分析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白塞氏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总结其经验,进一步指导护理人员对于此类患者实施有效护理.经过护理人员对该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后,该患者住院期间未见再次出血,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情绪逐渐恢复平静.于2018年12月22日10:00病情好转出院.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准确掌握疾病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疾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提供针对性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也可提高住院患者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以及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同时增加护理人员自身知识储备并积累相关经验,为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