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胃肠吻合

胃肠吻合

胃肠吻合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4141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中国医疗设备、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四届海峡两岸一般外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等;胃肠吻合的相关文献由352位作者贡献,包括严小鹏、吕毅、林辉等。

胃肠吻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6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141 占比:99.31%

总计:14239篇

胃肠吻合—发文趋势图

胃肠吻合

-研究学者

  • 严小鹏
  • 吕毅
  • 林辉
  • 蔡秀军
  • 虞洪
  • 刘荣
  • 尹注增
  • 戴益
  • 朱铃华
  • 梁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汤文浩
    • 摘要: 术后胃排空延迟(DGE)是上消化道外科手术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尤其好发于远端胃切除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Whipple手术)后,其形成机制迄今不明,进一步明确其机制有助于该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十二指肠的机械性扩张会反馈性地抑制胃排空。我们推测这一负反馈机制在近段空肠也存在,在空肠胀满或肠壁受到牵扯的情况下会导致胃排空抑制。激活这一负反馈抑制效应的外科因素众多,当用直径比较大的管形吻合器做空肠吻合时,吻合器的插入会使空肠黏膜发生环周蹭擦损伤,形成局部炎性反应。用吻合器做肠肠吻合会使输入襻形成扭转导致十二指肠和空肠扩张。此外,胃肠吻合口有可能存在轻微的张力,尤其在实施结肠前胃肠吻合时。肠黏膜的炎性水肿会造成空肠扩张,肠襻扭转会影响其通畅性,胃肠吻合口的张力会对空肠壁形成牵扯,这些因素都可能通过负反馈机制导致DGE。
    • 沈永华; 郑汝桦; 张松; 石亮亮; 张舒; 徐桂芳; 邹晓平; 王雷
    • 摘要: 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近年来开始应用于治疗良恶性胃流出道梗阻,但由于小肠游离度大,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有一定难度,置入支架也面临失败的风险.本实验采用健康小型猪,内镜下将新设计的磁环分别释放至胃腔与空肠,使其吸引在一起,1周后磁环处形成胃肠吻合口,导丝越过吻合口后,循导丝置入腔壁贴合型全覆膜金属支架.磁环的应用可以避免穿刺失败的风险及穿刺并发症,同时可节约费用,且无须内镜超声医师参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吝怡; 马锋; 吕毅; 严小鹏; 吉琳; 樊茜; 朱森林; 牟星宜; 吴玉伟; 李益行; 邓博; 张勇
    • 摘要: 目的探讨利用磁压榨技术建立兔胃肠吻合的可行性.方法 以10只健康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设计加工适合兔胃肠吻合的子、母磁体.设计手术操作路径,在胃体乏血管区做荷包造瘘,经造瘘口先置入子磁体于胃内,并将其沿肠道推送至十二指肠,然后经胃造瘘口再次置入母磁体,调整子、母磁体在合适位置后子、母磁体自动对位相吸并压榨胃壁和肠壁.荷包缝合关闭胃造瘘口.待子母磁体间压榨的组织缺血—坏死—脱落后,胃肠吻合口即建立,子母磁体及坏死组织一起经消化道排出体外.观察实验动物术后存活情况,术后1个月处死动物获取吻合口标本,测量吻合口爆破压,肉眼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结果按预先设计的手术操作路径,10只新西兰兔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并存活至术后1个月.围手术期内未出现并发症.手术操作时间(35.80±4.71) min(28.00~43.00 min),磁体排出时间(11.40±1.56) d(9.00~14.00 d).术后1个月获取吻合口标本,肉眼观察可见胃肠旁路吻合口愈合良好,周围组织轻度粘连.吻合口爆破压(103.00±7.95) mmHg (94.00~113.00 mmHg)(1 mmHg=0.133 kPa).结论利用磁压榨技术建立兔胃肠吻合操作简单、效果确切.
    • 高伟; 李涛; 席锐; 李海民
    • 摘要: 目的 探讨结肠前胃空肠吻合与结肠后胃空肠吻合对经典胰十二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影响.方法 依据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的位置,将200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49例患者分为结肠前吻合组(72例)和结肠后吻合组(77例).分析2种胃空肠吻合方式对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影响,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发生胃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结肠前吻合组发生胃排空障碍14例(19.44%),其中A级7例(9.72%)、B级4例(5.56%)、C级3例(4.17%);结肠后吻合组发生胃排空障碍28例(36.36%),其中A级18例(23.38%)、B级6例(7.79%)、C级4例(5.1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前吻合组患者拔除胃管时间及术后进食固体食物时间均短于结肠后吻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年龄、2型糖尿病、胃肠吻合方式为结肠后吻合、有上腹部手术史、术中出血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6 h、年龄≥70岁、胃肠吻合方式为结肠后吻合、上腹部手术史和术中出血量≥1000 m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式可缩短术后拔管时间和进食固体食物时间,降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
