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粉蚧

粉蚧

粉蚧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20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林业、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7072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中国检验检疫、环境昆虫学报、现代种业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等;粉蚧的相关文献由443位作者贡献,包括万方浩、张桂芬、田虎等。

粉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7072 占比:99.92%

总计:137178篇

粉蚧—发文趋势图

粉蚧

-研究学者

  • 万方浩
  • 张桂芬
  • 田虎
  • 冼晓青
  • 王玉生
  • 何衍彪
  • 周忠实
  • 马骏
  • 黄俊
  • 余德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继森; 张辰; 薛昊; 祖国浩
    • 摘要: 记述了采自内蒙古锡林浩特的中国跳小蜂科1新纪录种——蚤状杜丝跳小蜂Dusmetia pulex(Ruschka,1923).提供了新纪录种成虫的形态特征图及该属中国已知种检索表.
    • 乔艳艳; 肖兴; 魏洪义
    • 摘要: 粉蚧是农林经济作物的一类重要害虫,由于体表覆盖一层蜡粉,化学防治常需要大剂量反复用药该虫才能得以控制,易造成环境污染及害虫再猖獗。本文从昆虫化学生态学的角度综述了粉蚧类害虫的寄主植物范围、天敌应用以及三重营养关系研究进展,归纳已鉴定粉蚧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特点及其在综合防治中应用概况,探讨粉蚧类害虫化学生态学未来研究方向,为其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 刘静雅; 李卓苗; 孟玲; 李保平
    • 摘要: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多食性害虫,挖掘本土天敌资源是开展生物防治该害虫的重要途径。为明确扶桑绵粉蚧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的营养价值,以该瓢虫在春季的主要本土猎物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为参照食谱,以扶桑绵粉蚧以及与豌豆修尾蚜混合猎物食谱作为2个处理食谱,观测其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表现和生殖力主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食谱处理影响瓢虫幼虫存活,以粉蚧为食的异色瓢虫发育至成虫期的死亡率为27.01%(n=85),以蚜虫为食的死亡率为42.86%(n=112),以混合猎物为食的死亡率为41.07%(n=112);食谱处理的影响发生在一龄幼虫期。食谱处理影响瓢虫幼虫历期,以粉蚧为食的幼虫历期为9.46 d,分别短于以蚜虫为食(10.09 d)和以混合猎物为食(10.78 d)。食谱处理影响瓢虫生殖力,以扶桑绵粉蚧为食的成虫累计产卵553粒(20 d内),明显多于以蚜虫为食(332粒)和以混合猎物为食(330粒)的瓢虫。研究结果说明,扶桑绵粉蚧是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优质食物。
    • 刘静雅; 李卓苗; 李保平; 孟玲
    • 摘要: [目的]外来入侵物种作为猎物可能影响本土广谱捕食者的搜寻和捕食行为.本研究旨在揭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与本土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混合发生的外来入侵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搜寻和捕食行为.[方法]试验前对异色瓢虫设两个饲喂猎物种类处理:用扶桑绵粉蚧连续饲养3代以上(前期饲喂粉蚧的瓢虫)和用豌豆修尾蚜连续饲养3代以上(前期饲喂蚜虫的瓢虫).在盆栽蚕豆Vicia faba苗上随机选一片叶接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和3或4日龄豌豆修尾蚜若蚜,在总猎物数量20-30头(具体数量随机确定)范围内随机组配两种猎物数量使粉蚧占比从5.6%至83.3%不等,待猎物在叶片上稳定后接入1头饥饿24 h的异色瓢虫4龄幼虫,连续观察2 h,统计异色瓢虫首次捕食是否选择粉蚧、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总捕食猎物数量的比例、搜索用时占总搜捕用时的比例以及处理粉蚧用时占总搜捕用时的比例;以扶桑绵粉蚧在猎物斑块中的比例和饲喂猎物种类处理为自变量因素,用回归模型拟合其对异色瓢虫搜寻和捕食行为等观测变量的影响.[结果]异色瓢虫4龄幼虫首次捕食选择粉蚧概率随粉蚧比例增大而增大,粉蚧比例每增大10%,首次捕食粉蚧概率增大77.2%,而且此概率不受此前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比与粉蚧比例的关系受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粉蚧比例每增加10%,前期饲喂粉蚧的瓢虫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比增大137%,而前期饲喂蚜虫的瓢虫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比增大60%.异色瓢虫搜索用时比例受粉蚧比例的影响,但不受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粉蚧比例每增加10%,搜索用时比例增大13%;前期饲喂粉蚧的瓢虫搜索用时比例略低于前期饲喂蚜虫的瓢虫(降低7%).异色瓢虫处理粉蚧用时比例受粉蚧比例的影响,但不受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粉蚧比例每增加10%,处理粉蚧用时比例增大41%.[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在遭遇外来入侵扶桑绵粉蚧与本土蚜虫共存的猎物斑块时,异色瓢虫对粉蚧的捕食选择依赖于其相对比例,依赖程度因此前取食粉蚧而增强.
