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移栽密度

移栽密度

移栽密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4092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耕作与栽培、种子科技、中国稻米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全国第十五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稳定同位素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交流研讨会、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等;移栽密度的相关文献由89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伟明、包祖达、蒋鹏等。

移栽密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7 占比:0.4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4092 占比:99.49%

总计:54368篇

移栽密度—发文趋势图

移栽密度

-研究学者

  • 刘伟明
  • 包祖达
  • 蒋鹏
  • 丁杨东
  • 熊洪
  • 徐富贤
  • 戴夏萍
  • 丁祥海
  • 刘茂
  • 张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凤敏; 曾蕾; 上官力; 师超; 高艳波; 覃永生; 谭英强; 王竹青
    • 摘要: 采取随机区组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移栽密度对“清江源”利川特色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施肥水平下,不同移栽密度对烤烟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都带来显著的影响。当年度极端异常的气候条件给烟叶正常生长带来极大影响,不可避免地对试验结果带来较为显著的影响和误差,所以该试验结果有待进一步加以验证。
    • 石爱龙; 祝海竣; 文璨; 文天; 王学华
    • 摘要: 【目的】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杂交稻干物质生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株两优819为早稻材料、泰优398为晚稻材料,设置3种施氮量水平(早稻分别为0、120、150 kg/hm^(2),晚稻分别为0、150、225 kg/hm^(2))、3个移栽密度(早稻分别为13.3 cm×16.7 cm、13.3 cm×20.0 cm、16.7 cm×20.0 cm,晚稻分别为16.7 cm×20 cm、16.7 cm×23.3 cm、16.7 cm×26.7 cm)。【结果】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干物质量的积累,移栽密度对干物质量影响较小,早晚稻干物质量在成熟期均以N3M1处理最高,其中早稻干物质量比其他处理增加8.81%~110.24%,晚稻较其他处理增加9.12%~117.12%。早稻N2M2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达60.73%,晚稻N2M3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达63.20%。增施氮肥不能显著提高对产量的贡献率,对晚稻收获指数影响也较小;早晚稻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总氮累积量,早稻增幅为67.50%~77.03%,晚稻增幅为73.18%~115.12%;早稻各施肥处理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的影响较小,晚稻减氮处理的农学利用率增幅达52.66%、生理利用率增幅达59.00%;早晚稻减氮均能提高水稻偏肥生产力,早晚稻增幅分别为15.54%、48.58%。移栽密度对早晚稻产量贡献率表现为M3处理分别比M1、M2处理高18.52%~47.22%、23.42%~35.42%;对总氮累积量、收获指数、农学利用率和偏肥生产力的影响均较小;低栽培密度可提高早稻生理利用率,增幅可达52.19%~144.14%,但对晚稻的生理利用率影响较小。【结论】N2M2、N3M3处理能使双季杂交稻保持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且N2M2处理既能节肥也能维持较高的氮肥利用能力。
    • 戢飞; 丁才夫; 文涛; 吴宝成; 谭华; 张华林; 毛圣华
    • 摘要: 【目的】筛选不同海拔高度烟区适宜的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组合,为当地及类似生态烟区优质烤烟原料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恩施州不同海拔(875 m、1150 m和1350 m)烟区不同施氮量(82.5 kg/hm^(2)、97.5 kg/hm^(2)和112.5 kg/hm^(2))和移栽密度(13890株/hm^(2)、15150株/hm^(2)和16665株/hm^(2))组合对烤烟质量提升的影响。【结果】低海拔(875 m)烟区施氮量97.5 kg/hm^(2)及移栽密度16665株/hm^(2)条件下烟叶的产量、产值和上中等烟率分别为1934.10 kg/hm^(2)、53726.70元/hm^(2)和89.94%,经济性状较优,外观质量综合评分最高(48.98分),化学成分较协调;中海拔(1150 m)烟区施氮量97.5 kg/hm^(2)及移栽密度15150株/hm^(2)条件下烟叶的产量、产值和上中等烟率分别为1917.90 kg/hm^(2)、52500.45元/hm^(2)和90.80%,经济性状较优,外观质量综合评分最高(48.91分),化学成分较协调;高海拔(1350 m)烟区施氮量112.5 kg/hm^(2)及移栽密度15150株/hm^(2)条件下烟叶的产量、产值和上中等烟率分别为1927.05 kg/hm^(2)、53037.15元/hm^(2)和88.88%,经济性状较优,外观质量综合评分最高(48.39分),化学成分较协调。【结论】低海拔烟区采用中氮密植,中海拔烟区采用中氮中密,高海拔烟区采用高氮中密栽培方式,有利于保证烟叶产量,提升烟叶质量。
    • 吴登梅; 余杰; 王金霞
    • 摘要: 为提高遵赤艳3号辣椒的产量,以遵赤艳3号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移栽密度辣椒的产量。结果表明:采用单株定植移栽方式,遵赤艳3号辣椒的移栽密度为4103株/667m^(2)时,产量最高,小区产量达44.2 kg,折合产量达1620 kg/667m^(2)。
    • 王坤; 龙本东; 龙胜碧; 马星桃; 田从仁
    • 摘要: 为水稻的高产稳产提供科学依据,在锦屏县开展钵盘育秧不同移栽密度的田间对比试验,以明确钵盘育秧在锦屏县的最适移栽密度。结果表明:处理3(11200穴/667m^(2))产量最高,为715.38 kg/667m^(2),移栽密度高于处理3的处理4(13000穴/667m^(2))和处理5(14800穴/667m^(2)),产量为667.54~673.59 kg/667m^(2),平均产量较处理3低44.82 kg/667m^(2);移栽密度低于处理3的处理1(7600穴/667m^(2))和处理2(9400穴/667m^(2)),产量为681.56~689.81 kg/667m^(2),平均产量较处理3低29.70 kg/667m^(2)。因此,移栽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水稻产量,在锦屏县水稻钵盘育秧的最佳移栽密度为11200穴/667m^(2)。
