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菜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2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924063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种子、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种苗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全国富硒农产品开发学术研讨会、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等;白菜型油菜的相关文献由632位作者贡献,包括孙万仓、武军艳、刘自刚等。

白菜型油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24063 占比:99.97%

总计:924344篇

白菜型油菜—发文趋势图

白菜型油菜

-研究学者

  • 孙万仓
  • 武军艳
  • 刘自刚
  • 方彦
  • 杜德志
  • 旦巴
  • 李学才
  • 伍晓明
  • 陈碧云
  • 曾秀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玉婷
    • 摘要: 为分析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品质特性,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本研究对100份甘蓝型油菜和100份白菜型油菜的含油量、蛋白质、硫苷、芥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棕榈酸等10个品质性状的分布特征、相关性、聚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资源和甘蓝型油菜资源均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10个性状变异系数分别为4.33%~51.46%、7.05%~214.08%,花生酸与芥酸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800。在欧式距离为10处白菜型油菜资源聚为4类,甘蓝型油菜资源聚为5类。本研究探明了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品质的特征特性,为下一步油菜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依据。
    • 南志强; 尼玛次仁; 李施蒙; 次仁白珍
    • 摘要: 采用间比法设计对30份白菜型油菜新品种(系)进行田间观察和初级鉴定。结果表明:125340-2、187040-1、198016和191025共4个品系综合性状好、产量稳定性好、提升到2022年品种(系)比较试验;淘汰9个品系为span、125184-1、165103-1、178016-1、187001-2、187010-3、185037-1、197004、198007;其余品系明年继续留试。
    • 摘要: 蜜蜂所研究揭示白菜型油菜蜂花粉过敏原及其酶处理降敏机制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在白菜型油菜蜂花粉过敏原识别及酶处理降敏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食品研究(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上。蜂花粉是蜜蜂将花蜜及唾液腺分泌物加入其所采集的花粉粒中形成的团状物。蜂花粉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具有极高的食用与药用价值。
    • 李学才; 马骊; 武军艳; 刘丽君; 蒲媛媛; 方彦; 孙万仓
    • 摘要: 为了探讨不同茬口对土壤肥力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以休闲田为对照,研究了西北黄土区冬油菜、马铃薯、玉米、冬小麦、春小麦、蚕豆等6种主要农作物茬口土壤耕作层肥力效应及其对后茬白菜型冬油菜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作物茬口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表现为越冬作物>休闲田>春播作物,除固氮作物蚕豆茬口碱解氮含量较高外,冬油菜茬口土壤营养各项指标、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土壤物理性状均显著优于其它作物茬口,其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休闲田增加32.6%、12.1%,5.9%、7.2%、11.6%、99.8%、44.2%,其次为蚕豆、冬小麦茬口和休闲田,玉米和春小麦茬口肥力状况较差;与休闲田相比,冬油菜、冬小麦和蚕豆茬口耕层(0~20 cm)土壤容重分别降低10.14%、5.80%和5.80%,而冬油菜茬口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7.33%、4.12%和5.65%,马铃薯、玉米、春小麦茬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冬小麦与蚕豆茬口无明显差异;(2)前茬对白菜型冬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株高、根量、全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及千粒重等指标,其中蚕豆茬口白菜型冬油菜比休闲田增产4.50%,冬小麦茬口与休闲田相当,而马铃薯、玉米、春小麦、冬油菜茬口分别较休闲田减产11.05%、15.04%、16.27%、21.14%。白菜型冬油菜的最佳前茬是豆类作物,休闲田和冬小麦茬口次之,但白菜型冬油菜连作可能会产生自毒作用或病害加重,从而造成显著减产。
    • 潘巧文; 武军艳; 马学才; 王亚林; 马骊; 徐新宇; 李鹏; 姚彦林; 徐芳; 崔小茹; 孙万仓
    • 摘要: SAUR(Small auxin-up RNA)是生长素早期响应逆境胁迫的基因,本文研究白菜型油菜全基因组中SAUR家族的信息,分析了该家族成员的基本特征。以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L7)和弱抗寒性冬油菜品种陇Lenox(X)为试验材料,采用低温和干旱处理,应用荧光定量技术分析不同基因在不同品种中的表达特性,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为研究生长素早期应答基因调控白菜型冬油菜生长点发育机理提供支撑。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的BraSAUR基因共有142个,在10条染色体中不对称分布,主要分布在2、3号染色体上,基因长度较短,且大多数基因没有内含子。qRT-PCR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与CK相比,在两个品种的叶片中,Bra029452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不同,24 h时在L7中的表达量是X的24倍,在生长点中,Bra010501在L7中24 h时表达量达到CK的4倍,而在X中是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模拟干旱胁迫后,Bra029452在L7的叶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CK,在X中则是逐渐降低,在L7的生长点中1 h和24 h表达量均高于CK,但在X中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低温胁迫和干旱胁迫条件下,Bra029452基因表达量在强抗寒性油菜品种L7的叶片及生长点中均逐渐升高,可推断该基因同时参与白菜型冬油菜耐受低温、干旱的调控过程。
