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观

中国观

中国观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75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中国史、外交、国际关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250篇;相关期刊396种,包括人民论坛、东疆学刊、外国问题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三届青年学术讨论会、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厪学术思想研讨会等;中国观的相关文献由62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一鸣、尹锡南、田庆立等。

中国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2 占比:9.7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6250 占比:90.25%

总计:6925篇

中国观—发文趋势图

中国观

-研究学者

  • 李一鸣
  • 尹锡南
  • 田庆立
  • 胡天舒
  • 阎国栋
  • 傅双琪
  • 柯劲松
  • 董顺擘
  • 邢永凤
  • 郭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佘纲正
    • 摘要: 以色列是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的中东地区国家,但中以两国在冷战中却经历了积极接触、激烈对抗再到最终和解的复杂历程。作为现代以色列“国父”的大卫·本-古里安,从以色列建国至其去世前,对中国的态度与认知也经历了巨大转变,并可大致以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初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作为政府首脑的本-古里安虽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但其对新中国简单化和符号化的理解导致他在处理对华关系上抱有相当怀疑的态度,其与西方阵营结盟的战略规划最终也加速了中以两国的分道扬镳。在后一阶段,本-古里安倾向于用更加长远的角度正视中华文明的特质与新中国的崛起,并呼吁以色列社会以及西方世界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本-古里安对中国的分析研判从多个方面影响了冷战时期以色列的对华政策,为理解曲折的中以关系以及复杂的全球冷战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本-古里安后期的中国观兼具哲学历史高度和现实政治维度,也为世界对中国的观察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犹太—以色列视角。
    • 毛家武; 陈水娣
    • 摘要: 南海问题的东南亚主要争端国媒体和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在涉南海问题报道时常常扭曲中国形象,渲染中国的强硬和威胁,把中国塑造成破坏地区和平的国家,给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带来挑战。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南洋商报》在“南海仲裁案”后关于南海问题的新闻报道,总体较为客观。该报认为中马在南海问题上没有明显冲突,但在报道中提及中国在南海的军事演习、军事建设等情况,认为中国武器先进,具有一定“威胁性”;经济力量强大,有吸引力;外交上强势、强硬。总而言之,该报在一定程度担心中国崛起而带来的“威胁”。作为华文媒体,《南洋商报》涉南海问题报道所体现的中国观在东南亚国家具有一定代表性。中国应完善对外传播,加强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建设,让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得到更多信任和支持,为南海问题的最终和平解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 王雯叶
    •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又称其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观。国内相关研究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相关文本发行已达五版以上。近七十年来国内对其的研究主要呈现出研究领域集中在历史学领域、研究视角关注到理论的前世今生、研究思路表现为文本内容的论证介绍等特点。另外,可以从重要时间节点、研究空缺和中国实践需要三方面入手去探讨研究方向,以推动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研究的深化和系统化。
    • 达巍; 蔡泓宇
    • 摘要: 自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视阈之内的中美关系经历了1972—1989年、1989—2017年以及2017年之后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制衡、塑造与争胜先后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逻辑核心。在第一阶段,美国对华的国家安全战略逻辑是“借重以制衡”,即借助中国来平衡苏联,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被美国视为“友好的非盟国”。在持续时间最长的第二阶段,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逻辑是通过“接触以塑造”,希望塑造中国的政治经济模式以及对外行为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一度被美国视为潜在的战略伙伴。在2017年以来的第三阶段,美国试图通过“竞争以制胜”,防止中国的发展超越美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视阈内的中国以及中美关系全面转向消极。50年来,中美关系经历过两次转向和重构,目前第二次转向和重构仍在进行中。过去50年,中美关系总是关系到美国全局性国家安全利益的重大问题;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涉华部分超越党派之争,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很多议题和提法都长期存在,或者早有伏笔。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涉华议题的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中美关系的合作面和竞争面都有明显增长,但竞争面的比重大幅上升。
