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缝网压裂

缝网压裂

缝网压裂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453484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2012年特殊类油藏开发技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青年学术交流会等;缝网压裂的相关文献由51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有才、杨光、汪玉梅等。

缝网压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3484 占比:99.97%

总计:453616篇

缝网压裂—发文趋势图

缝网压裂

-研究学者

  • 张有才
  • 杨光
  • 汪玉梅
  • 兰中孝
  • 郭建春
  • 赵金洲
  • 何骁
  • 兰乘宇
  • 向斌
  • 春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朝龙; 陈军斌; 王晓明; 孙晨
    • 摘要: 为研究页岩储层天然裂缝剪切滑移特性,基于GCTS TRR-1000三轴力学系统,设计了注入流体和水力裂缝共同作用下的天然裂缝剪切滑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天然裂缝在与水力裂缝相交前就发生了微小的剪切滑移(<0.02 mm),但此过程的剪切滑移是天然裂缝压实所致;裂缝相交后由于注入流体的作用天然裂缝发生破坏,进而产生剪切滑移,此过程剪切滑移量约为相交前的2~10倍。(2)天然裂缝的最大剪切滑移距离和峰值滑移速率随偏应力的增大而增大,较大的偏应力有利于天然裂缝产生剪切滑移。(3)天然裂缝起裂形式随围压的增大由张性向剪切过渡,张性起裂下裂缝峰值滑移速率高、最大滑移距离较小,剪切起裂方式下裂缝峰值滑移速率低、最大滑移距离较大,高围压下裂缝的剪切起裂更有利于裂缝的剪切滑移。(4)天然裂缝破坏前后裂缝面正应力和剪应力差随偏应力和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天然裂缝最大滑移距离又与裂缝面正应力和剪应力差正相关。
    • 肖阳; 刘守昱; 何永志; 李志刚; 王家豪; 杨金元; 马中慧
    • 摘要: 微地震是评价致密砂岩裂缝性油气藏缝网压裂裂缝形态及几何尺寸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但其适用条件受限,且成本较高。为此,需要一种快速的、经济适用的方法来评价缝网压裂裂缝复杂程度。基于压裂泵停泵后的压降数据,利用视均质型、线性裂缝型、复杂裂缝型致密砂岩裂缝性储层渗流方程分析储层渗流模式,利用G函数分析储层裂缝形态,从而综合评价缝网压裂裂缝复杂程度,形成一种快速评价缝网压裂裂缝复杂程度的方法。微地震测试成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致密砂岩裂缝性气藏缝网压裂效果评估及产能预测提供技术支持。
    • 沈骋; 范宇; 曾波; 郭兴午
    • 摘要: 泸州—渝西深层页岩气区块分布面积占四川盆地南部的86%,其中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是进一步实现天然气规模上产的主力储层。其中,渝西区块面临诸多地质挑战,包括储层厚度偏薄,地质工程“双甜点”汇聚在同层,孔缝连通性较差,埋藏深度大,断裂系统发育和地应力条件苛刻等。基于区块内已实施井的地质与工程参数,结合页岩气缝网压裂理论,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形成应对不同地质挑战的压裂工艺优化措施,包括龙马溪组一段一亚段1小层(龙一_(1)^(1))高钻遇率、高用液强度、密簇间距、高加砂强度、大施工排量和暂堵转向工艺等,并对已压井压裂参数进行适应性分析,以验证优化措施的可行性,提出适用于渝西区块的缝网压裂参数模板,最终应用于矿场实现缝网压裂,单井裂缝复杂度和储层改造体积较早期3簇井分别提升60.59%和38.3%,并整体获得高产,单井测试日产量较早期已压井提升68.67%,累积产量大幅提升,为深层页岩气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 孙乐吟
    • 摘要: B区块为致密油藏,采用缝网压裂后弹性能量驱的方式进行开发。具有压裂液规模大、初期井口压力高、压裂后有采无注、压力下降快的特性。压裂后采用何种放喷速度既能够快速见油,又能够保证地层能量长期产油的效果是我们的目标。文中以制定合理压裂后放喷速度为目的,以预防出砂为基础,通过开展不同放喷速度的现场试验,对比分析不同放喷速度的见油时间、含水恢复速度、一年内的累积产量情况、返排率以及返排率和累积产量的关系,最终给出适合B区块压裂后的放喷速度。
    • 李涛
    • 摘要: a试验区扶余油层纵向小层多,砂体规模小,单层厚度薄,平均孔隙度12.7%,空气渗透率平均1.0 mD,整体属于致密储层,难开采。考虑常规压裂改造效果差、大规模缝网压裂投入不实际,在改造模式上,形成了Ⅰ类区块油井小缝网压裂,水井常规压裂,Ⅱ类区块油井全部采取适度规模缝网压裂的整体压裂投产改造模式;在方案设计上,以降本增效为目的设计应用新型清洁压裂液、坐压多层工具、连续油管等工艺,有效保证了区块整体压裂效果,投产后平均单井产油2.8 t/d,日产油比方案设计高0.7 t/d,目前已累计产油9 983 t,累计创效2 097.5万元。
    • 何骁; 李武广; 党录瑞; 黄山; 王旭东; 张成林; 张柟乔; 陈月
