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耦合传热

耦合传热

耦合传热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2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科学、航天(宇宙航行)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67742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农业机械学报、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学术年会等;耦合传热的相关文献由636位作者贡献,包括夏新林、李隆键、任静等。

耦合传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67742 占比:99.70%

总计:67945篇

耦合传热—发文趋势图

耦合传热

-研究学者

  • 夏新林
  • 李隆键
  • 任静
  • 王琴
  • 田文喜
  • 秋穗正
  • 程宝义
  • 缪小平
  • 苏光辉
  • 蒋洪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昌杰; 冯雅; 刘东升
    • 摘要: 在自然通风状态下,室内空气和屋面是耦合传热过程,文章建立轻质保温屋面和室内空气耦合传热的三维物理及数学模型,分析了屋顶有无保温措施和保温层厚度对屋顶隔热性能及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分析表明:轻质保温屋顶比传统无保温屋顶能显著降低屋顶内表面温度波动,保温厚度增加到200 mm,温度波动衰减几乎不变;在延迟效果上,有保温屋顶对温度的延迟效果明显,延迟程度随保温厚度增加逐渐减弱。
    • 王翠华; 苏方正; 李光瑜; 张文权; 荣铎; 龚斌; 吴剑华
    • 摘要: 基于实际工程应用,采用CFD软件,建立了内管为螺纹管的新型螺旋套管式换热器的三维实体模型,并使用管程流体与壳程流体耦合计算的方法进行模拟计算,重点分析了螺纹槽高和槽距等结构参数对管程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螺纹的扰流和导流作用,改变了管程螺旋通道横截面上的二次流结构,除在横截面外侧区域形成一个不规则主涡外,还在截面内侧区域的近螺纹处产生了大小不一的附加涡旋。主涡和附加涡共同作用加剧了壁面和中心区流体的热质交换,强化了换热效果。在研究范围内(Re=8000~40000),螺旋套管式换热器内管采用螺纹管与内管采用光管相比换热效果提高了约36%~143%。螺纹槽高及槽距对管程流体传热影响较大,Nu和f随槽高的增加而增加,随槽距的增大而减小。
    • 王翠华; 苏方正; 李光瑜; 张文权; 荣铎; 龚斌; 吴剑华
    • 摘要: 考虑壳程流体和管程流体的耦合传热,对套管式换热器管程流体的流动特性和换热特性进行数值分析。对比不同模型的管程流体的Nu和f,发现了螺纹管传热的优越性,结合管程流体速度场、温度场的细观信息,揭示了管程流体的换热性能和流动特性,并分析了不同流体介质对其管程换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管采用螺纹管时,螺旋套管式换热器管程流体的换热性能明显优于光滑内管,在研究范围内,内管采用螺纹管的Nu是采用光管的1.76~1.9倍,流体受离心力、螺纹扰流和螺旋槽导流的复合作用,强化了管程流体的传热。在同一雷诺数下,30号透平油的Nu最大,约为空气的3.8~5.01倍,然后依次是水、水蒸气、空气。
    • 郑健; 蔡成; 周长省
    • 摘要: 为研究某复合结构喷管的传热特性,并计算喷管工作过程中喉衬受到的热应力,针对某型发动机钨渗铜喉衬复合结构喷管,建立了喷管内流场与结构耦合的三维计算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复合结构喷管的稳态流场和传热过程行了数值仿真,得到了喷管的流动参数和固体域温度场计算结果。采用单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分析了钨渗铜喉衬在不同时刻下的热应力。分析结果表明,喷管固体域温度随时间推进逐渐升高,隔热层最高温度出现在入口等直段,达到约2800 K,喉衬最高温度出现在喉部,达到约2100 K,温度变化率在固体域材料交界面处出现明显间断;喉衬的热应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背壁出现两个明显的压力峰值,大小约为135 MPa和90 MPa;最大应力出现在喷管内壁面喉部附近,大小约为155 MPa。
    • 丛腾龙; 从正; 刘茂龙; 肖瑶; 郭辉; 顾汉洋
