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64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4篇、会议论文72篇、专利文献126314篇;相关期刊275种,包括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农业现代化研究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5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情况总结及2016年发生趋势预测研讨会等;种植制度的相关文献由1446位作者贡献,包括万素梅、屠乃美、高旺盛等。

种植制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4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7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26314 占比:99.50%

总计:126950篇

种植制度—发文趋势图

种植制度

-研究学者

  • 万素梅
  • 屠乃美
  • 高旺盛
  • 卞新民
  • 吴文斌
  • 孙丽敏
  • 张立峰
  • 文化
  • 杨鹏
  • 汤永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玉琴
    • 摘要: 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近年因土地流转等种粮成本上升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笔者对县域内规模种植户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一、基本情况浚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耕地面积7.17万hm^(2),典型种植制度一年两熟制(小麦-玉米),2021年秋冬,全县播种小麦6.87万hm^(2)。县域内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4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2021年底,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76家,其中,农业种植合作社776家。注册的家庭农场454家,种粮大户1585户。规模种植户流转经营土地面积1.67万hm^(2)。
    • 徐晓磊
    • 摘要: 今年是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第一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效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具装备支撑问题,是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程机械化实施落地的根本保障。3月30日,在由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等单位主办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网络培训”上,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技推广处处长刘小伟表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种植制度安排。
    • 徐晓磊
    • 摘要: 今年是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第一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效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具装备支撑问题,是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程机械化实施落地的根本保障。3月30日,在由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等单位主办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网络培训”上,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技推广处处长刘小伟表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种植制度安排。作为一项大豆玉米兼容发展、协调发展的新技术,今年是第一年在1510万亩的面积上进行推广种植,目前已到播种季节,时间紧、任务重,立足当前,面向长远,要做好机具装备支撑的统筹安排。
    • 摘要: 近期,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对2022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分析会商。综合分析病虫源基数、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和气候等因素,预计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全国发生面积20.26亿亩次,比2021年和2016-2020年均值分别增加13.8%和10.1%,对70%以上的粮食作物产区构成威胁;预计柑橘黄龙病、梨火疫病、红火蚁、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等重大检疫病虫发生面积989万亩,比2021年和2016-2020年均值分别增加11.9%和8.7%,部分地区存在重发和扩散的风险,需加力加密监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防止蔓延危害,努力减轻产量损失。
    • 摘要: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对2022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分析会商,综合分析了病虫源基数、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和气候等因素,对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重大检疫病虫的发生趋势进行了预报。本刊节选了在湖南地区发生较普遍的病虫害趋势预报,供广大农民参考。
    • 王遂宇; 刘听报