    • 摘要: 为了实现深层页岩气的规模效益开发,通过对比四川盆地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深层与中浅层页岩储层地质工程特征的差异,梳理了其高效开发面临的难题:较之于中浅层,我国深层页岩气储层的工程特征参数总体上呈现"五高"特点(泊松比和弹性模量高、地层温度高、水平应力差值高、破裂压力高、闭合压力高)。虽然深层页岩气在近期取得了战略突破,但其开发关键技术还欠成熟,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抗高温的旋转导向工具未实现国内商业化生产,地质导向技术对储层的预测精度低,"一趟钻"技术尚未形成,满足地层防塌与防漏需求的钻井液性能还不成熟;②深层页岩气井压裂后难以形成复杂缝网,同时裂缝起裂和延伸困难,而且加注支撑剂的难度也大,导致不易获得具有高导流能力的裂缝;③深层页岩储层孔隙中CH4相态仍不清楚,导致深层页岩气多尺度流动规律及开发技术对策不明确。为此,需要针对钻井工程、压裂工程、开发技术对策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①构建多源信息融合三维地质导向技术,实施"高转速、大排量、长循环"井眼强净化工艺技术,加强对油基钻井液高效微纳米封堵材料、专用堵漏材料的研发,实现水平井钻得更好更长更快;②建立深层页岩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和Ⅰ、Ⅱ与Ⅲ型断裂韧性模型、考虑层理弱面力学性质的流—固—热多场耦合人工裂缝扩展模型,以及考虑页岩蠕变的支撑剂嵌入力学模型与评价方法,保障储层压得更碎更充分;③深入研究页岩储层中气体微观流动能力和产出机理,优化水平井关键参数,制订合理的返排制度和生产制度,进而优化立体开发模式,以实现深层页岩气的规模高效开发。
    • 邓敢博
    • 摘要: 水力压裂是提高煤层瓦斯抽采效率的常用增透措施之一,在常规水力压裂的基础上,根据松软煤层缝网压裂的机理及力学原理,推导出了含天然裂隙的松软煤层产生缝网,需施工裂缝内的净压力大于煤储层水平应力之间的差值,同时对裂缝进行模拟,得出变流量注入可以提高裂缝内净压力,形成缝网结构,并在平煤十二矿己15-31040采面进行水力压裂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变流量缝网压裂水力压裂保压压力、累计注水量等相关参数以及单孔瓦斯抽采浓度、纯量均高于原始煤层及稳定流量常规压裂,说明变流量缝网压裂增透效果明显较好,该方法可以作为水力压裂增透技术借鉴的一种方法。
    • 何骁; 李武广; 党录瑞; 黄山; 王旭东; 张成林; 张柟乔; 陈月
    • 摘要: 为了实现深层页岩气的规模效益开发,通过对比四川盆地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深层与中浅层页岩储层地质工程特征的差异,梳理了其高效开发面临的难题:较之于中浅层,我国深层页岩气储层的工程特征参数总体上呈现"五高"特点(泊松比和弹性模量高、地层温度高、水平应力差值高、破裂压力高、闭合压力高).虽然深层页岩气在近期取得了战略突破,但其开发关键技术还欠成熟,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抗高温的旋转导向工具未实现国内商业化生产,地质导向技术对储层的预测精度低,"一趟钻"技术尚未形成,满足地层防塌与防漏需求的钻井液性能还不成熟;②深层页岩气井压裂后难以形成复杂缝网,同时裂缝起裂和延伸困难,而且加注支撑剂的难度也大,导致不易获得具有高导流能力的裂缝;③深层页岩储层孔隙中CH4相态仍不清楚,导致深层页岩气多尺度流动规律及开发技术对策不明确.为此,需要针对钻井工程、压裂工程、开发技术对策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①构建多源信息融合三维地质导向技术,实施"高转速、大排量、长循环"井眼强净化工艺技术,加强对油基钻井液高效微纳米封堵材料、专用堵漏材料的研发,实现水平井钻得更好更长更快;②建立深层页岩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和Ⅰ、Ⅱ与Ⅲ型断裂韧性模型、考虑层理弱面力学性质的流-固-热多场耦合人工裂缝扩展模型,以及考虑页岩蠕变的支撑剂嵌入力学模型与评价方法,保障储层压得更碎更充分;③深入研究页岩储层中气体微观流动能力和产出机理,优化水平井关键参数,制订合理的返排制度和生产制度,进而优化立体开发模式,以实现深层页岩气的规模高效开发.
    • 邓敢博
    • 摘要: 水力压裂是提高煤层瓦斯抽采效率的常用增透措施之一,在常规水力压裂的基础上,根据松软煤层缝网压裂的机理及力学原理,推导出了含天然裂隙的松软煤层产生缝网,需施工裂缝内的净压力大于煤储层水平应力之间的差值,同时对裂缝进行模拟,得出变流量注入可以提高裂缝内净压力,形成缝网结构,并在平煤十二矿己15-31040采面进行水力压裂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变流量缝网压裂水力压裂保压压力、累计注水量等相关参数以及单孔瓦斯抽采浓度、纯量均高于原始煤层及稳定流量常规压裂,说明变流量缝网压裂增透效果明显较好,该方法可以作为水力压裂增透技术借鉴的一种方法.
    • 肖阳; 张丽英; 邓虎成; 邓勇; 何文; 王盾
    • 摘要: 真实的裂缝性储层水力压裂并非全是经典理论中的对称压裂,有的会形成复杂的压裂缝网,天然裂缝的存在导致地应力的改变是该现象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对于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交后延伸情况的研究,虽然有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但针对特定参数进行满足实际开发需求的定量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改进了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交作用准则,以鄂南油藏红河92井区为对象,绘制了该区块相交作用图版,分析水力裂缝延伸规律.同时进行了真三轴物理模拟实验,对比论证了相交作用图版的正确性,并为鄂南油藏红河92井区压裂施工提出建议,力求为油田实际开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数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