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然对流

自然对流

自然对流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6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力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8篇、会议论文291篇、专利文献22891篇;相关期刊422种,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制冷与空调(四川)、节能等; 相关会议110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自然对流的相关文献由310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茉、陈宝明、陶文铨等。

自然对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8 占比:3.97%

会议论文>

论文:291 占比:1.21%

专利文献>

论文:22891 占比:94.83%

总计:24140篇

自然对流—发文趋势图

自然对流

-研究学者

  • 杨茉
  • 陈宝明
  • 陶文铨
  • 王刚
  • 戴传山
  • 刘芳
  • 王治云
  • 战乃岩
  • 何雅玲
  • 徐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马文婧; 陈泽雄; 姜明凯; 彭灵利; 缪新招
    • 摘要: 随着电气化在农村的逐步推进,农用电气柜所承载的用电功率逐渐增加,内部的散热条件对电气元件的寿命和可靠性有着显著影响。针对农用配电柜的结构特点,对其物理模型进行了适当简化,利用Fluent软件分析了其温度场和流场,对其散热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自然对流条件下,母线表面平均温度高达363.75 K,采用2 m/s的风速进行强制冷却后,其表面平均温度为350.75 K,采用4 m/s的风速进行强制冷却后,其表面平均温度为339.15 K,符合母线安全工作温度要求。
    • 朱孟帅; 王子龙; 张华; 孙向昕; 周翔
    • 摘要: 基于石蜡和高孔密度的泡沫铜制备了复合相变储热材料,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可视化储热实验装置,分析了高孔密度下泡沫铜的填充率对石蜡储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泡沫铜填充率从0%增至2.15%时,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融化时间从992 s缩短至872 s,缩短了11.69%,温度梯度从23.23 K减至7.77 K,降低了66.55%,储热量先增大后减小,分别为20.92、21.22、21.02和20.22 kJ,储热速率先降低后升高,分别为21.08、20.91、21.67和23.25 J/s。此外,自然对流是低泡沫铜填充率下相变材料融化的主导机制,热传导是高泡沫铜填充率下相变材料融化传热的主导机制,并且随着融化时间的进行,导热逐步向自然对流转变。
    • 党鹏飞; 马国远; 许树学
    • 摘要: 针对现有空调末端强制对流带来的不适的吹风感,以及暖气片二次换热降低能效的问题,提出了新型带自然对流散热末端的热泵系统的循环原理。并对此系统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末端换热情况和散热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新型自然对流散热装置中,自然对流散热量占总散热量的52.57-58.89%,辐射散热量占总散热量的41.11-47.43%。制热量和COP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冷凝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 王春雨; 刘泽勤; 刘聪聪; 赵鹏鹏
    • 摘要: 文章采用ANSYS FLUENT软件模拟竖直恒温面处的自然对流现象,探究瑞利数Ra对自然对流边界层不稳定性的影响。该次模拟选用7种不同Ra,其变化范围为5.31×10^(8)~5.31×10^(9),在模型中加入形式为T=2A(Rand(0,1)-0.5)的随机式扰动和形式为T=Asin(2πf_(c)t)的正弦式扰动,对比在不同Ra和扰动形式下自然对流边界层的状态。模拟结果表明:在无扰动、随机式扰动和正弦式扰动状态下,随着Ra增大,竖直恒温壁面处的自然对流热边界层厚度均减小;在随机式扰动和正弦式扰动下,竖直恒温面处的自然对流热边界层沿竖直方向存在振荡,且相比于随机式扰动,正弦式扰动下的热边界层的震荡幅度更大;Ra在5.31×10^(8)~5.31×10^(9)的范围内,自然对流边界层的特征频率与Ra间的耦合公式为f_(c)=0.226Ra^(0.641)。
    • 战乃岩; 吴思洁; 柴宇惟; 李晓莉; 苗盼; 苏增强
    • 摘要: 对比传统散热方式,微热管体积小、形状多变,且传热效率高,可在小空间强化自然对流传热中得以充分发挥。研究在封闭腔体内自然对流传热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对比纯空气自然对流(工况Ⅰ)、加入铝管(工况Ⅱ)和加入微热管(工况Ⅲ) 3种散热方式,得出工况Ⅲ散热效果最佳。采用微热管对热源进行散热后,对流换热随着热源功率的增加而强烈,腔内空气温度与腔顶平均热流密度随着热源间距的增加而减少,热量更多地从微热管中传递扩散。
