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层气

煤层气

煤层气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190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61篇、会议论文1121篇、专利文献213905篇;相关期刊1082种,包括煤矿安全、煤田地质与勘探、煤炭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363种,包括2015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2014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等;煤层气的相关文献由16835位作者贡献,包括汤达祯、秦勇、桑树勋等。

煤层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61 占比:3.70%

会议论文>

论文:1121 占比:0.50%

专利文献>

论文:213905 占比:95.80%

总计:223287篇

煤层气—发文趋势图

煤层气

-研究学者

  • 汤达祯
  • 秦勇
  • 桑树勋
  • 许浩
  • 傅雪海
  • 倪小明
  • 张遂安
  • 周效志
  • 苏现波
  • 刘洪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孟召平; 李国富; 田永东; 王宇红; 李超; 陈浩越; 吴迪
    • 摘要: 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丰富,抽采废弃矿井煤层气,已成为煤矿区煤层气的重要资源之一。基于山西晋城矿区废弃矿井煤层气抽采实际,系统介绍了废弃矿井采空区煤层气赋存特征及其地面抽采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废弃矿井采空区煤层气地面抽采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目前我国废弃矿井采空区煤层气地面抽采研究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表明,煤炭开采形成的冒落-断裂带,为采空区煤层气赋存提供了储集空间。废弃矿井采空区煤层气主要来源于煤柱及残留煤层、临近未采煤层和围岩中的游离气和吸附气,基于体积法对废弃矿井采空区吸附气和游离气资源分别进行计算和评价。为有效解决采空区上部含水层涌水对钻井井身稳定性及抽采效果的影响,将采空区煤层气抽采井身结构由二开优化为三开结构,优先采用压缩空气潜孔锤钻井技术,用氮气取代空气作为循环介质安全揭露含气断裂带的井工艺技术;根据晋城矿区废弃矿井采空区煤层气井抽采过程中压力和日产气量的变化特征,将采空区煤层气井抽采划分为自由放喷、气量快速下降、稳压产气和定量产气4个阶段,并提出了适用于废弃矿井采空区煤层气抽采的"四段制"抽采控制方法;最后,指出了目前面临"废弃矿井煤层气赋存规律及其控制机理和废弃矿井煤层气抽采条件评价及抽采参数优化方法"2个关键科学问题和"废弃矿井煤层气赋存规律及其控制机理、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评价模型与方法和废弃矿井采空区煤层气抽采技术"等研究内容。
    • 唐代学; 娄毅; 冯运富; 邵林杰; 阳富芹
    • 摘要: 黔西松河井田主采煤层注入/压降测试时,施工设计、现场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导致测试分析结果与真实值存在偏差,影响煤层气储层评价的客观性。以12^(#)煤层为例,介绍了松河井田注入/压降测试、原地应力测试设备、解释方法及施工过程,对注入/压降、原地应力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获取了储层物性特征及地应力参数。结果表明,黔西松河井田12^(#)煤层储层压力、破裂压力及闭合压力梯度均为正常压力系统,拟合计算渗透率0.0725 mD,为低渗储层;通过分析井筒储集系数认为,封隔器失效或井下关井失败是造成该煤层测试曲线失真的主要原因,同时封隔段内的围岩也可能对测试结果造成偏差。该分析方法为后续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提供了思路。
    • 摘要: 黄河几字弯是指黄河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5省区所形成的几字形区域。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储备基地,探明储量煤炭占全国的66.2%,煤层气占全国的50%,天然气占全国的37.8%,原油占全国的7.5%,贡献了全国能源总调出量的50%。但与此同时,黄河几字弯因地处北方防风固沙带。
    • 孟培伟; 李志臻; 王滨; 徐浩; 麻路; 郭琦
    • 摘要: 某区块煤层气井结垢现象明显,严重影响了生产。对气井结垢成因研究发现,162口井中有46口井结垢情况严重,比例为28.40%;59口井中等程度结垢,比例为36.42%;57口井轻度结垢,比例为35.18%。水质分析结果表明,采出水矿化度较高,Ca^(2+)和HCO_(3)^(-)浓度大;并且pH值大多大于7.0,为弱碱性。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垢样主要由碳酸钙沉淀和部分腐蚀产物组成,主要为Fe_(2)O_(3)和FeS。垢样中的阴离子主要为CO_(3)^(2-)和S^(2-)、少量SO_(4)^(2-)。CaCO_(3)结垢受温度、压力、pH值等影响,水中离子平衡状态发生改变后,结垢组分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结晶沉淀。促使CaCO_(3)生成沉淀的主要外部因素依次为水质、pH值、温度压力、管材的材质、流速流型等。以上研究结果对于后期防垢技术设计,稳定天然气产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廖颖敏; 张静
    • 摘要: 将煤层气中的CH_(4)排放至空气则易造成能源浪费以及温室效应,因此开发具有高CH_(4)吸收容量和高选择性的新型多孔碳材料并用于煤层气变压吸附分离技术至关重要。分别阐述活性炭、碳分子筛、碳纳米材料等碳材料在分离、富集CH_(4)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汇总相关资料分析可知:经KCl改性的商用活性炭对CH_(4)/O_(2)的分离系数达7.9,即商用活性炭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经过硝酸/尿素改性的混合煤活性炭有望成为有效分离、富集煤层气中CH_(4)的碳材料;选择合适的生物质前驱体、改性剂,获得具有较高CH_(4)吸附容量和高选择性的新型多孔碳材料以用于煤层气中CH_(4)的富集和分离,同时实现节能减排;为提高对CH_(4)的吸附容量,可通过调整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参数提高氮磷掺杂的碳分子筛对CH_(4)/N_(2)的分离系数,选择合适的改性剂和改性条件对碳纳米管等碳材料进行改性;金属负载的碳材料催化剂将成为CH_(4)催化转化方面具有巨大前景的备选材料。
