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网络政治参与

网络政治参与

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76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31218篇;相关期刊449种,包括法制与社会、青年探索、人民论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0中国信息伦理国际会议、第二届中国社会管理论坛等;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文献由797位作者贡献,包括郑兴刚、燕道成、李雪彦等。

网络政治参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6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1218 占比:99.77%

总计:331978篇

网络政治参与—发文趋势图

网络政治参与

-研究学者

  • 郑兴刚
  • 燕道成
  • 李雪彦
  • 杜晓彬
  • 贾亚君
  • 金毅
  • 陆士桢
  • 何正玲
  • 冯国建
  • 宋志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炜
    • 摘要: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各高校进行实地访谈和网上问卷调查,总结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以及问题,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挖掘形成现状的深层次原因,提出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具体对策,旨在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一套科学合理、健康向上的参与方式。
    • 彭慧敏; 胡屏华
    •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政治参与成为新时代青年参与政治生活的一个新途径。互联网与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为青年参与政治提供了良好条件,在青年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我国政府必须及时积极应对,提升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意识与责任感,严控主流媒体的传播内容和质量,正确引领青年政治参与的价值导向,共同保障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 上官莉娜; 徐云鹏
    • 摘要: 互联网的使用推动了社会风险的流动和交织,增强了社会风险治理的难度。加强公众风险感知研究既能补全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风险治理研究的短板,又能为提升我国风险治理水平提供参考。文章基于2017CSS数据,从公众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信任视角,运用熵值法指标赋值和Process链式中介检验,探究了互联网使用与公众风险感知的作用机理,以及网络政治参与、传统政治参与和政府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使用对公众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信任,对互联网使用与公众风险感知的关系起到链式中介作用,传统政治参与则无此影响,但其本身对公众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降低公众风险感知,政府应当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和能力,提升其对政府的信任,从而达到加强网络空间治理,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和社会风险治理的目的。
    • 石杰琳; 李贤
    • 摘要: 尽管网络公民参与“制度化”论题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现有研究大多散见于有关网络公民参与的不同主题研讨中,专注于“制度化”的系统研究成果明显不足,更缺少对网络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的梳理。针对以上缺憾,本文试图对目前涉及网络公民参与“制度化”的必要性、积极作用、动力、障碍及建设路径的探讨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综述,通过整理发现对“制度化”规定政府责任和决策程序、加强电子政府场域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以及国外经验等的研究偏弱,而这或成为继续拓展研究的进路。
    • 李济沅; 孙超
    • 摘要: 以知乎为代表的社会化网络问答社区的兴起、发展和成熟,开辟了青年生活、学习、交往的崭新时空场域,铸就了青年大学生非制度化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态。基于对已有文献的系统梳理以及回归模型与半结构化访谈的分析结果,发现非制度化网络政治参与意愿较强的大学生群体呈现互联网依赖度强、内生性驱动力强以及圈层化符号性强等典型特征。作为网络社会“原住民”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大学生的非制度化网络政治参与意愿既受到自我效能感与公共服务动机的内在驱动,也受到网络社会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勃兴的外在影响。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律,有必要从强化青年思想价值引领、优化青年政治参与环境、夯实青年网络基本素养等维度对大学生非制度化网络政治参与加以引导。
    • 周宇
    • 摘要: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客体内容”“行为方式”“主体素养”三个核心要素的分析,构建了以“参与内容范畴”“行为积极性”“参与素养”为基本维度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特征描述的三维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可综合描述大学生个体网络政治参与特征;可进一步对其群体做统计分析,以实现有效分类,从而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分类引导奠定理论基础。
    • 石卓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一个全新路径,也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了全新机遇。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困境。本文创造性地从政府、公民、媒体三个层面出发,针对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有见地地提出了相对应的优化治理方案,以期推动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拓宽渠道。
    • 林芊语; 毛嘉琦; 王诗涵
    • 摘要: 近年来,微博等网络平台为民众提供了政治参与的公共空间,政府、媒体积极借助话题热搜等平台活动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本研究以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为研究方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基于主题词的文本挖掘、情感分析三种工具,选取2022年两会期间3个代表微博话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媒体的主导下,人大代表、民间意见领袖和普通网民虽然构筑了沟通枢纽,公众互动仍为单向性的散状自由互动,议题的讨论呈现分散化与碎片化、娱乐化和情绪化、非理性化和非均衡化等特点。因此,尽管微博为民众政治参与提供了多元、广泛的沟通空间,但离形成理想的参政议政网络公共领域仍有距离。要使微博成为民众政治参与的有效场所,需要政府、媒体、民众三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切实重视微博等网络公共领域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主流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广大网民自觉学习提高,共同建构健康有序的网络公共领域新秩序。
    • 陈何捷
    • 摘要: 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既改变了人们经济、文化生活,也改变了公众政治参与的观念和方式。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时空限制,衍生出网络政治参与的新事物。作为网络政治参与新形式之一的“转发”,它不同于围观,其存在的本身即为讯息。“转发”是以区别于话语互动的不确定性主张。既是个体政治参与的新方式,也是公共舆论引导的挑战和机遇。
    • 杜晓彬
    • 摘要: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大数据互联网时代重要的参政方式,其参与质量深度、参与人群广度以及参与水平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依据.研究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内在逻辑与内在机制,构建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评价模型,有利于剖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在意愿.以计划行为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广州1183名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A-MOS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基于层次分析法对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进行分析并构建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性、知觉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对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感知易用性对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正向作用较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