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胫后动脉

胫后动脉

胫后动脉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6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3095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实用骨科杂志、实用手外科杂志、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军显微外科学术大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皮瓣学组2013年会、2011第七届全军手外科会议、第三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暨组织修复与重建新技术研讨会等;胫后动脉的相关文献由851位作者贡献,包括唐举玉、宋力、钟世镇等。

胫后动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1 占比:1.8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3095 占比:98.05%

总计:13356篇

胫后动脉—发文趋势图

胫后动脉

-研究学者

  • 唐举玉
  • 宋力
  • 钟世镇
  • 刘乐
  • 周明武
  • 巨积辉
  • 朱杰
  • 李文海
  • 王强
  • 谢振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风林; 赵鸣宇; 王鑫; 岳立明; 马志国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探测胫后动脉穿支的解剖学分布规律进而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双侧胫后动脉穿支的数目、分布、蒂长及外径,并结合解剖学观察结果设计皮瓣,用来修复手背、腕背等创面,自2016年7月临床应用24例,皮瓣面积:2.0 cm×4.0 cm~8.0 cm×12.0 cm。结果探测到外径≥0.5 mm的胫后动脉穿支274支,每侧平均5.7支,穿支血管在胫后动脉起始点的外径为(1.4±0.8)mm,穿支血管蒂长度(4.5±2.2)cm。24例皮瓣均完全成活,15例随访3~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受区功能、外形均满意,供区无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术前设计方面作用显著,该皮瓣血供可靠,是修复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较好供区。
    • 董全宇; 王国忠; 屈志刚; 高飞; 毕本军; 潘月海; 张钊; 韩佳佳; 黄恒
    • 摘要: 目的探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有骨、肌腱外露的患者10例,均使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对足部创面进行覆盖。结果10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均成活,随访6~24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无磨损破溃,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是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较好的修复方式。
    • 李浙峰; 周光伟; 王峰; 徐东; 戴箴言; 彭伟雄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高频彩超定位胫后动脉穿支获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来修复胫骨远端骨折术后前内侧钢板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术后前内侧钢板外露而拟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11例,利用高频彩超进行术前探测定位胫后动脉穿支,在创面彻底扩创后,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钢板外露创面。记录利用高频彩超探查到的动脉穿支数并对穿支进行直径及流量测量。术后定期随访,记录皮瓣成活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1例患者中在拟切取皮瓣的11个胫后动脉区域共找到27支穿支,每个区域找到(2.60±0.45)个穿支。穿支动脉直径(2.50±0.31)mm。随访6~12(8.5±1.9)个月,皮瓣均成活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骨远端骨折术后前内侧钢板外露创面简单有效,高频彩超能准确定位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并了解受区情况,是提高穿支皮瓣手术准确性和成功率的有效方法。
    • 张文忠; 刘宏君; 张乃臣; 顾加祥; 许涛; 薛孝威; 王天亮; 袁超群
    • 摘要: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21年6月江苏省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采用胫后动脉穿支带蒂或游离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2~62岁,平均(42.2±13.8)岁;带蒂皮瓣20例,游离皮瓣5例;缺损面积最小3 cm×5 cm,最大16 cm×7 cm。带蒂皮瓣旋转160°~180°修复受区创面,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植皮。皮瓣切取面积6.0 cm×4.0 cm~22.0 cm×9.0 cm。术后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22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换药后创面瘢痕愈合或二期植皮愈合良好。皮瓣无臃肿、无溃疡、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供区和受区外观恢复良好,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具有供区损伤小、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外形美观、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 侯银龙; 高文龙; 刘杰
    • 摘要: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胫后动脉置管在新生儿麻醉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接受择期手术治疗,术中需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及动脉血气分析的新生儿120例,ASA分级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胫后动脉组(J组)、桡动脉组(R组)与足背动脉组(Z组),每组4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行动脉穿刺置管术,主要观察指标为首次穿刺成功率,同时记录置管时间、10 min内总成功率、动脉直径、动脉深度.结果 J组和R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Z组(P<0.05),置管时间短于Z组(P<0.05),动脉直径大于Z组(P<0.05).J组动脉深度大于R组和Z组(P<0.05).R组与J组10 min内总成功率小于Z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胫后动脉置管在首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时间方面与桡动脉相当,优于足背动脉,在新生儿麻醉中可替代桡动脉置管.
    • 张晓启; 胥学冰; 史昌乾; 司迎; 侯雨杉; 陈冬梅; 唐亦复
    • 摘要: 目的 探讨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对26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分别采用胫后动脉和腓动脉穿支筋膜皮瓣修复.创面面积4 cm×5 cm~12 cm×15 cm.其中,腓动脉穿支筋膜皮瓣修复15例,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修复11例,皮瓣大小6 cm×7 cm~15 cm×18 cm.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良好,供区愈合.随访0.5~2年,足部功能良好,皮瓣外形无臃肿.结论 早期积极应用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可使其恢复良好功能与外观.
    • 吴霄
    • 摘要: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以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踝、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皮瓣切取面积3.5cmx8cm~5cmx16cm,供区直接缝合.术后给予早期康复,早期康复的时间定为术后第1天由专科治疗师开展康复治疗.结果: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1年,皮瓣无臃肿、无溃疡、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供区和受区外观恢复良好,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具有血供可靠、供区损伤小、外观良好,术后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既修复足踝部皮肤软创面又恢复良好功能.
    • 李朝密; 张程征; 张磊; 韩友东; 侯曼曼; 王少春
    • 摘要: 目的 探讨伴神经损伤的胫后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超声诊断学特征及超声引导注射凝血酶的治疗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0年4月2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例因外伤致胫后动脉假性动脉瘤伴胫神经损伤的患者,经超声及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在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对治疗过程、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因外伤致右小腿疼痛2周,伴肿胀感,足底皮肤感觉麻木.超声表现为右侧胫后动脉旁混合回声团块,该团块液性暗区内探及红蓝相间的紊乱血流信号,并可探及源于胫后动脉的高速射流信号,交通口处探及双期双向样血流频谱.超声诊断为右侧胫后动脉假性动脉瘤并瘤体内附壁血栓.在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胫后动脉假性动脉瘤.治疗后患者除胫神经损伤症状加重外,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治疗后1d瘤体内无复发血流信号,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瘤体逐渐变小,患者胫神经损伤症状逐渐减轻,且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超声在诊断胫后动脉假性动脉瘤及其引导注射凝血酶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杨祚辉; 杜明月; 汪坤; 刘静; 马丽雅; 彭雪晴; 邓光祁; 袁立明
    • 摘要: 探究经甲醛固定后保留骨关节足部动脉铸型的制作方法。取甲醛固定后皮肤完整无破损足部标本,置于70%的乙醇溶液中浸泡,以恢复标本部分质地;在近端寻找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分别进行插管;向动脉中加压注入30%过氧化氢反复冲洗管道后,经腓动脉、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用注射器加压注入红色乳胶灌注液,直至趾端切口流出灌注液;静置3d后,置于含氢氧化钙的乙醇碱腐蚀液中进行腐蚀,直至暴露关节囊;将标本取出,用5%的氢氧化钠溶液冲洗;修洁后装瓶保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