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编队

编队

编队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329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军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军事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666篇;相关期刊248种,包括国际展望、火力与指挥控制、当代海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等;编队的相关文献由6242位作者贡献,包括罗贺、胡笑旋、夏维等。

编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6 占比:19.0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666 占比:80.96%

总计:3293篇

编队—发文趋势图

编队

-研究学者

  • 罗贺
  • 胡笑旋
  • 夏维
  • 王国强
  • 靳鹏
  • 马华伟
  • 任章
  • 董希旺
  • 完备
  • 杜耀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董小瑜; 颜廷若; 吕颖; 徐旭
    • 摘要: 研究了基于协同控制的多智能体系统编队问题,其中,智能体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实现与领导者速度的一致性以及避免碰撞。在实际中,通信经常受到干扰并且往往是不准确的,因此需要考虑在速度测量中的未知干扰。本文只考虑了未知干扰项的有界性,并不用将其模型化。此外,在设计控制时,本文考虑了一种智能体间复杂的非线性交互方式。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现有的工作,提出了一种蜂拥控制方法来解决动态拓扑中的编队问题。在稳定性分析中证明了所有智能体的速度都可以收敛到领导者的速度,并且可以实现避免碰撞的稳定运动。最后,给出一些模拟结果来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 胡齐; 李波; 柯鹏; 沈梦; 洪平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编队位置对核心运动员气动阻力的影响以及与单人竞走情况相比的气动减阻效果,并量化评估不同编队策略对竞走成绩的影响。方法选取由不同国家队竞走运动员人数组成的编队模拟不同竞走场景,通过风洞试验获取不同编队位置核心运动员的气动阻力。风洞试验内容包括核心运动员单人测试、双人编队测试、3人编队测试、4人编队测试。结果与单人竞走情况相比,双人编队中核心运动员位于辅助运动员的正后方时气动阻力减小最为明显,减阻率可达64.9%,此编队站位为相对最佳双人编队;3人编队中核心运动员位于其他2名辅助运动员沿着运动方向连线的中间时气动阻力减小最为明显,减阻率可达79.9%,此编队站位为相对最佳3人编队;4人编队中核心运动员位于其他3名辅助运动员组成的V型编队的正后方时气动阻力减小最为明显,减阻率可达83.8%,此编队站位为相对最佳4人编队。在50 km竞走比赛中,与单人竞走成绩相比,若采用相对最佳双人编队策略,比赛成绩将至少提升约3.89%;若采用相对最佳3人编队策略,比赛成绩将至少提升约4.79%;若采用相对最佳4人编队策略,比赛成绩将至少提升约5.03%。结论不同编队位置下竞走项目核心运动员的气动减阻效应存在一定差异,研究不同编队的气动减阻效应能为减小核心运动员气动阻力、优化能量分配、改进团队协作策略、提高运动成绩提供重要的科学指导。
    • 呙生富; 张鹏超; 李海婷; 徐鹏飞; 刘亚恒
    • 摘要: 针对多移动机器人编队避障的效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距离-角度优先级避障策略。根据机器人数量建立合理队形数据库;充分考虑机器人的自身安全距离和通信范围的约束进行队形和避障方式的选择;然后采用领航者-跟随者的编队控制方法,建立领航-跟随者运动模型并对其相对位姿进行运动学分析,使机器人完成稳定编队的同时安全高效地通过障碍物并迅速恢复队形;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避障方法相比,此策略提高了避障效率、队形稳定性和控制精度。
    • 娜茜泰; 高飞; 翁智; 夏元清
    • 摘要: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屏障控制函数(CBF)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算法,实现了领航–跟随者框架下非完整约束多智能体系统的连通性与编队控制.首先,通过将连通性保持问题建模为系统约束,定义了该约束的调零屏障函数(ZBF).其次,在此基础上,构建李雅普诺夫函数与角速度输入之间的关系,对跟随者智能体设计了基于调零屏障函数的协同控制算法,其中线速度控制器保证跟随者的速度的跟踪与队形的跟踪,而梯度型角速度控制器实现跟随者角度的矫正.然后,利用调零屏障函数不变集相关引理证明了连通性约束集为正不变集,若初始时刻连通,则跟随者智能体始终与领航者保持连通性.同时,本文提出的算法实现编队误差的渐近收敛.本文中的队形适用常见的固定队形编队需求,也适用于领航者是动态(有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情况.最后,通过数值仿真进一步验证了该算法在不同队形需求下的有效性.
