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背膘厚

背膘厚

背膘厚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50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经济、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48027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猪业科学、甘肃畜牧兽医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2015年年会、2014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学术研讨会、2013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学术研讨会等;背膘厚的相关文献由730位作者贡献,包括唐中林、李奎、易国强等。

背膘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8027 占比:99.64%

总计:48202篇

背膘厚—发文趋势图

背膘厚

-研究学者

  • 唐中林
  • 李奎
  • 易国强
  • 赵书红
  • 刘榜
  • 吴珍芳
  • 王立贤
  • 余梅
  • 张龙超
  • 武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根; 钟荣志; 王垒; 吴美桦; 丁荣荣; 蔡更元
    • 摘要: [目的]研究饲喂频率对妊娠母猪背膘厚和繁殖性能的影响。[方法]挑选加系杜洛克经产母猪480头,配种时按照胎次(2~7胎)、背膘厚(11~22 mm)相近的原则随机将母猪分为T1组(每天饲喂1次)和T2组(每天饲喂2次),两组每天等量饲喂。T1组母猪220头,饲喂时间为8:00;T2组母猪260头,饲喂时间为8:00和15:00,每次饲喂量为总量的一半,定位栏饲养。[结果](1)饲喂频率不影响妊娠56 d、开配-妊娠56 d的背膘厚(妊娠56 d背膘厚-开配背膘厚)(P>0.05);T2组妊娠110 d(P=0.06)、妊娠56-110 d(P=0.09)背膘厚(妊娠110 d背膘厚-妊娠56 d背膘厚)有高于T1组的趋势。(2)饲喂频率对窝产总仔数、活仔数、死胎数、木乃伊胎数、初生窝重以及初生个体重均无显著(P>0.05)影响。(3)在三胎母猪中,T2组妊娠110 d(P=0.01)、妊娠56-110 d(P=0.04)背膘厚均显著高于T1组;五胎及以上母猪,T2组妊娠56-110 d(P=0.08)背膘厚有高于T1组的趋势。(4)饲喂频率不影响二胎母猪窝产总仔数、死胎数、木乃伊胎数、初生窝重以及初生个体重(P>0.05),但二胎母猪中T2组活仔数有高于T1组的趋势(P=0.07)。[结论]饲喂频率由每天两餐减少到每天一餐不会对母猪的繁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 赵云翔; 赵蕊; 张恒; 郭金彪
    • 摘要: 试验以深圳某集团销售外三元商品猪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商品猪不同胴体性能对分割销售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销售完成率与胴体背膘厚呈正相关,不同背膘厚的销售完成率差异极显著(P0.05)。综合来看,胴体性能对分割后猪肉销售效益具有较大影响。同时,胴体重在84~98 kg范围内,背膘厚在23~29 mm范围内时,平均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完成率最优,这可以为商品猪育种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 林映升
    • 摘要: 文章旨在比较不同饲养密度对大白猪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主要体尺性状与背膘厚的影响。试验按体重相近、公、母比例相同的原则随机分为4组,饲养密度分别为0.6、0.7、0.8、0.9m2/头,试验结束时测定其实际体重、背膘厚、体长、体高、胸围数据,通过遗传评估软件计算其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试验结果表明,降低饲养密度会缩短大白猪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P0.05)。
    • 李景上; 章啸君; 陈胜昌; 项云; 徐娥; 楼芳芳; 杨华; 肖英平
    •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肥瘦率的金华猪回肠、结肠真菌菌群结构差异及其与体脂沉积的相关性。试验选择270日龄的同批次金华猪35头,测定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并选择瘦肉率最低(高脂肪组,H组)和最高(低脂肪组,L组)的金华猪各5头,采集回肠、结肠内容物用于真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肥瘦率金华猪的瘦肉率与背膘厚存在显著差异(P0.05)。2)L组金华猪回肠、结肠真菌菌群丰富度以及多样性要高于H组金华猪,此外,主坐标分析(PCoA)发现H组与L组金华猪真菌菌群呈现出明显不同的聚类,表明二者的真菌菌群结构存在差异。在门水平上,H组金华猪回肠及结肠段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L组金华猪回肠及结肠优势菌门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属水平上,H组金华猪回肠和结肠优势真菌属分别为卡扎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和珊瑚菌属(Clavaria),其相对丰度分别为85.74%和32.87%;L组金华猪回肠和结肠优势真菌属分别为担子菌酵母属(Naganishia)和金孢菌属(Xerochrysium),其相对丰度分别为75.62%和68.53%。热图分析发现2个肠段有2个共同的差异真菌,其一为Kazachstania,存在于H组金华猪肠道中;其二为Naganishia,存在于L组金华猪肠道中。3)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Kazachstania、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曲霉菌属(Aspergillus)与背膘厚均呈高度正相关(r=0.59~0.92);Naganishia、Clavaria、根霉菌属(Rhizopus)均与背膘厚呈负相关(r=-0.88~-0.78)。由此可见,不同肥瘦率的金华猪其肠道真菌结构存在差异,且与背膘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明肠道真菌变化与宿主脂肪沉积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 田威龙; 兰干球; 张龙超; 王立贤; 梁晶; 刘欣
