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相关危险因素

相关危险因素

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74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16428篇;相关期刊390种,包括河北医药、吉林医学、山东医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第六次全国流行病学大会暨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流行病学工作者学术会议等;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由1690位作者贡献,包括A.、C.、M.等。

相关危险因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2 占比:0.6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6428 占比:99.36%

总计:117173篇

相关危险因素—发文趋势图

相关危险因素

-研究学者

  • A.
  • C.
  • M.
  • 于莹
  • 李同莲
  • 李辉
  • 王敏
  • 袁志敏
  • 邬勋莲
  • 黄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荣莉; 殷安康; 赵翔宇; 王逸; 侯伟华; 张蕊; 王庆伟
    • 摘要: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96例采用PVP治疗的OVCF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成再骨折组(23例)和无再骨折组(273例)。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VP术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密度、初次骨折椎体数量、骨水泥渗漏与PVP术后再发骨折有明显相关(P80岁、初次骨折椎体数量≥2个、骨质疏松、有骨水泥渗漏是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OVCF患者行PV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初始骨折椎体数量、骨密度、骨水泥渗漏。
    • 李懿雯; 陈娜
    • 摘要: 调查显示约1/3的儿童在2岁前曾经至少发作过一次喘息,而1岁以内的喘息反复发作的发生风险高达10%以上[1]。婴幼儿喘息是一个慢性的治疗过程,不仅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还给患儿的家庭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担。本病近期预后大多较好,但是部分患儿喘息严重时可损害肺功能甚至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2]。因此,临床上对于婴幼儿喘息应加深认识、尽早干预、科学管理防控以改善患儿的预后[3]。本研究调查了婴幼儿喘息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为本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 李耿霖; 宋文铸; 赖悦园; 李炜玥; 陈璐
    • 摘要: 术后并发症是指手术操作引起的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缺失、功能障碍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仅消耗医疗资源,同时加重患者的生活负担,也在无形中影响医患关系。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术后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可早期筛查高危风险人群,通过减少术前相关危险因素和避免术中可能引起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操作等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 孟会娟; 刘冀
    • 摘要: 脑卒中(Stroke)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脑卒中是我国居民首位致死、致残的疾病。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很多,其中卒中后疲劳是中风最常见且持久的后遗症,卒中后疲劳(fatigue after stroke, PSF)的病因尚不清楚,治疗也相对局限。本综述旨在研究卒中后疲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帮助。
    • 敖成拉
    • 摘要: 目的:观察血液净化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血液净化患者(共 120 例,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 2020 年 10 月,截止时间为 2021 年 10 月)。 根据血液净化患者是否出现深静脉导管感染分为 A 组(深静脉导管未感染,105 例)、B 组(深静脉导管感染,15 例)。 结果:120 例血液净化患者中 15 例发生深静脉导管感染,占 12.50%;其余 105 例未发生深静脉导管感染,占87.50%;深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①年龄、②置管部位、③穿刺次数、④合并糖尿病、⑤导管留置时间、⑥严格无菌操作、⑦导管腔数,P0.05。 结论:血液净化患者发生深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在 60 岁以上、置管部位在股静脉、穿刺次数在 2 次以上、合并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超过 14d、未严格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导管腔数为双腔,临床需根据血液净化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预防措施。
    • 毛翠
    •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急性脑梗死后继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为认知障碍尽早防治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7月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期间6个月内有无继发不同程度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分为发生组(40例)和未发生组(40例),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后继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出现继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40例,发生率为50%,发生组高龄、低文化程度、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史、梗死部位(额叶、颞叶、基底节、丘脑)、合并OSAS、高MMSE评分、低社会支持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比例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65岁(OR=4.133),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OR=3.736),糖尿病(OR=3.770),高血压(OR=4.071),脑血管疾病史(OR=3.586),合并OSAS(OR=4.328),梗死部位额叶、颞叶、基底节、丘脑(OR=3.854)是急性脑梗死病人继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有效保护急性脑梗死病人认知功能至关重要,但年龄、文化程度、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史、合并OSAS、梗死部位等因素能影响继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加强上述风险因素防控及早期采取认知功能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预后。
    • 徐锋; 徐素琴
    • 摘要: 目的 总结如东县乳腺癌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控制乳腺癌发病风险提供有益参考。方法 以2014年1月—2020年12月如东县240例乳腺癌筛查妇女为研究对象,将检查结果为阴性的120例纳入对照组,将检查结果为阳性的120例纳入观察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总结导致乳腺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生育史、月经史、体质指数及家庭遗传史等因素对乳腺癌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流产次数≥3次的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月经初潮时间为(11.66±1.84)岁,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05,t=11.051,P<0.05);两组行经时间、乳腺癌患者癌症家族史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91、12.632,P<0.05)。结论 基于乳腺癌发病特点,总结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干预,能有效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值得临床加以重视和深入研究。
    • 李晶晶; 王宁宁; 苗田雨; 帕丽达·买买提; 努尔比亚·克其克
    •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跌倒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康复医学科脑卒中足下垂住院患者9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情志护理组和综合康复护理组,各30例,分别采用简明国际跌倒效能感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Berg平衡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跌倒效能、步行能力、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与干预前比较,3组患者的简明国际跌倒效能感量表得分均降低(P<0.05),综合康复护理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及情志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3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提高(P<0.05),综合康复护理组与常规组、情志护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平衡功能与步行能力(r=0.851,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0.749,P<0.01)均呈正相关(P<0.01)、与跌倒效能得分呈负相关(r=-0.550,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步行能力、跌倒效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平衡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跌倒效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跌倒相关的危险因素,改善效果优于常规组及情志护理组。
    • 刘江; 李彦卿
    • 摘要: 目的:分析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早期诊断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诊断准确率,及时采取手术治疗,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整理早期诊断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最佳手术时间,分析治疗结果.结果:10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只有68例在术前就被确诊,还有22例合并肠坏死,确诊率为68%,其他患者均为剖腹探查或者嵌顿疝时确诊.经过手术治疗后,治愈95例,治愈率95%,死亡5例,其中3例因出现肠瘘并发症感染死亡,2例因出现感染性休克死亡,死亡率5%.13例患者存在肠套叠,45例患者出现肠粘连,17例患者伴有腹外疝气,16例患者伴有肠扭转,9例患者伴有腹内疝气.结论: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手术治疗后应加强术后感染预防护理,加强检测,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 刘晶晶; 张萍
    • 摘要: 目的:调查本市小学生乳牙龋病流行病学情况,分析本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效果,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由本疾控中心跟踪随访的15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年龄6~12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居住地、饮食习惯以及口腔卫生习惯等内容进行统计,结合儿童口腔检查的结果,进行相关检验和防治效果分析.结果:学龄期儿童乳牙龋病的发生与居住地、每日刷牙次数、使用含氟牙膏、定期口腔检查情况有关.结论:学龄期儿童长期居住于乡村、每日刷牙次数<2、未使用含氟牙膏、未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是乳牙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