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相变储热

相变储热

相变储热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104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40675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业机械学报、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干燥会议、湖北省第十一届热处理学术年会等;相变储热的相关文献由223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海军、张雷、殷辉等。

相变储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0675 占比:99.96%

总计:340795篇

相变储热—发文趋势图

相变储热

-研究学者

  • 刘海军
  • 张雷
  • 殷辉
  • 王鋐
  • 程晓敏
  • 胡晓利
  • 陈小龙
  • 李文
  • 王金平
  • 曲绍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朱孟帅; 王子龙; 张华; 孙向昕; 周翔
    • 摘要: 基于石蜡和高孔密度的泡沫铜制备了复合相变储热材料,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可视化储热实验装置,分析了高孔密度下泡沫铜的填充率对石蜡储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泡沫铜填充率从0%增至2.15%时,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融化时间从992 s缩短至872 s,缩短了11.69%,温度梯度从23.23 K减至7.77 K,降低了66.55%,储热量先增大后减小,分别为20.92、21.22、21.02和20.22 kJ,储热速率先降低后升高,分别为21.08、20.91、21.67和23.25 J/s。此外,自然对流是低泡沫铜填充率下相变材料融化的主导机制,热传导是高泡沫铜填充率下相变材料融化传热的主导机制,并且随着融化时间的进行,导热逐步向自然对流转变。
    • 谭雯; 沈三民; 杨峰
    • 摘要: 针对航空发动机轴上的测试电子设备在发动机舱内高温环境下的散热需求,文中设计一种外部隔热和内部吸热相结合的热控制结构来满足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需求,确保电子设备在250°C的高温环境中能持续工作60 min,且电子器件的表面温度不超过规定使用的最高温度。相比其他的散热结构,外部隔热结合内部相变的防护结构具有不依赖于环境温度、成本低、结构简单、可随设备一同旋转的优点。采用热仿真软件ANSYS对隔热结构和相变结构建立模型、设定边界条件、添加材料热物理性能参数,然后进行数值模拟。软件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所设计的热防护结构可以满足电子设备工作温度的需要。
    • 郭枭; 邱云峰; 王亚辉; 史志国; 田瑞; 崔瑞军
    • 摘要: 设计了内流式网格化低温相变储热单元。确定了影响相变储热单元传热系数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单一因素对相变储热单元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分别在储热及放热工况下,采用改进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法构建了相变储热单元传热系数的预测模型,并检验了拟合误差。结果表明:相变储热单元传热系数受相变储热材料侧平均温度及换热工质侧定性温度的协同影响,相变储热材料侧平均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换热工质侧定性温度为次要影响因素,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性。储热或放热工况下,相变储热单元传热系数随单一因素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储热阶段传热系数明显高于放热阶段,相变储热单元传热系数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均小于5.00%。
    • 余妍; 刘方
    • 摘要: 为了实现热电解耦,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将相变储热技术应用于热泵系统中,构建含相变储热罐的跨临界CO_(2)喷射式热泵系统。首先,建立储热装置的数学模型,采用Modelica非因果建模语言在Dymola平台对系统储热过程进行模拟,获得相变储热罐的温度分布、瞬时储热量、系统能效比等储热特性。同时对比了常规储热水箱、相变储热罐与相变-水多级储热罐的理想储热量、设备体积、储热性能等,详细分析相变储热热泵系统的优势,为促进其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此外,提出基于模型的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策略,采用遗传算法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优化,得到最优设计参数和运行参数,与优化前相比储热过程的系统总能效比提高了28.73%,有利于系统的高效运行,为改进和优化系统性能提供了依据。