    • 摘要: 本文根据新野县2020年度耕地质量监测结果,对化肥、有机肥投入种类和用量进行了统计,总结了不同种植制度下土壤养分盈亏情况,对2017—2020年土壤养分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施肥建议,以期为提高新野县耕地质量提供参考。
    • 万素梅; 董合林; 徐文修; 陈国栋
    • 摘要: 项目以“高产高效、轻简持续”为目标,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历时23年,创建了适宜新疆棉田的种植制度及轻简植棉技术体系,为新疆棉花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途径。
    • 张玲椿; 张馨月; 高强; 焉莉
    • 摘要: 【目的】定量分析华北地区在氮肥施用条件下不同田间管理措施对玉米的产量效应,旨在明确不同条件下施用氮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华北地区玉米综合管理措施,发挥氮肥增产效果提供数据参考。【方法】运用了Meta分析方法将中英文数据库中已发表的有关氮肥施用对玉米产量影响的文献进行检索筛选,数据库包括中英文论文62篇,可进行分析的试验数据583对。【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P<0.001;lnR++=0.3316),平均增产率达到39.32%。影响华北地区氮肥效应的最关键因素为施氮量,其次为种植制度、氮肥种类和灌溉方式。若土壤基础肥力较高应减少氮肥投入;华北地区玉米平均施氮量在161 kg N/hm^(2)左右时增产效应达到最大;采用轮作制度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增产率,其中粮棉轮作下增产率最高,为82.74%,高出玉米连作56.77%;将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增产率可达到79.48%;滴灌措施下平均增产率达到42.90%,比传统灌溉高出18.8%。【结论】施氮量和种植制度是施氮对玉米增产效应的重要解释变量。应综合考虑土壤肥力条件,采取合理的施肥量、轮作制度、有机肥还田和滴灌措施,以实现华北地区玉米高产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 陈兴琼; 李金娜; 国一凡; 陈琳; 徐洁; 隋鹏; 刘瑾; 高旺盛; 陈源泉
    • 摘要: 为探究华北平原春玉米多熟种植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基于田间定位试验,利用DNA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方法从土壤微生物的角度对6种种植模式0~20 cm耕层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与春玉米单作(MM,对照)相比,5种多熟种植模式[黑麦-春玉米(MR)、冬小麦-夏玉米(MW)、菠菜-春玉米(MSp)轮作模式及马铃薯/春玉米(MPo)、豌豆/春玉米(MP)套作模式]均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PMW>MP>MR>MSp>MPo。4)FUNGuild功能预测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改变了土壤真菌营养型的占比:MM处理主要为腐生型(26.09%)、病理型(22.48%)及病理-腐生-共生过渡型(26.39%),MW处理主要为腐生型(29.99%),其他多熟模式中腐生型(21.11%~27.88%)及病理型(23.74%~30.40%)均占较大比例。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含量及容重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与春玉米单作相比,春玉米轮、套作其他作物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其中黑麦-春玉米、菠菜-春玉米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在提高土壤真菌多样性,富集有益微生物群落均有良好表现。此外,春玉米-黑麦、菠菜-春玉米轮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潜在致病菌丰度。因此,从土壤微生物角度,综合节水与保地的需求,春玉米与黑麦或菠菜轮作的模式或是更合适的模式。
    • 甘豪; 魏宗强; 卢志红; 吴建富; 袁源远; 贺子俨; 朱安繁
    • 摘要: 【目的】为探明江西省不同种植制度下土壤养分和pH值状况。【方法】参照第2次土壤普查推荐的土壤养分和pH值分级标准,对江西省94个县(市)不同种植制度下具有代表性的4188个耕地土壤的养分和pH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种植制度下土壤均酸化严重,稻-闲、稻-稻-闲或水旱轮作稻田土壤pH值<5.5的占比显著高于旱作,而水旱轮作尤其是肥-稻-稻能明显提高双季稻田土壤pH值。不同种植制度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丰富,表现为稻田高于旱地,双季稻田高于单季稻田,肥-稻-稻明显高于油-稻-稻、烟-稻。土壤碱解氮含量较丰富,其中油-稻和肥-稻-稻下土壤碱解氮含量较丰富的土壤样点占比分别达88.13%和82.46%,而油-棉、棉-闲和烟-稻下的土壤碱解氮丰富水平较其他种植制度低。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稻-稻-闲或水旱轮作(除烟-稻)土壤有效磷含量大于20 mg/kg的占比明显高于旱作,而土壤有效磷含量10~20 mg/kg占比表现为旱作高于稻-闲、稻-稻-闲或水旱轮作(除烟-稻),但在9种种植制度中仍有19.00%~34.38%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于10 mg/kg,极其缺乏。不同种植制度下土壤速效钾含量均较低,速效钾含量在30~100 mg/kg的占比为51.35%~78.57%,速效钾含量大于150 mg/kg的旱作占比明显高于稻-闲、稻-稻-闲或水旱轮作。【结论】由上可知稻-稻-闲或水旱轮作制度(除烟-稻)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较高,是适合江西省耕地保护和农业增产的重要种植制度,而油-棉、棉-闲、烟-稻种植制度下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偏低。在今后农业生产中应结合种植制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江西土壤氮盈余、钾缺乏、部分土壤磷亏缺、土壤酸化严重的现状,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施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