    • 摘要: 旨在探讨DKK3和CCR1基因多态性及其对北京黑猪背膘厚的影响,以期能够筛选出可用于提高北京黑猪背膘厚性状的分子标记,为北京黑猪优良性状定向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以413头健康的北京黑猪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基因测序筛选候选基因的SNPs,同时利用SAS 9.2软件对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分别与北京黑猪的六七肋背膘厚和腰荐部背膘厚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北京黑猪DKK3基因的外显子区共检测到10个SNPs,包含1个可变剪切突变、1个错义突变和8个3′UTR突变,其中有4个3′UTR突变位点均与腰荐部背膘厚显著关联(PC、g.47444258 C>T、g.47444912 G>T和g.47445304 T>C,其余位点与六七肋背膘厚和腰荐部背膘厚均不显著关联(P>0.05)。在CCR1基因的外显子区共检测到3个SNPs,包含2个同义突变和1个错义突变,其中1个同义突变位点g.29229037 G>A与六七肋背膘厚显著关联(PC和g.47443783 C>T处于完全连锁状态(D’=1),g.47443783 C>T和g.47443858 C>T处于完全连锁状态(D’=1),g.47444258 C>T和g.47444275 C>T呈现高度连锁状态(D’=0.98)。综上所述,DKK3和CCR1基因的SNPs分别与北京黑猪的腰荐部背膘厚和六七肋背膘厚有显著关联性,可为北京黑猪背膘厚的早期分子选育提供参考。
    • 王言; 陶璇; 龚建军; 顾以韧; 杨雪梅; 梁艳; 雷云峰; 钟志君; 吕学斌; 张涛; 何志平
    • 摘要: 为探讨长大经产母猪妊娠期不同阶段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B超仪测定经产母猪配种时、妊娠30 d、60 d、90 d和110 d时的背膘厚,并对测定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弱仔数、死胎数、初生窝重和初生个体重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长大经产母猪在配种时保持背膘厚大于16 mm,妊娠前期背膘厚保持在18~20 mm,妊娠后期及临产时背膘厚保持在20~22 mm,母猪繁殖性能最佳。
    • 吴姿仪; 陈健梅; 程博文; 雷泽凯; 王献伟; 王克君; 乔瑞敏; 韩雪蕾; 李新建; 李秀领
    • 摘要: 生长性状是猪重要的经济性状,但该性状属于数量性状,受多基因调控。为筛选影响猪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本实验利用猪中芯一号50K SNP芯片对296头猪进行基因分型,对背膘厚(BF)、眼肌深度(LMD)和眼肌面积(LMA)3个性状进行单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ssGWAS)。本实验确定了26、29、43个相关的5-SNP窗口,分别解释了BF、LMD和LMA 1%及以上的总遗传方差。AIREMLF90软件计算BF、LD和LEA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48、0.45和0.56。利用Ensembl数据库Sus Scrofa 11.1版本信息,根据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寻找显著位点附近的所有基因,共发现35个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候选基因主要参与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胚胎骨骼系统发育(Embryonic Skeletal System Development)和脂肪酸降解(Fatty AcidDegradation)等通路。NR5A2、CRH、NEK11、ECHS1和TAPT1等基因可能参与生长性状的调控,本实验结果可为今后的猪分子标记育种提供参考。
    • 张利娟; 陈力; 李黎; 巫海; 陈四清; 王可甜; 张亮; 王金勇
    • 摘要: 为了有效地弥补猪B超图像人工手绘背膘厚的不足,为生猪育种工作提供更精准和稳定的背膘厚测定新方法。该研究将全卷积神经网络(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FCN)模型应用于猪B超图像的背膘分割和背膘厚测定上,开发出一套使用Python调用FCN模型对猪B超图像背膘厚进行自动测定的系统。通过开展验证集验证试验、屠宰比对试验和人员比对试验,发现模型测定结果和标注结果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相关系数达0.92(P<0.01);B超标准测定背膘厚和FCN分割测定背膘厚的相关系数达到0.97(P<0.01);专家组组内标准差为0.17 mm(最小),行业外组组内标准差为1.67 mm(最大),而FCN分割结果稳定性强,不受人员因素的影响。因此,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外种猪B超背膘厚的精准、快速、稳定测量,减少猪场对专业人员的依赖,降低测定人员培训成本,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
    • 吴丹; 唐一波
    • 摘要: 背膘厚是反映母猪体况的重要指标。通过调控母猪在不同阶段的饲料采食量、营养物质添加等,可改善母猪的膘情,提高饲粮营养消化率,减少饲料浪费,节约养殖成本。研究表明,二胎母猪配种背膘厚、上产背膘厚、配种至上产背膘增量均与产仔性能密切相关。二胎母猪配种背膘厚在14~16 mm,上产背膘厚在16~20 mm,可获得较高的产仔性能;背膘厚23 mm时,母猪繁殖性能不能高效表达。
    • 王勃; 唐赛涌; 朱效俊
    • 摘要: 通过对32头(65~130 kg区段)杜梅商品猪的屠宰测定结果分析得出,杜梅商品猪不同屠宰体重与胴体重、背膘厚和屠宰率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肉质性状(pH、肉色、系水率)相关性不显著.同时,通过建立线性方程指导杜梅商品猪的出栏体重,指导实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