    • 赵金虎
    • 摘要: 文章研究分数阶粘弹性流体的自然对流与传热传质问题.本构关系中引入分数阶双参数Maxwell模型,建立强耦合非线性的边界层控制方程组,并运用有限体积方法和分数阶L1格式进行求解,最后分析分数阶导数参数对数值结果的作用.
    • 何震; 王增超; 陈富财; 鲜希睿
    • 摘要: 应用数值方法研究了采用3种不同翅型的垂直圆管在自然对流下的换热情况,获得了不同Re数下3种翅型表面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中捕捉到翅片垂直管上自然对流的完整图像,从中可以直观地获得管翅表面上的温度分布和流场。研究结果表明:与直型翅片相比,在相同的Re数下,采用开缝螺旋型翅片与螺旋型翅片平均Nu数分别增加了14%、3%,平均流体速度分别增加了8.2%、3%,翅片效率分别降低了2.6%、1.2%。在换热效果方面,开缝螺旋型翅表现最佳,螺旋型翅片次之,直型翅片最差。在翅片效率方面,直型翅片的翅片效率最大,螺旋型翅片次之,开缝螺旋型翅片效率最低。因此在选择翅片型式的同时,应综合换热能力与翅片效率等方面进行考虑,可以通过优化翅片间距、翅片厚度、翅片高度等方面,在增强换热能力的同时提高翅片效率。
    • 陈真真; 陈洪强; 黄磊; 张永海; 郝南京
    • 摘要: 随着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集成化和高性能化的微电子器件在航空航天、能源、医疗和汽车工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出现高热流密度引起的器件高温失效问题,对微电子器件进行有效热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传统的风冷和液冷技术不仅功耗高而且散热效率低,严重影响了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新型被动式和主动式强化换热技术.其中,纳米流体强化换热技术由于成本低、操控灵活和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对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良好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丰富的结构形式和多样化的合成方法等优势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目前,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在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方面都有显著的强化性能.以电子器件液冷技术为背景对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在强化对流换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硅纳米流体的性质和制备方法,然后讨论并总结了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在单相对流(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和相变对流(池沸腾和流动沸腾)领域的研究现状,最后强调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对流换热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建立高性能纳米流体液冷换热技术体系提供相应的思路和参考.
    • 王磊; 马兵善; 王刚
    • 摘要: 在局部冷壁面条件下,对Cu-水纳米流体在多孔介质梯形腔内的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主要讨论了达西数Da、瑞利数Ra、纳米粒子体积分数Φ和局部冷壁面位置对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平均Nu数随着Da数、Ra数和Φ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局部冷壁面位置向下移动,多孔介质梯形腔内Cu-水纳米流体流动强度逐渐减小,并且平均Nu数也减小。
    • 夏鹏; 徐国英; 陈麒; 杨颖; 张小松
    • 摘要: 为了探究相变微胶囊悬浮液在蓄热器中瞬态自然对流换热及蓄热特性,建立含垂直螺旋盘管的沉浸式蓄热箱的三维数值模型,并通过均一相模型模拟螺旋管外相变微胶囊悬浮液非稳态蓄热过程的温度场、速度场以及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探究微胶囊颗粒质量分数和螺旋管结构对其换热、蓄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悬浮液蓄热过程具有较高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其换热效果明显比块状纯石蜡固-液相变换热效果好;颗粒质量分数增加虽使自然对流换热性能有所降低,然而相较于基液而言,颗粒质量分数为30%的悬浮液蓄热量提升了约54.4%;当螺旋管节距为0.15 m和弯曲直径为0.20 m时,换热和蓄热性能综合达到最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