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盐沼

盐沼

盐沼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5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沉积学报、地理学报、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6年中德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国际研讨会等;盐沼的相关文献由395位作者贡献,包括崔保山、陈庆强、吴纪华等。

盐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71.6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62%

专利文献>

论文:45 占比:27.78%

总计:162篇

盐沼—发文趋势图

盐沼

-研究学者

  • 崔保山
  • 陈庆强
  • 吴纪华
  • 马旭
  • 余欣繁
  • 刘吉平
  • 周菊珍
  • 尹淳阳
  • 张志刚
  • 曾清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晋磊; 袁琳; 曹浩冰; 李阳; 赵志远; 王宪业; 张利权
    • 摘要: 盐沼是分布在海陆过渡区域,以大型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潮间带生态系统。在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盐沼植物的种子和实生苗在潮流作用下的漂浮起动是盐沼植物自然扩散的重要前提,决定了盐沼植物能否实现有效扩散和长距离传播。然而,目前缺乏有关盐沼植物繁殖体在复杂潮滩环境下漂浮起动扩散过程的定量研究。以长江口典型盐沼先锋物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为研究对象,应用U-GEMS微观侵蚀系统,测定了在不同沉积物底质条件下,海三棱藨草种子及不同萌发阶段实生苗漂浮起动时的临界剪切应力,定量分析不同萌发阶段和沉积物底质对海三棱藨草种子和实生苗漂浮起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子萌发阶段和沉积物底质对海三棱藨草种子和实生苗漂浮起动的临界剪切应力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2)随着萌发阶段的进展,海三棱藨草实生苗漂浮起动所需的临界剪切应力逐渐减小,因而随潮流漂浮起动进而扩散的机会也相应增大;(3)相比于淤泥质潮滩底质,海三棱藨草种子和实生苗在粉砂质潮滩更易于漂浮起动。研究结果丰富了盐沼植物在潮间带自然扩散过程和机理的研究,也为今后长江口及其他区域开展高效、低成本、以种子为修复材料的大规模盐沼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 徐长林; 任君临; 贺强
    • 摘要: 盐沼湿地植物种群动态通常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调控。以往研究主要关注盐度、水分等上行因子对滨海湿地植物种群动态的影响。有关动物植食等下行因子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植食性动物对滨海湿地植物种群动态影响的空间变异及机制仍不明确。以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为研究系统,通过开展2年的野外去除实验,研究了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植食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动态的下行控制作用及其空间变异。研究结果表明:(1)蟹类强烈抑制芦苇的密度增长(P<0.05),但其抑制强度在3个不同盐沼湿地间存在显著差异;(2)与土壤盐度相比,蟹类对芦苇密度增长的抑制作用较弱;蟹类和盐度对芦苇密度增长的抑制作用均受土壤水分的调节,分别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因此,蟹类植食作用是影响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芦苇种群动态的关键因素,其作用强度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强。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动物植食等下行因子的作用及变异机制,对提升滨海湿地植被保护修复的成效亦有借鉴意义。
    • 高抒; 贾建军; 于谦
    • 摘要: 绿色海堤是传统结构工程与海岸生态系统共同组合而成的新型海堤,用以应对未来海面上升、风暴加剧给低地海岸防护带来的挑战。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海岸生态系统消浪过程及生态系统在海堤体系中的配置方式。理论分析、现场观测、物模数模所获结果表明,海岸生态系统确有显著的消浪功能:1)陆架泥区消浪,其机制以再悬浮和浮泥运动为主,底部摩擦为次;2)潮滩下部的粉砂细砂滩底部摩擦和推移质运动共同造成波能耗散,而上部的泥滩则以再悬浮和悬沙输运为主;3)在盐沼、红树林、海草床等由植被构成的生态系统,植物通过形态阻力、茎秆运动来阻滞水流、耗散波能,其效能高于沉积物床面对波能的耗散;4)生物礁主要有珊瑚礁和牡蛎礁,其消能作用主要通过床面摩擦和波浪破碎,效能较高,尤其是在风暴期间。生态系统如何成为海堤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侵蚀型海岸的生态位修复和绿色海堤整体设计,还需进一步研究相关的科学问题:与硬质工程结合的盐沼-牡蛎礁的适应性生物学;未来环境变化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绿色海堤生态系统空间配置及其与风暴事件的时间尺度匹配;基于均衡剖面理论的海堤形态优化。
    • 龚政; 石磊; 靳闯; 张茜; 赵堃