    • 王苗; 陈奇; 饶世钧
    • 摘要: 为实现水面舰艇海上实兵训练与模拟训练的虚实一体有机融合,采用系统工程方法,构建基于虚实一体的舰艇编队战术训练系统,设计了系统的软硬件及数据交互,构建了虚实一体训练工程实现架构,可用于指导后续工程实施,进而大幅提升编队海上训练组训灵活性与训练质效。
    • 卢克文; 王新龙; 李群生; 陈鼎
    • 摘要: 多飞行器编队的多重作业能力强、可靠性高、工作效率高,是未来航空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连续高精度的相对姿态信息对编队队形的保持或重构必不可少,这对相对定姿的精度和连续性提出更高要求。为了提高相对定姿精度和连续性,设计了一种基于陀螺仪/BDS的相对定姿方案。采用BDS差分技术消除了载波相位中的公共误差,利用高精度双差载波相位进行量测更新,提高了相对定姿的精度。同时,基于飞行器之间的相对姿态模型,利用陀螺仪测得的角速度进行一步预测,解决BDS不可用时无法得到相对定姿结果的问题,提高了相对定姿的连续性。仿真验证表明,所设计方案不仅可以实现高精度相对定姿,并且在可用星少于四颗时仍具备较高精度的相对定姿能力,能够满足多飞行器编队对相对定姿精度和连续性的要求。
    • 李海婷; 张鹏超; 呙生富; 刘亚恒; 徐鹏飞
    • 摘要: 针对多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在通讯范围约束、外界干扰存在时表现出的自适应差、控制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曲正切型约束函数的预设性能模糊滑模编队控制算法,以实现多机器人以任意队形高精度稳定的编队,并利用MATLAB进行对比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预设性模糊滑模控制算法不仅可以实现多个机器人以任意队形编队,而且保证了机器人编队的暂态和稳态性能。与现有控制法相比,该预设性编队控制算法具有更高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 胡雅斯; 邓丽; 朱尧
    • 摘要: 超长波波段的电波波长为十米到几百米,如果要在超长波波段对宇宙射电信号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天线口径通常需要达到波长数百倍乃至数千倍以上,传统的单天线方法不再适用。月球背面是在日地空间中开展超长波观测的最佳地点。空间分布式被动微波干涉成像技术的主要思想是利用分布式卫星星座,在深空实现超大的干涉测量基线替代大口径天线,实现对宇宙射电源的高分辨率成像。为促进方案优化,需在卫星在轨部署前开展充分的地面试验,对空间分布式干涉测量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验证。为消除地面试验中通信测距系统的多径效应,并实现支持多无人机编队与控制,达到cm级定位精度等要求,本文搭建了无人机机载干涉阵列外场试验平台,通过无人机搭载有效载荷,模拟多星绕月自主编队飞行,形成不同尺度的干涉基线。该平台可应用于超长波天文观测阵列(DSL),开展测距与测角等原理性验证,也可推广用于其他分布式无人机机载试验。
    • 吴利红; 黄晴; 王诗文; 封锡盛; 李一平; 李硕
    • 摘要: 针对现有的多水下机器人编队的水动力性能分析仅限无桨模型、定常航行的现象,无法解决真实编队螺旋桨滑流对水下机器人运动影响问题,本文提出采用离散螺旋桨的类物理数值方法,对多水下机器人自航编队的非定常操纵运动进行模拟。相对于无桨拖曳编队的领航者对追随者的吸力作用,自航编队表现出不同的相互作用:领航者对追随者有斥力作用,导致追随者阻力增加、速度降低、能耗增加、编队间距增加;此外,领航者的滑流会引起追随者产生周期性,时变的横滚力矩。该方法可用于分析多体耦合流场干扰,提高多体协同作业的安全性和能源预报精度。
    • 王汉宁; 黄文翰; 廖燕邦; 陈宇龙; 施振华; 苏成悦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无人机集群解决方案。首先设计了无人机单机智能体的硬件架构和软件系统,制定集群控制策略。其次硬件架构采用“双脑”的组合方案,主控制模块作为“大脑”其核心为嵌入式系统,负责处理智能单元硬件平台与各种传感器的通信、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参与集群通信和中心机控制任务;单机智能体的飞控模块作为“小脑”主要控制无人机飞行姿态,保证无人机飞行稳定;传感器和通信模块采用远近结合,实现智能单元的集群飞行。通过先进和高效的算法,实现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此研究对去中心化无人机集群解决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