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冷战

冷战

冷战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9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世界政治、美洲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4篇、会议论文5篇、相关期刊1050种,包括国际展望、当代世界、瞭望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军事学、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五届学术年会等;冷战的相关文献由2067位作者贡献,包括史澎海、张威、白建才等。

冷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4 占比:99.7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21%

总计:2349篇

冷战—发文趋势图

冷战

-研究学者

  • 史澎海
  • 张威
  • 白建才
  • 赵学功
  • 泽元
  • 滕帅
  • 钮维敢
  • 沈志华
  • 赵楚
  • 于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会荣
    • 摘要: 苏联解体以后,以“冷战胜利者”自居的美国在后苏联空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西化”,即改造该地区国家的观念和制度,推动建立亲西方政权;二是“去帝国化”,即弱化俄罗斯,使其他国家疏离俄罗斯。这些行动使得美国在构建并巩固全球单极霸权的过程中把不甘于做“冷战失败者”的俄罗斯塑造成了自己的敌人。
    • 景丽娜; 唐小松
    • 摘要: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亚洲基金会创立和前期发展的干预,继而促进基金会政治功能发挥的过程,有助于认识美国基金会的根本性质和运作方式,为我国处理与来华基金会之间的关系,保障国家安全环境的塑造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梳理DTPILLAR项目和亚洲基金会的档案资料、相关事实材料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中情局介入亚洲基金会人员的选拔和培训、为基金会提供运作的资金和资源、参与基金会项目的开展和推广3个方面,分析中情局对亚洲基金会的干预过程。[研究结论]中情局对亚洲基金会发展的深度参与在赋予基金会资源的同时,根本上促进了中情局在亚洲隐蔽行动的开展和美国亚洲战略的实现。同时,中情局的干预也使得亚洲基金会的独立性与中立性逐渐缺位,俨然成为美国国家战略实施的“工具”。
    • 胡荣荣
    • 摘要: 1956年,中国政府提出在香港设立官方代表,是否同意、如何回复成为英国政府“公认的困难问题”。英国外交部、殖民部、英国驻华代办处、港英政府等均参与了讨论。驻华代办、港督存在不同认知,而他们所属的外交部和殖民部考量不同但意见高度一致。外交部注重将其放在冷战格局下的英美关系、英中关系考量,特别是考虑台湾因素的影响。而殖民部主要着眼于香港的内部稳定以及对英国远东殖民利益的影响。从拖延到拒绝,英国的反应是在英美中三边关系下对英中关系进行风险评估的结果,反映了香港在西方阵营中战略价值的提升,折射出英国遏制共产主义又试图维系与中国关系的心态,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国争夺人心以维护在香港的殖民利益。
    • 刘雄
    • 摘要: 论文阐述了冷战前期泰国华侨政策的演进过程,并着重探讨美国冷战政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冷战时期,泰国历届政府采取反共亲西方政策,明显影响其到对华侨的态度。二战后初期,泰国华侨的处境尚好。但随着中国革命胜利以及泰国亲美外交路线日益明确,泰国当局开始打着反共旗号限制和排斥华侨。万隆会议前后,泰国外交立场一度表现出某些中立主义色彩,中泰关系也有所缓和。受此影响,泰国华侨政策明显趋向温和,华侨境遇有所改善。乃沙立政变上台后,泰国亲美立场持续强化,当局又开始推行严厉的排华措施。乃沙立时代后期,泰国的华侨政策又开始向温和同化的立场转变。冷战前期,泰国华侨政策的驱动力虽然主要来自其内部,但亚洲冷战这一国际政治因素对于该政策的具体呈现却起着巨大的塑造作用。
    • 茹亚伟; 郭振; 刘波
    • 摘要: 冷战作为20世纪后半期影响人类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对国际体育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奥运会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美苏双方都将奥运会看成宣传各自社会制度优越性的舞台。托比·莱德(Toby C.Rider)在其专著《冷战运动会:宣传、奥林匹克和美国外交政策》(Cold War Games:Propaganda,the Olympics,and U.S.Foreign Policy)(以下简称《冷战运动会》)中,揭示美国政府与私人机构为履行冷战职责,利用奥运会与苏联展开针锋相对的宣传。该书从研究材料、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上,尚均实现学术突破,成为体育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典范。通过对该著作进行深入解析,为未来冷战与体育相关主题研究提供借鉴。