    • 董士琦; 葛佳琳; 韦还和; 陈英龙; 侯红燕; 董晓亮; 张茂林; 戴其根
    • 摘要: 为明确施氮量和密度互作对盐碱滩涂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的影响,以淮稻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N0(0 kg·hm^(-2))、N210(210 kg·hm^(-2))、N255(255 kg·hm^(-2))、N300(300 kg·hm^(-2))、N345(345 kg·hm^(-2))、N390(390 kg·hm^(-2)),2个移栽密度处理:D1(33.4万穴·hm^(-2),12 cm×25 cm)、D2(27.8万穴·hm^(-2),12 cm×30 cm),测定了水稻产量及品质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N300处理最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不同密度间比较,高密度处理的穗数和千粒重高于低密度处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呈相反趋势。施氮量与移栽密度组合中,以N300D1处理的产量最高,达7 978.83 kg·hm^(-2)。施氮量的增加提高了稻米的加工品质与营养品质,同时降低了外观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移栽密度的增加提高了稻米的营养品质,但降低了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综合分析认为,施氮量300 kg·hm^(-2)和移栽密度33.4万穴·hm^(-2),是盐碱滩涂水稻获得高产优质的栽培措施。本研究结果为盐碱滩涂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 寸婕; 李小林; 黄晓蓉; 管俊娇; 奎丽梅; 谷安宇; 胡茂林; 张建华
    • 摘要: 【目的】探究栽培措施(移栽密度、施氮量)对优质粳稻品种云科粳5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设计,设置4个氮肥施用量(N 0、150、240、330 kg/hm~2)和4个移栽密度(24万、30万、36万、42万苗/hm~2)处理,测定稻谷产量性状、叶片SPAD值、糙米率、直链淀粉、精米率、垩白粒率、蛋白质、胶稠度等,探究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对粳稻云科粳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在0~330 kg/hm~2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分蘖明显增加,高氮条件下个体分蘖数最高,达18.80个/穴;而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分蘖逐渐降低;产量随着移栽密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各施氮量处理下,移栽密度为24万苗/hm~2获得最高产13 308 kg/hm~2。云科粳5号在240 kg/hm~2高氮水平下易取得高产,配合适宜的移栽密度能够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随着氮肥用量逐渐增加,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整体呈增加趋势,36万苗/hm~2移栽密度在各施氮量下精米率整体较高,最高达75.10%。整精米率在高氮和高密度下偏高,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在240 kg/hm~2和330 kg/hm~2高施氮量下较高,说明高氮肥会增加米质的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结论】在施氮量240 kg/hm~2和移栽密度24万苗/hm~2组合下,云科粳5号产量最高达13 308 kg/hm~2,米质综合判定二级,为最优组合,可应用于实际生产。
    • 尹彩侠; 刘志全; 孔丽丽; 李前; 张磊; 侯云鹏; 郝彩环
    • 摘要: 针对水稻氮肥过量施用和移栽密度过低的问题,研究减氮增密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东北寒区水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于2019—2020年在吉林省前郭县红光农场进行田间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移栽密度1.80×10^(5)穴·hm-(2 N0)、传统施氮(氮肥用量235 kg·hm^(-2))+移栽密度1.80×10^(5)穴·hm-(2 FP)、较传统施氮减量20%(氮肥用量188 kg·hm^(-2))+移栽密度2.40×10^(5)穴·hm-(2 SNHD1)、较传统施氮减量20%(氮肥用量188 kg·hm^(-2))+移栽密度3.00×10^(5)穴·hm-(2 SNHD2)。对水稻产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积累与分配以及氮素利用效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SNHD1和SNHD2处理相较于FP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有效穗数,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SNHD1处理水稻产量增幅达显著水平,两年平均增幅为7.8%。减氮增密提高了水稻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水稻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且均为SNHD1处理最高。SNHD1和SNHD2处理较FP处理显著提高了氮素吸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且均为SNHD1处理最高,较FP处理两年平均分别提高0.3、6.2、14.4 kg·kg^(-1)和16.4个百分点。氮素表观平衡结果显示,FP、SNHD1和SNHD2处理两年平均表现为盈余,其中SNHD1处理氮盈余量最低。水稻齐穗前、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与水稻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水稻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积累量的相关性高于齐穗前。综上所述,合理的氮肥用量与移栽密度提高了水稻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并提高齐穗后积累比例,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综合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等因素,东北寒地稻区适宜的水稻栽培模式为氮肥用量188 kg·hm^(-2)、移栽密度2.40×10^(5)穴·hm^(-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