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药性味

中药性味

中药性味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1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00189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国际中医中药杂志、河北中医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医养生学分论坛、2010年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病学术会议、《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等;中药性味的相关文献由21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冰、金锐、赵茜等。

中药性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00189 占比:99.95%

总计:200283篇

中药性味—发文趋势图

中药性味

-研究学者

  • 张冰
  • 金锐
  • 赵茜
  • 刘小青
  • 匡海学
  • 廉永善
  • 张倩
  • 李连珍
  • 杨炳友
  • 王秋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立思; 陈晓晖; 蔡珏; 毕丽娟
    • 摘要: 卞嵩京教授以《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所载之药性理论诠释《伤寒论》《金匮要略》,以经解经.临床辨证,必以《汤液经》法辨证论治为准则;处方选药,亦以《本经》药性主治功能为依据.《本经》诸多药性,为今世所不知,临床亦不运用.卞师将其用于临证,细微辨证,选药精准,故效如桴鼓.附验案6则以佐证.
    • 王明亮; 梁明; 高琼; 王功国; 韩光明
    • 摘要: 目的 对元代以前、明清时期及近现代骨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研究,统计分析不同时期骨痹内治方药的用药规律.方法 查录秦汉至近现代医学著作,建立骨痹治疗的方剂数据库,对不同时期所用方药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时期治疗骨痹所用方药在功效、四气、五味、归经方面用药特点的变化规律.结果 元代以前应用频数最高的3类药物依次为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明清时期应用频数最高的3类药物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近现代应用频数最高的3类药物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元代以前补虚药使用频率与明清时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元代以前、明清时期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使用频率与近现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时期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使用频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元代以前应用频率最高的3类药物的药性依次为温、平、热,明清时期及近现代应用频率最高的3类药物的药性依次为温、平、寒.3个时期温性、热性、寒性药物使用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元代以前应用频率最高的3类药物的药味依次为辛、甘、苦,明清时期及近现代应用频率最高的3类药物的药味依次为甘、辛、苦.3个时期辛、苦、咸、酸味药物使用频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元代以前应用频率最高的3类药物归经依次为肝经、心经、肾经,明清时期及近现代应用频率最高的3类药物归经依次为肝经、心经、脾经.3个时期肝经、肾经、脾经、肺经、膀胱经、胃经药物使用频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骨痹内治方药的用药规律,可以看出历代医家治疗骨痹均多用固肾补虚、活血化瘀,辛开苦燥、甘温并补之药,平调脏腑,标本兼顾.明清时期及近现代用药开始重视脾经药物的使用,针对瘀、痰、邪的外因与本虚的内因以温肾补益为主,兼以祛痰化湿、祛风通络.
    • 赵文翰; 奚小土; 林琳
    • 摘要: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分析治疗2019年12月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用药性味和归经分布规律,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自国家及各省、市、自治区卫生与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根据本次疫情的发病情况确立的最新治疗方案中的中药治疗处方,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1.0进行频数统计,分析新冠肺炎用药的药性分布规律.结果: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中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四气以温、寒、平为主;归经以肺经、胃经、脾经和心经为主;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西等沿海地区及宁夏、山西、湖北、四川、贵州等内陆地区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以温性药物为主;黑龙江、吉林、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及内蒙古、新疆、北京、陕西、江西、湖南等内陆地区则以寒性药物为主.结论: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归经分布能反映本病"肺-脾-心"的发病转归过程,五味分布反映本病"湿、热、毒、瘀"的病机特点,各地区使用中药的四气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域差异性,体现了中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辩证特点.
    • 孙瑶; 付磊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方法:整合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药功效的重要依据.结论:掌握中药性味对于提升祖国医学的水平意义重大.但同时还需要将其有效结合现代药学,以便可以为临床时间做出正确指导.
    • 张文彭; Zhang Yin
    • 摘要: 本文根据苏联及俄罗斯有关桦褐孔菌的研究资料及国内近20年的研究概况,结合笔者近30年的应用体会,参考历代文献有关白桦树成分入药的记载,按中医理论对桦褐孔菌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桦褐孔菌味微苦、性偏凉;功效以扶正为主,体现在具有一定的益气养血、滋阴生津、健脾和胃、滋肝补肾及养心安神作用;兼以祛邪,体现在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疏肝解郁、活血散结作用.%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Russia about inonotus obliquus (commonly known as chaga),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past 20 years in China,and the author's 30-year experience on inonotus obliquus' clinical application,and the records of medicinal properties of birch in ancient China literatures,the potential effect of inonotus obliquus 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It is believed that the taste of inonotus obliquus is slightly bitter and cold.The main effect of inonotus obliquus is strengthening the body resistance,the specific benefits of which include nourishing qi,nourishing blood,nourishingyin,tonifying spleen,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nourishing liver,tonifying kidney and nourish the heart and calm the nerves.The effect of inonotus obliquus also includes eliminate evil (pathogenic factors),with clearing heat and detoxicating,soothing liver and relieving stagnation,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solving hard lump.
    • 曹秋
    • 摘要: 中药的功能靶点是其直接作用的对象,它与药性的关系研究可以有效的提升和揭示药性理论的内涵.中药的药性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其与功能靶点的关系是现阶段首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对中药药性与功能靶点进行简要的分析,结合各药性的功能明确分析药性的作用和二者的关系,为其二者日后的研究提供帮助.
    • 肖月星; 闫秀峰; 倪青; 冯春鹏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实际临床中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药运用情况,以"以方(药)测证"和"以方(药)说理"的"药—证"关系理论及方法,来逆向探寻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证候分类。[方法]采用中医个体化诊疗平台(中医药临床信息采集系统)收集2型糖尿病住院病历信息,以"病-症-证-治-药-效"模型将其构建数据仓库,采用无尺度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其治疗药物加以分类,从中找出主要治则,一方面为糖尿病的中药治疗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从中推导糖尿病的中医证候分类。[结果]共有3 247例2型糖尿病住院病历信息(起自2004年6月—2006年12月)被纳入研究,从中显现出三大网络结构,其中每个网络中常用的60种中药,其中心分别为:1)"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中药,如生地、麦冬、玄参、赤芍、知母等,其中寒凉类药物为主;2)"益气养阴"中药,以生地、太子参、白术、茯苓、白芍、麦冬为主;3)"活血、行气、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中药。这三大网络结构提示,三阶段糖尿病证型分别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三大证候,同时还兼夹了瘀血、痰湿、水饮等证候因素。[结论]实际临床中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候分类实质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三大证候,并可兼夹瘀血、痰湿等邪气,为当前国内最为广泛的3型辨证理论体系提供重要的临床证据,同时,本研究结果中的药物,也将成为临床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