    • 徐小敬
    • 摘要: 冷战后至今,美国的“中国观”经历了从克林顿政府至拜登政府的四个阶段演变,呈现出日益消极的趋势。当前,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对中国“战略竞争者”的定位再度清晰。从内容上看,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目标、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与国际秩序的关系的认识发生了三重转变。这些转变源于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以及美国两党对华强硬新共识的形成。美国的“中国观”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以及中美关系,厘清美国的“中国观”,有助于我国一方面进行有理有利有力的反击,另一方面推进中美在具体问题上增强互信与共识、管控分歧、防止冲突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宋卿; 王森
    • 摘要: 金初灭辽荡宋,一批辽宋士人归附女真政权,女真统治者充分发挥归附士人的政治价值,积极笼络他们参与到金朝地方管理及中央政治改革中,女真贵族的“中国”观念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太祖太宗时,异代文士参与到金朝的内政外交中,女真人接触“正统”观念,接受“中国”制度,“中国”观逐渐萌生。熙宗受异代文士影响颇深,自我认同为“中国”天子,重用异代文士进行制度构建,逐渐形成金政权亦为“中国正统”的观念。海陵在异代文士的影响下,不断进行制度的完善,迁都中都,南伐宋朝,欲“天下一统”,“中国”观念具有了新的内涵,形成不分华夷,不分中外的“大中国”观念,此后金人普遍自称“中国”。金人“中国”观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继承发展历史上统一多民族一统思想的轨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 赵恒煜
    • 摘要: [目的/意义]欧洲智库是全球智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构数量、专业门类、指数评价等方面的世界排位仅次于美国,这些智库对促成政府决策、塑造欧洲乃至全球舆论、影响国际政治格局产生重要作用.[方法/过程]该文以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和布鲁盖尔研究所3个欧洲代表性智库的涉华研究报告为样本,以文献计量和质性文本分析为主要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文献资料的智库中国观分析路径,提炼并对比了其中国观的主要视角、对华态度及核心观点之间的特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欧洲智库对华研究力量正逐步加强,理解日渐加深,其研究务实地着眼于与中国利益交往最频繁的领域,呈现中立偏正向的对华态度,研究者对中国问题的阐释和观察中国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启发借鉴意义.
    • 狄宝心
    • 摘要: 元好问本属鲜卑族后裔,又生成于女真、蒙古政权下,其观念与以汉族为本位的传统文人多有不同.郝经谓其"收有金百年之元气,著衣冠一代之典刑",旨在强调其师充分吸收了有金一代的优秀文化,遂成为那一时代精英人物的代表.这一视域绝不局限于元氏那些代表金代文学最高成就而被世人所重的诗文,而且包括女真政权下硕儒达士变古通今、与时俱进的高见卓识,以及辽金元入主中原,中国各族再次大融合以来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精粹理念.其精要内含可用"三个代表"来囊括:以民为本的评判标准,代表了当时中原人民的最大利益;以儒家道统定正统的中国观与以胡汉文化互补的中华文化为向心力、凝聚力的"中州"观,代表了中国各族多元一体的总体诉求与历史发展方向;以救世济民为真儒、重求志轻守节的人生价值观,代表了当时北方士人的主流取向.他的这些取之时代反哺时代的理念及其以时代需求为己任,矢志不移、坚强不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对当代的古为今用具有重要价值.
    • 刘东升
    • 摘要: 十六国时期,五胡入主“中国”,而晋室则僻居扬越.为与东晋争正朔,五胡王朝依托中华传统的夷夏互变、地域以别华夷理念,自居“中国”以示五胡居“中国”而变为华夏;以族类意味浓厚的“扬越”指代东晋,以示晋室居扬越而变为蛮貊.五胡王朝自居“中国”、重定华夷的宣传,旨在以中华传统的“王者居中国”“正朔不加夷狄”为依据,自居中华正朔而斥东晋为蛮貊僭伪.为应对这一挑战,东晋刘宋之时南人通过礼制改革,逐步树立了建康的天下中心地位,将“中国”“徙到”东南.南方与北方的“中国”之争,使南人摒弃了狭隘的“吴人”身份认同,转而认同“中国”.南北双方共同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意识的形成,为中国重归一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 张永杰
    • 摘要: 新时代观照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我们可以从古老中国被纳入世界市场的进程、近代东方民族反殖民运动的兴起及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实践的需要等方面理解其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近代中西方关系论、近代中国社会论、近代中国革命论和西方媒体本质论角度掌握其核心内容.最后,我们可以挖掘出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对于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世界历史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准确认识国情,团结一心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永远依靠人民,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取得更大胜利和占据舆论高地,增强文化自信塑造和平发展大国形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