    • 杨攀; 崔玉环; 王佳; 王国玲; 史红玲
    • 摘要: 以往煤层气CO_(2)相关工艺注入速度都比较慢,没有有效和煤层气压裂相结合,所以提出了煤层气井液态CO_(2)高压泵注工艺,并对该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采用该工艺可以有效提高煤层气井产量和采收率,同时也是未来实现“双碳”目标CO_(2)封存的有效潜在途径。分析了这种工艺设计和施工中的特点,从原理上该工艺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能有效实现CO_(2)减排、经济可行,在未来煤层气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李德慧; 李国富; 刘亮亮; 徐云; 常会珍; 王旭超; 张永成; 张江华; 张为
    • 摘要: 为促进山西省煤层气(瓦斯)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总结山西省瓦斯地质特征、开发利用现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从政策、技术、产业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指出煤层气(瓦斯)发展方向是完善储气调峰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附加值产品研发转化,提高井下煤矿瓦斯利用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煤层气(瓦斯)产业需提升开发利用水平,以保障商业化运营空间;碳减排趋势下,煤层气抽采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科学利用煤层气(瓦斯),减少直接排放,通过科技创新推动高附加值转化;坚持“煤与瓦斯共采,治理与利用并重”的先进理念。
    • 刘大锰; 贾奇锋; 蔡益栋
    • 摘要: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发展煤储层地质学理论与技术有助于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进一步突破。基于对文献调研与分析,阐述了煤层气储层地质与表征技术的研究内容及进展,分析了前缘发展方向。研究认为,煤层气储层地质学研究正在从宏观向微观、从定性向定量、从单学科到多学科协同发展,研究内容涉及煤储层成因类型、沉积环境、构造作用、应力特征、物性特征、几何形态、井网布置方式、储层改造及保护、井网调整及优化等产业全过程;煤层气运聚动力分为2类,一类是在气体浓度差作用下的扩散-渗流机制,另一类是压差或势差作用下的水动力-浮力机制;构造挤压应力主要通过骨架岩石的变形改变含水层与隔水层,并影响到流体渗流网络的输导能力;沉积压实主要影响孔-裂隙空间及喉道,沉积物沉降速度过快容易形成异常高压带,不利于储层流体流动;流体在三维空间中所处的温度不同,温差效应常会引起流体发生瑞利和非瑞利对流驱动,一般浅部低温、密度较大的流体会向下运动,而深部高温、密度较小的流体会向上运动;渗透率研究经历了4个阶段,包括表观现象与经验推测定性分析、多种理化效应与细化各因素作用影响机制、数学模型与数值分析等多种模拟手段定量表征以及精细完善储层微米尺度传输介质渗透率动态变化。研究指出,未来需要精细研究深部构造煤和热改造煤储层纳米级孔隙气体的赋存状态与扩散运移机理,建立健全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合采技术制度,根据纳米孔隙超量吸附的聚散过程厘定不同温压条件下煤储层微纳米孔隙中气体凝聚与游离空间变化。
    • 刘英君; 朱海燕; 唐煊赫; 孙晗森; 张滨海; 陈峥嵘
    • 摘要: 重复压裂是缓解煤层气产量下降,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解决传统三维静态模型无法预测强非均质性储层在生产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的问题,以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层气储层为例,围绕煤层气开采条件下渗流—应力耦合的四维地应力演化问题,创建了煤层气藏有限差分渗流矩形正交网格和有限元地质力学三维四面体网格的数据动态相互映射子程序,结合煤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煤层气藏地质模型,建立了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煤层气储层四维地应力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地应力反演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误差小于8%,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四维地应力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准确度;②经过14年的开采,目标区内孔隙压力下降了约0.70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下降了1.14~1.54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下降了1.79~1.87 MPa;③天然气产量较高的井周附近,地应力方向有明显偏转;对比6口重复压裂备选井地应力变化强弱,P9井地应力偏转程度高,对该井3#煤层重复压裂施工,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结论认为,研究成果可为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藏的排采制度调整、加密井井壁稳定性分析、重复压裂优化设计等提供技术支撑和借鉴。
    • 蔡黎
    • 摘要: 2022年1月10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主导制定的国际技术报告ISO/TR 7262《天然气-煤层气质量指标及ISO/TC 193现行标准的适应性》顺利发布。《天然气-煤层气质量指标及ISO/TC 193现行标准的适应性》针对煤层气开采使用特点,参照ISO 13686《天然气-质量指标》的要求,对煤层气的质量和相关质量参数情况进行研究,并考察了ISO/TC 193分析测试标准对于煤层气分析测试的适应性,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需特别提出的是,该国际技术报告针对煤层气中颗粒物等指标进行了单独说明,此举为下一步开展新的标准立项预留了窗口,有力促进了国际标准/技术报告制定工作的接续性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