    • 罗亚伟; 覃振强; 李德伟; 梁阗; 丁华珍
    • 摘要: 为筛选防治甘蔗粉蚧的杀虫剂,在广西两个蔗区进行了不同杀虫剂对新植(4个处理)和宿根(3个处理)甘蔗粉蚧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新植蔗应用300 g/L氯虫·噻虫嗪SC 1050 mL/hm2、40%溴酰·噻虫嗪FS 750 mL/hm2、10%吡虫啉WP 22.5 kg/hm2+90%杀虫单SP 6 kg/hm2三种杀虫剂处理对甘蔗粉蚧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9.71%、62.47%、59.5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前两种杀虫剂的虫株率明显低于另一种杀虫剂和对照空白;宿根蔗应用300 g/L氯虫·噻虫嗪SC 1050 mL/hm2对甘蔗粉蚧的防治效果(59.51%)明显优于0.5%噻虫嗪GR 75kg/hm2的防治效果(16.34%),但处理间的虫株率差异不显著.本试验结果说明300 g/L氯虫·噻虫嗪SC 1050 mL/hm2、40%溴酰·噻虫嗪FS 750 mL/hm2和10%吡虫啉WP 22.5 kg/hm2+90%杀虫单SP 6 kg/hm2防治新植蔗粉蚧效果显著;300 g/L氯虫·噻虫嗪SC 1050 mL/hm2防治宿根蔗粉蚧也有较好的效果.因此300 g/L氯虫·噻虫嗪SC可作为新植蔗和宿根蔗粉蚧的防治用药,在新植蔗下种和宿根蔗大培土时按本试验用量一次性施用;40%溴酰·噻虫嗪FS和10%吡虫啉WP+90%杀虫单SP可作为新植蔗粉蚧的防治用药,在新植蔗下种时按本试验用量一次性施用.并探讨了综合防治措施.
    • 罗亚伟; 覃振强; 梁阗; 李德伟; 刘璐
    • 摘要: [目的]减少甘蔗害虫杀虫剂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方法]选用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和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等4种杀虫剂,在甘蔗种植时一次性施用防治甘蔗螟虫、绵蚜和粉蚧.通过调查、计算各处理的为害株率、防效和农艺性状表现,比较4种杀虫剂的田间药效和增产增糖效果.[结果]一次性施30 kg·hm-2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0 mL·hm-2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甘蔗螟虫、绵蚜和粉蚧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甘蔗产量分别为73845、70732 kg·hm-2,比不施药(CK)分别增产14.17%、9.35%;产糖量分别为13885、13388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CK分别增糖28.13%、23.54%.750 mL·hm-2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2700 g·hm-2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对甘蔗螟虫、绵蚜和粉蚧的综合防治效果不理想,且对甘蔗的增产增糖效果也不明显.[结论]生产上在种植甘蔗时一次性施用30 kg·hm-2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0 mL·hm-2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甘蔗螟虫、绵蚜和粉蚧具有良好的综合防治效果.
    • 刘静雅; 李卓苗; 孟玲; 李保平
    • 摘要: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多食性害虫,挖掘本土天敌资源是开展生物防治该害虫的重要途径.为明确扶桑绵粉蚧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的营养价值,以该瓢虫在春季的主要本土猎物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为参照食谱,以扶桑绵粉蚧以及与豌豆修尾蚜混合猎物食谱作为2个处理食谱,观测其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表现和生殖力主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食谱处理影响瓢虫幼虫存活,以粉蚧为食的异色瓢虫发育至成虫期的死亡率为27.01%(n=85),以蚜虫为食的死亡率为42.86%(n=112),以混合猎物为食的死亡率为41.07%(n=112);食谱处理的影响发生在一龄幼虫期.食谱处理影响瓢虫幼虫历期,以粉蚧为食的幼虫历期为9.46 d,分别短于以蚜虫为食(10.09 d)和以混合猎物为食(10.78 d).食谱处理影响瓢虫生殖力,以扶桑绵粉蚧为食的成虫累计产卵553粒(20 d内),明显多于以蚜虫为食(332粒)和以混合猎物为食(330粒)的瓢虫.研究结果说明,扶桑绵粉蚧是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优质食物.
    • 刘静; 杨天伟; 何明霞; 方艺伟; 许欣景; 王文兵; 高锋; 张春霞
    • 摘要: 分别采用接种粉蚧(F)、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菌种(J)、粉蚧和暗褐网柄牛肝菌菌种(F+J)3种方法对菠萝蜜树、柚子树和凤凰木树3种植物的盆栽苗实施接种实验,以不接种作为对照处理(CK),探讨不同接种方法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及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接种方法对虫瘿形成及出菇数量均有影响;F+J处理效果最好,在3种植物根部均形成菌腔虫瘿、感染率最高,暗褐网柄牛肝菌的出菇数量(接种90~150 d)最多.不同植物形成的菌腔虫瘿及出菇数量存在差异;与菠萝蜜树和柚子树相比,凤凰木树根形成的菌腔虫瘿数量最多(48个)、感染率最高(90%)、出菇数量最多(31个).对植物生长而言,粉蚧虫的介入,会抑制植物的生长;与J处理相比,F+J处理对凤凰木树、柚子树、菠萝蜜树3种植物的分枝数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