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缓和

缓和

缓和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637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9篇、专利文献368篇;相关期刊205种,包括党史纵横、国际展望、国际问题研究等; 缓和的相关文献由1114位作者贡献,包括杜文风、冯万盛、刘国光等。

缓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9 占比:42.23%

专利文献>

论文:368 占比:57.77%

总计:637篇

缓和—发文趋势图

缓和

-研究学者

  • 杜文风
  • 冯万盛
  • 刘国光
  • 杜志豪
  • 武志玮
  • 高博青
  • A·阿布西谢克
  • P·G·马德哈瓦恩
  • V·M·庞希尼
  • 马洪步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澄宇
    • 摘要: 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的裁军政策成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产生着重要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背景下,美国与苏联在裁军问题上达成部分协议,对国际关系与国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卡特上台后,将"人权"思想与"缓和"战略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他本人色彩的裁军政策.他在上台的第一年便重启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并对外发布了第13号总统令,宣布对出售常规武器实行单方面克制,随后又推动开展了常规武器转让谈判并达成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但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卡特通过裁军限制苏联的幻想彻底破灭,他被迫宣布了"卡特主义"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制裁苏联.此后,卡特逐渐放弃"缓和"政策转向强调"以实力为基础"的对苏强硬政策,在其任内最后一年重新扩大军备开支,研制新型武器,增加国防预算,正式放弃其裁军政策,最终为里根政府更加具有侵略性的军事政策奠定了基础.
    • 窦晓东
    • 摘要: 尼克松上台后,由于国内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缓和.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苏联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这促使中国对美国的政策作出了战略性的调整,中国军事战略的重心调整为对苏联的防卫作战,对美国则寻求合作以对抗苏联.另一方面,虽然美国想继续对苏缓和,但由于苏联仍然以强劲的势头向全球扩张,以及美国对苏联内在的敌对性,从而强化了中美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为中美关系的向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最终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 王楠
    • 摘要: 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强行性的主要体现,是物债二分体系的重要基石,在整理旧物权、定纷止争、保障交易安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剥极必复、否极则泰.物权法定原则借其封闭性维持物权稳定,也因其封闭性造成物权的种类和内容过于僵硬,使得它的弊端像益处一样展现无疑.因而引发学界对物权法定原则是否应该缓和,究竟采取哪种方式缓和的持续讨论.本文通过对物权法定原则的体系梳理,追本溯源,提出对物权法定原则进行制度完善的建议.
    • 奚瑞
    • 摘要: 近年来,国家的医疗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医生和患者作为形成医疗行为的两个内在要素,仍然会有关系紧张的情况出现。其实,医患矛盾的产生,固然主要由于两者的理解不同,就诊环境的设计不当从某种意义上加剧了二者情绪的激化,从而使矛盾进一步升级。文章主要是关于门诊部的设计研究,从门诊部这个部分入手,分析怎样的门诊部设计才会对医生和患者的情绪都有益,才可以缓和医患之间的矛盾。
    • 郭华东
    • 摘要: 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1953—1961),美印关系较之以往有了缓和.这种缓和状态的出现与身为外交决策者的艾森豪威尔有着甚为密切的关联.与其前任杜鲁门不同,艾森豪威尔未公开批评印度的不结盟政策,他认识到不结盟政策对于印度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认为印度在短时间内不会放弃这项政策,意识到美国要深入开展对印关系不能纠缠于印度是否会放弃该项政策.艾森豪威尔对印度不结盟政策所形成的核心认知是美国政府不能将印度所固守的不结盟政策视为美国政府开展对印外交关系的重要障碍.这种认知变化促成了双方领导人之间开展富有成效的互访,给当时的美印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气息,缓和了之前美印关系存在的紧张状态.
    • 郑永宽
    • 摘要: 习惯法是否应被纳入物权法定之"法",即能否以习惯法创设物权缓和物权法定原则的僵硬性?该问题伴随物权法定原则的争论而成为热点问题.经由对习惯法创设物权机制较详细的批判反思,作者认为,司法实践中,只要确认物权法定原则的效力及其强制性,物权习惯即无由产生,亦不存在法外的习惯法适用空间.而在日本、台湾等肯定习惯法可创设物权的国家或地区,真正依习惯法确认发展物权的实践基本不存在.所以,习惯法不应成为物权法定之"法".
    • 时怡
    •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新型物权的需求高涨,物权法定原则僵化的弊端逐渐暴露在司法实践中.无论从买卖型担保为例出发,还是从物权法定原则的立法历程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施行契机角度进一步分析,物权法定原则都有缓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吸收日本、我国台湾地区施行物权法定原则缓和的优秀经验,对于在习惯中形成的、合理确定的、符合物权法定设立宗旨、能够以一定公示方法公示的习惯物权,法律应当认定其物权效力.在法律层面明确缓和物权法定原则之外,还需克服习惯法在适用过程中的局限性,确定习惯物权的边界.
    • 沈吟徵; 钟华; 刘环宇
    • 摘要: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城市里农村迁移青少年人数飙升.官方刑事司法统计数据表明农村迁移青少年的越轨行为程度高于城市青少年.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在学校样本中农村流动未成年人是否比他们的城市同龄人更具有违法犯罪倾向.本研究赫希的社会控制论与中国流动人口文献之间的联系以解释该差距.此外,它正式提出了是哪些社会纽带元素解决了流动人口身份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该项大规模调查以广州市的470名农村流动人口和838名城市初中生为样本,我们的分析表明,农村迁移青少年与当地青少年相比,他们更倾向于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并且社会关系较弱.他们对父母和学校的依恋,对受教育义务的履行以及对法律的信仰充分缓和人口迁徙与违法犯罪之间的正向关系.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可以增加这些青少年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逐渐破坏他们与传统社会的社会联系,进而导致其实施更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