    • 殷婷; 赵彤; 余青兰; 赵志刚
    • 摘要: [目的]本文通过甘蓝型油菜和特早熟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实现遗传物质的互相转移,选育新型甘蓝型油菜.[方法]对甘蓝型油菜与特早熟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早期世代F1、F2和F3进行细胞学分析.[结果]①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的甘白杂交比以特早熟白菜型油菜为母本白甘杂交更易获得杂交种.②甘白杂交F1植株形态偏甘蓝型油菜,花粉育性不佳,染色体数目为29.PMCs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以二价体方式为主,数目在9~14个之间,后期Ⅰ分离方式以15/14为主,并出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③杂交后代F2细胞学分析,表型偏白菜型的植株2n=20,中间型植株2n=23~ 28,偏甘蓝型植株2n =29~58,其中2n=38的植株较少.④偏甘蓝型的F2植株自交后代F3植株全为偏甘蓝型,2n =35~38的植株后代中2n =38的植株占25.00%以上.⑤F1花期介于双亲之间,F2群体中偏白菜型植株大都开花较早,而中间型、偏甘蓝型植株中早花植株的概率较低,且F3中早花植株更少,不足20.00%.[结论]甘白杂交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更易获得杂交种,且F1植株偏甘蓝型,2n=29,减数分裂过程出现单价体、多价体、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且育性不佳.F2群体植株以偏甘蓝型为主,其自交后代F3全为偏甘蓝型,其中F2中2n =38的植株较少,且自交后代染色体并非全为38条.甘白杂交后代中早花植株所占比例随着世代的增加趋于减少.该试验为甘白杂交选育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 陈纪鹏; 刘小林; 李生强; 刘显军; 胡月清; 陈桃
    • 摘要: 采用人工杂交方法,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5和白菜型油菜黄芽白为亲本进行正反交获得杂种一代,杂种一代自交产生杂种二代.结果表明,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杂交容易获得杂种后代,而反交组合却比较困难.正反交杂种一代株型和叶片形态都与甘蓝型油菜接近.在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染色体主要形成二价体或单价体,但也有少数染色体参与非同源联会形成多价体.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和后期,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也较多出现在花粉母细胞中.杂种一代雄蕊发育不良,花粉育性低,自交结实率也比较低.杂种二代花粉育性极显著(P<0.01)提高,自交结实率也比杂种一代极显著(P<0.01)提高.预期经多代自交,杂种育性能得到较好恢复,可以作为甘蓝型油菜改良的遗传资源.
    • 朱永生; 李汉仁; 陈纪鹏
    • 摘要: 芸薹属包括多种蔬菜和油料作物,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属.为了研究白菜型油菜与其近缘种间的杂交亲和性及杂种后代的遗传特征,采用剥蕾去雄和人工授粉方法进行小白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AACC×Ac Ac以及小白菜与黄芽白不同栽培种间杂交Ac Ac×Ah Ah,并分析杂种后代的表型、花粉育性和细胞学等遗传特征.结果表明,AACC×Ac Ac杂交组合杂交授粉亲和性差,在授粉后出现胚发育夭亡现象,以较低的比例获得了杂种后代,杂种后代表现出生物产量高、生命力旺盛、生长势较强等特点.杂交组合Ac Ac×Ah Ah获得杂种后代的比例较高,杂种后代植株较矮小.AACC×Ac Ac杂种后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单价体、不均等分离等异常现象出现,与之相应其花粉育性和结实率也较差.Ac Ac×Ah Ah杂种后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正常,所有染色体都形成二价体,后期I染色体也是均等分离,因此花粉育性好,结实率高.芸薹属杂种后代合成及其遗传特征研究有助于芸薹属栽培植物遗传资源拓展和新品种培育.
    • 徐高峰; 申时才; 张云; 杨韶松; 董立尧; 张付斗; 金桂梅
    • 摘要: 外来入侵植物小子虉草(Phalaris minor Retz.)是世界公认的冬季农田恶性杂草,掌握农作物对其替代控制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前期研究表明,油菜是替代控制小子虉草的优良农作物,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油菜类型与品种对其控制能力的影响.为此选取与小子虉草同域发生的不同类型(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油菜品种各3种,通过田间小区实验和室内化感作用测定,对比研究其对小子虉草的生长、繁殖、表型以及化感作用的影响.田间实验显示:竞争方式(种内或种间竞争)和油菜类型对小子虉草的地上生物量、种子数、株高、分枝数、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存在极显著(P=0.0001)影响;而油菜品种对小子虉草的地上生物量(P=0.6064)、种子数(P=0.3577)、株高(P=0.4279)、分枝数(P=0.6357)、叶面积(P=0.8839)和比叶面积(P=0.3424)均无显著影响.3种类型油菜对小子虉草生长、繁殖以及表型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芥菜型油菜对小子虉草的上述指标的影响最强,而白菜型油菜的影响最弱.室内生物测定显示,油菜对小子虉草具有化感抑制作用,当供试油菜叶片水提液浓度为0.1 g/mL时,小子虉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株高、根长、生物量均被显著抑制;研究也表明不同类型油菜对小子虉草的化感作用显著不同,同等条件下,芥菜型油菜对小子虉草的化感抑制作用最强.综上所述,油菜类型对外来入侵小子虉草的控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芥菜型油菜对植物小子虉草的替代控制作用明显优于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而其强的化感抑草特性或许是其强控草能力的原因之一.另外,本研究也为进一步利用油菜替代控制入侵植物小子虉草提供了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