    • 严小鹏; 张苗苗; 张涵芷; 李益行; 陈诗; 郭晨东; 刘培楠; 史爱华; 吕毅
    • 摘要: 目的 设计一种用于内镜下胃肠旁路吻合的可变形自组装磁吻合环.方法 根据内镜下磁吻合环的临床应用功能需求,结合磁性材料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原理,提出了磁单元自组装的变形设计方案.结果 该磁吻合环由10个磁单元组成,各磁单元按特定的磁极方向依次排列并贯穿于引导导丝上,置入时各磁单元呈线状排列,到达吻合部位后撤出引导导丝,各磁单元自组装成环形.结论 该结构的设计优势在于磁吻合环的变形特性能够使其通过严重狭窄的管腔,而自组装后又能建立较大的吻合口径.结构设计巧妙、加工容易、操作简单.
    • 严小鹏; 吕毅; 张苗苗; 吉琳; 张涵芷; 李恒; 牟星宜; 徐庶钦; 雷凤萍; 马佳
    • 摘要: 目的 探讨利用磁吻合技术经自然腔道实现无创化胃结肠吻合的可行性.方法 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设计并加工适用于大鼠的可经口和经肛置入的吻合磁体.大鼠麻醉后经口置入子磁体至胃内,经肛置入母磁体于结肠脾曲,子母磁体自动对位吸合.腹部X线明确磁体吸合状态及位置,记录磁体排出时间.1个月后获取吻合口标本,肉眼观察吻合口形成情况.结果 8只SD大鼠成功实施了经口经肛途径的无创化胃结肠磁吻合,术中磁体置入过程顺利,X线监测下可见子母磁体自动对位吸合良好.术后12~17d磁体随粪便经肛门排出.术后1个月处死动物,获取胃结肠吻合口标本,肉眼观察可见胃肠吻合口通畅性良好,吻合口爆破压(114±10.25)mmHg.结论 利用磁吻合技术,通过自然腔道途径可实现无创化胃结肠吻合.
    • 钱正海; 黄维贤; 吴建忠
    • 摘要: 目的:观察Roux-en-Y吻合术式应用于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将其分为Roux-en-Y手术组(RY组)32例以及Billroth-Ⅱ手术组(BⅡ组)30例.分别开展相关治疗,分析效果.结果:与BⅡ组相比,RY组患者手术后半年发生反流性食管炎以及残胃炎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针对于接受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疾病的患者来讲,术后为其开展Roux-en-Y吻合术,能够有效预防残胃炎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其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因此值得应用.
    • 张小宾; 吝怡; 樊茜; 吕璐; 雷蕾; 康诗然; 邓博; 吕毅; 严小鹏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磁压榨技术建立大鼠胃肠吻合模型的可行性.方法:设计加工适用于大鼠胃肠吻合的子、母磁体.将10只SD大鼠采用磁压榨技术进行胃肠吻合,子、母磁体分别经口置入大鼠胃和空肠内,子母磁体相吸压榨胃壁和肠壁,磁体间受压组织缺血坏死后连同磁体从吻合口脱落入肠道,胃肠吻合即建立,磁体最终经消化道自行排出体外,术后2周处死动物,获取吻合口标本,检测吻合口爆破压、肉眼和光镜下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结果:10只SD大鼠中,1只因麻醉意外死亡,其余9只大鼠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并存活至术后2周;手术平均操作时间(15.89± 3.25)min,磁体排出体外时间(8.56± 1.26)天(范围7-11)天;吻合口爆破压均大于200 mmHg,吻合口组织HE染色和Masson染色可见粘膜层连续性建立,愈合良好.结论:磁压榨技术可用于大鼠胃肠吻合模型制备,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优点.
    • 管皓楠; 黄强; 杨骥; 刘臣海; 谢放; 汪超
    •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胃肠吻合中吻合器吻合(SA)与手工缝合(H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Springer link、Cochrane cent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17年11月收录的比较PD胃肠吻合中SA与HA效果及安全性的文献,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胰漏发生率、吻合口漏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等.纳入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PRISMA标准)、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包含930例患者.SA组322例,HA组608例.其中,1篇随机对照研究(RCT),6篇临床对照研究(CCT).Meta分析显示:SA组患者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低于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7,95%CI:0.25~0.54,P0.05).结论 PD术胃肠吻合中,SA相比传统HA,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但SA吻合口出血发生率高于HA.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