    • 陈子禾; 赵呈志; 冒文莉; 盛楠; 朱春宇
    • 摘要: 针对石蜡热导率低以及易泄漏等问题,以生物质木头多孔碳作为导热填料骨架,利用壳聚糖改性木头多孔碳在其竖向孔道中生长碳薄片形成分级多孔网络结构,并与石蜡复合制成定形复合相变材料(PCC)。结果表明,由于分级多孔网络骨架的引入,PCC的定形效果好,无明显泄漏,其相变焓值为126.9 J/g,经100次熔化凝固循环测试,其相变温度和焓值均无明显变化,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PCC的导热性能具有较大提高,且呈现明显的各向导热异性,平面外和平面内热导率分别为0.67和0.41 W/(m·K)。此外,通过模拟太阳光进行光热实验,发现PCC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本复合相变材料在储热以及热管理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 韩中合; 王晓帅
    • 摘要: 为提升传统卧式柱状相变储热装置性能,结合相变材料(PCM)熔化过程传热特性,设计了一种弓形截面水平管壳式相变储热装置。建立了弓形截面和传统圆形截面柱状相变储热单元模型,通过模拟研究对比了不同温度条件下2种装置的蓄/放热过程。结果表明:在储热温度为80°C时,弓形截面相变储热单元的储热时间较圆形截面储热单元减少48.37%,放热时间基本无变化;在换热流体温度在60~80°C变化时,随着储热温差增大,弓形截面相变储热单元内PCM熔化时间相比传统圆形截面相变储热单元减少由43.85%增至48.37%。此外,相比添加翅片、多层套管等改进方式,弓形截面柱状相变储热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研究结果可为相变储热装置性能优化提供参考。
    • 蔡肖; 徐阳; 杨超; 郑章靖
    • 摘要: 相变储热技术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翅片可以有效提升相变储热器的充放热速率。然而,相变储热的动态非线性特征严重制约了储热器内翅片结构的优化研究,因此提出了一种用于优化相变储热器内翅片结构的快速优化算法。该算法以相变材料到翅片和冷源的距离最短为优化目标,利用遗传算法对翅片的结构进行优化,解决了传统数值优化方法耗时长的问题。以管壳式相变储热器内一级Y形翅片为例,在满足翅片材料用量一定的前提下,选择Y形翅片的各分支长度、宽度比以及分支夹角作为设计变量,并对翅片的数量进行了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优化目标具有可行性,优化后的翅片结构呈现箭头形。在所研究的放热工况下,相比于传统Y形翅片,当翅片数量为1~3时,优化后的翅片结构可以使完全凝固时间缩短41.3%~62.1%。
    • 李嘉丰; 程晓绚; 熊显智; 李天泽; 李智轩
    • 摘要: 针对综合能源供暖系统,建立了建筑物逐时热负荷预测模型;以典型供暖末端风机盘管为例,提出采用综合能源供暖系统的运行调度模型,并以年化总费用为目标进行容量优化配置;最后以西安某工业园区为例,进行空气源热泵配合相变储热供暖的优化设计,通过对比各种供暖方式的经济性和节能性,表明空气源热泵配合相变储能系统组成的综合能源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环保效益。
    • 肖瑶; 钮文泽; 魏高升; 崔柳; 杜小泽
    • 摘要: 太阳能光伏/光热(photovoltaic/thermal,PV/T)技术是光伏组件和太阳能集热器的集成,可同时发电和提供热能,在提高系统整体效率的同时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在总结和归纳光伏/光热技术的类型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平板型光伏/光热系统的热损失和光伏板超温问题的改善设计研究开展综述分析,同时系统总结了集成相变储热材料的光伏/光热系统的研究现状,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PV/T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朱尚文; 李栋; 张谧; 吴洋洋; 赵雪峰; 孟岚
    • 摘要: 为解决浮顶油罐维温加热能耗大、运行成本高问题,建立了浮顶油罐太阳能相变维温系统仿真模型。基于TRNSYS平台研究其运行特性,分析系统中相变储热箱蓄放热效率、原油静储热负荷以及原油供热量占比等指标,并与其他供热系统对比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建立的浮顶油罐太阳能相变维温系统分析模型平均偏差为5.6%;4~12月份浮顶油罐太阳能相变维温系统满足原油静储需求;相比太阳能维温系统和锅炉系统,太阳能相变维温系统可节省年总投资费用6.9%和40%。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