    • 摘要: 在江苏盐城川东港南侧潮滩设置了一系列水准桩,使用滩面高程观测仪对滩面高程进行7 a(2012年10月—2018年11月)的逐月现场观测,结合遥感资料获取米草前缘位置变化,探究淤泥质潮滩中长期演变规律及米草生长在潮滩地貌演变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高滩区域地下过程(土体膨胀、压缩等)对滩面变化起控制作用;盐沼区米草生长促进滩面沉积,随米草前缘向海生长,盐沼中部区域年增长率降低,靠近米草前缘区域滩面年淤积量增加,但米草向海推进对光滩区域演变影响小;潮滩剖面自陆向海依次可分为基本稳定带、快速淤积带、基本稳定带、快速冲刷带,潮间带中部坡度逐步增大;滩涂面积保有量在2012—2018年观测时段内逐年降低。
    • 叶思源; 赵广明
    • 摘要: 盐沼是地表过湿或季节性积水,土壤盐渍化并长有盐生植物的地段。盐沼的基本特征是:地表水呈碱性且土壤中盐分含量较高,表层积累有可溶性盐,其上生长着盐生植物。盐沼广泛分布于海滨、河口、气候干旱或半干旱的草原、荒漠带的盐湖边及低湿地上。
    • 段克; 刘峥延; 李刚; 袁国华; 邓锋; 鲁栋梁
    • 摘要: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推动蓝碳交易是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国际蓝碳交易主要集中在IPCC认可的红树林、海草床、盐沼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文章在分析海洋碳循环机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现状和固碳机制,提出建立健全我国蓝碳创新发展支撑体系的建议:(1)开展滨海生态系统基础调查和碳储量评估;(2)制定重要滨海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激励政策、创新激励机制;(3)加强海洋保护地管理与制度建设;(4)建立蓝碳核算标准和认证体系;(5)构建蓝碳交易市场;(6)推动蓝碳国际合作.
    • 陈鹭真; 潘良浩; 邱广龙
    • 摘要: 滨海蓝碳是指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植被固定的二氧化碳(CO2).发展滨海蓝碳是缓解气候变暖的全球战略之一,在海岸带保护、管理和恢复中具有潜在意义.我国滨海湿地面临的人为干扰,如海堤的挤迫、富营养化和城市化等,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限制了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由于我国滨海湿地的碳储量和碳汇研究缺乏系统观测,现有估算还有很大数据缺口.因此,本文对滨海蓝碳的定义和应用、我国滨海湿地的分布现状及其储碳、固碳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并从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国家需求、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国家战略出发,提出研究我国滨海湿地储碳和碳汇能力及其时空演变规律的重要意义.
    • 张广帅; 蔡悦荫; 闫吉顺; 马瑜; 宫玮; 王传珺
    • 摘要: 充分挖掘、维持与提升滨海湿地碳汇潜力对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明确滨海湿地碳汇机制的基础上,以辽河口盐沼湿地为例,分别核算了养殖圩堤附近滩涂以及退养还湿后盐沼湿地的碳储量,分析了退养还湿后盐沼湿地土壤和植被碳库的分布格局。结果显示,退养还湿后盐沼湿地0~30 cm深度土壤碳储量平均为22.04 t/hm^(2),30~60 cm深度土壤碳储量平均为18.73 t/hm^(2),土壤固碳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翅碱蓬群落、光滩、芦苇群落;植被碳库中芦苇碳储量高达3367.17k g/hm^(2),显著高于翅碱蓬;退养还湿工程使0~30 cm深度土壤碳储量从6.6 t/hm^(2)提升到23.06 t/hm^(2)。基于辽河口盐沼湿地的研究结果,从摸清滨海湿地碳汇价值底数、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空间、提高滨海湿地固碳增汇技术三方面提出了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建议。
    • 张广帅; 蔡悦荫; 闫吉顺; 马瑜; 宫玮; 王传珺
    • 摘要: 充分挖掘、 维持与提升滨海湿地碳汇潜力对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明确滨海湿地碳汇机制的基础上,以辽河口盐沼湿地为例,分别核算了养殖圩堤附近滩涂以及退养还湿后盐沼湿地的碳储量,分析了退养还湿后盐沼湿地土壤和植被碳库的分布格局.结果显示,退养还湿后盐沼湿地0~30 cm深度土壤碳储量平均为22.04 t/hm2,30~60 cm深度土壤碳储量平均为18.73 t/hm2,土壤固碳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翅碱蓬群落、 光滩、 芦苇群落;植被碳库中芦苇碳储量高达3367.17k g/hm2,显著高于翅碱蓬;退养还湿工程使0~30 cm深度土壤碳储量从6.6 t/hm2提升到23.06 t/hm2.基于辽河口盐沼湿地的研究结果,从摸清滨海湿地碳汇价值底数、 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空间、 提高滨海湿地固碳增汇技术三方面提出了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建议.
    • 摘要: 乌尤尼盐沼是全球最大的盐沼。一旦下雨,这里就会变成世界上最大的"镜子",盐沼上的水深度永远不会超过15厘米,所以人们会有一种在镜面上行走的奇妙感觉。人们来到这里,会不禁地问:镜面反射在哪里结束,天际在哪里?大蓝洞是伯利兹海岸附近一个巨大的水下沉洞。相关研究表明,这是全球最大的水下沉洞之一,从高空角度来看,它看起来非常神秘。此外,大蓝洞也是潜水爱好者最向往的潜水地点之一,他们会在大蓝洞体验到一生最难忘的潜水经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