    • 徐振伟; 董晨
    • 摘要: 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传统的英美特殊关系出现分歧和矛盾,并在不断激化中造成两国在中东政策上分道扬镳。层次分析法是探究国际关系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主要从国际体系、国家内部状况以及决策者个人三个层次探寻导致英美外交决策产生分歧的原因。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三个层次中的每个层次决定了两国外交政策的差异;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国际体系层次不仅决定了另外两个层次,也成为导致英美矛盾的根本原因。
    • 陈永贵; 李蕾
    • 摘要: 美国政府以海外学生项目为心理战手段,其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肇始于“二战”期间海外学生交流服务美国海外战时信息宣传;定位在冷战爆发后杜鲁门政府以海外学生项目为冷战心理战工具的战略决策,借此服务美国政府发起的“真理运动”;强化于冷战全面对峙时期,艾森豪威尔政府具化了美国海外学生项目作为心理战的政策措施。经此演变,海外学生项目作为冷战时期心理战工具被美国政府纳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轨道,成为美国政府在世界范围内争夺“人心”的隐蔽力量。
    • 赵万鑫; 张广翔
    • 摘要: 冷战时期,为追求自身绝对安全,取得军事上的优势地位,美苏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核中心”是苏联研制核武器,同美国展开核竞赛的科技中坚,代表了苏联核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作为苏联制定对美核战略的军事技术基础,这些地理上“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却在国家安全和高层战略上与莫斯科休戚与共。“核中心”在核研究与核部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它在古巴导弹危机前后的活动也映射出1960—1970年代美苏核安全关系从“核缓和”到“核平衡”的嬗变过程。循此微观层面的科技史视角加以考察,美苏冷战与核军备竞赛的历史昭示出,冲突和对抗无法为国家治理赢得荣名,只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共享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 却俊; 彭予
    • 摘要: 美国自白派诗人通过运用标志二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的现代宣传媒介与修辞手段不断自我宣传,以“自我”去遮蔽化书写和反暴力的智性书写对冷战早期美国社会问题进行大胆质询与反诘。通过选择高度个人化、自我暴露式的主题,自白诗人在私人与公众的对话空间中揭穿以“美国生活方式”为主导的政治宣传假象,不遗余力地表现冷战时期广泛渗及美国社会集体话语的焦虑感与末世感,彰显出冷战政治下美国先锋诗人的社会批判精神与异质性情感表达。
    • 黄忠
    • 摘要: 国内外有关中美“新冷战”的争论忽略了对“冷战”本身的回顾,观点难以经受住历史检验。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当前的中美关系特征不符合冷战的基本特征,内容不满足冷战的含义,发展更不具备冷战产生所必需的条件。二战结束之初,国际体系权力真空与混乱为两极结构下的冲突与对抗提供了足够空间,地缘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冲突不可调和令美苏走向对抗,意识形态对立、文化心理认知差异强化了苏美决策层的恶性互动,这三者共同导致了美苏冷战的产生。当前,两极结构远未形成,国际权力真空极小,中美经济、政治与安全层面利益冲突并非不可调和,意识形态与文化差异上的认识问题也不是无解,决定了中美之间的新冷战将很难发生。确切而言,中美正处于“类冷战”的战略竞合期,它受到了美国冷战思维的影响,负面色彩比较突出。拜登政府继续对华施压,第三方问题引爆两国危机可能性的提升,尤其是美国政治的极化与分裂,决定了未来中美关系有可能更差。对此,中国应继续以发展自己为首务,对美坚持以斗争求合作的方针,争取早日实现国家崛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