    • 摘要: 准确预测蒸汽发生器的管内外耦合传热、管内流量分配及管外三维流动传热对U形管和螺旋管蒸汽发生器的传热和结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孔介质两流体模型研发了通用蒸汽发生器三维热工水力特性分析程序SGTH-Porous3D,并利用实验数据对程序进行了验证。提出了基于局部坐标系的直管、U形弯头和螺旋管管束通用多孔介质参数化方法,建立了壳侧三维粗网格分析模型以及适用于U形管、螺旋管的管内单相、两相流动传热模型,发展了管侧流体三维并联多通道简化方法以及管壳侧跨尺寸网格数据映射和耦合传热方法。结果表明:SGTH-Porous3D程序可预测U形管和螺旋管等多型蒸汽发生器管、壳侧三维流动传热特性,可支撑蒸汽发生器的三维传热设计和流致振动分析。
    • 任乐梅; 焦文玲
    • 摘要: 阐释环境条件下LNG空温式气化器动态耦合传热机理,针对传热过程的时变性、非线性及多因素影响性,提出利用机器学习对LNG空温式气化器的天然气出口温度进行预测.通过阐述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指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的精度在于输入向量、惩罚因子和核函数的选取.基于厂站实测数据对模型的输入向量进行分析,得到输入向量为环境温度、运行时间、太阳辐射照度以及一段时间内的天然气出口温度实际监测值.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惩罚因子及核函数中的相关参数进行参数优化,通过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和最大绝对误差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采用线性核函数或者多项式核函数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能够很好地解决LNG空温式气化器整体耦合传热性能预测问题.
    • 段治健; 杨富旗; 马欣荣
    • 摘要: 利用多场耦合方法,研究微通道热沉传热性能及其优化设计方法.基于间断有限元算法,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微通道几何结构的数学优化模型.数值模拟了35 mm×35 mm微通道热沉的温度和流场分布,分析不同几何结构参数与最优参数对微通道热沉的温度、压力降以及综合传热因子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后模型的综合传热性能提高了65.4%,充分证明优化模型的可靠性.
    • 马兵善; 王烨; 赵兴杰
    • 摘要: 为了研究腔体倾角和内热源位置对封闭腔内对流冷却效果的影响规律,采用RNG k-ε模型和DO辐射模型对有内热源、上下壁面导热的封闭腔内湍流自然对流耦合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使得热壁面总的平均努塞尔数取得最大值的热源距热壁面的无量纲最佳长度D=0.5,腔体最佳倾角Φ=75°,比D=0.4、Φ=0°时提高了20.5%;热壁面平均辐射努塞尔数对热源位置的敏感性较腔体倾角Φ强;腔体热壁面上Nutotal为表面发射率的增函数.
    • 胡江玉; 王宁; 周进; 潘余
    • 摘要: 对高温燃气与带有平行冷却通道的再生冷却面板之间的三维耦合传热开展了数值研究,其中冷却通道内冷却剂为超临界压力煤油,并结合理论分析探讨了冷却面板构型对耦合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燃气侧壁厚以及冷却通道宽度和高度的增大,燃气侧壁面温度升高,热流密度降低.研究还发现:冷却通道不同壁面传递给煤油的热量占比几乎不随燃气侧壁厚变化,但随冷却通道宽度和高度的改变而变化.
    • 肖光明; 张超; 桂业伟; 杜雁霞; 刘磊; 魏东
    • 摘要: 舱内热环境的有效预测是优化飞行器热控与防热设计、减小系统冗余并保障飞行器热安全的重要基础.在国家数值风洞(NNW)工程支持下,针对目前舱内热环境多尺度、多机制复合传热特点及其数值预测面临的精度与效率提升难题,发展了多区域协同推进的时空耦合模型及流/固界面的自适应分辨率识别算法,建立了基于热格子Boltzmann方法(TLBM)与有限体积法(FVM)相互耦合的舱内复合传热跨尺度预测方法,开展了典型飞行器仪器舱的综合热分析,验证了耦合方法的计算精度及效率.研究表明,相关方法可实现舱内热环境的局部精细化与整体大规模的协同模拟,用于开展整体自然对流与设备局部热量传递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掌握不同环境参数对舱内热质传递过程的影响规律,从而为飞行器热防护/热管理一体化设计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