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脂溢性角化病

脂溢性角化病

脂溢性角化病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86篇,主要集中在皮肤病学与性病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4220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美容医学、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年全国中医美容学术年会暨贵州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激光医学分会学术年会、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第十二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等;脂溢性角化病的相关文献由719位作者贡献,包括盛晚香、何云志、何威等。

脂溢性角化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9 占比:0.5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4220 占比:99.48%

总计:54503篇

脂溢性角化病—发文趋势图

脂溢性角化病

-研究学者

  • 盛晚香
  • 何云志
  • 何威
  • 黄海
  • 林自华
  • 张美华
  • 李颖
  • 杨扬
  • 吴伟伟
  • 吴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业晓; 申志华; 张艳峰; 缪希红; 段庆华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角蛋白CK10,CK19在脂溢性角化病和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这两种蛋白在组织细胞增殖分化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在不同组织中角蛋白CK10,CK19的表达差异,分析两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观察40例脂溢性角化病和40例基底细胞癌中CK10和CK19蛋白的表达,通过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在脂溢性角化中CK10阳性表达远高于基底细胞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基底细胞癌中CK19阳性表达远高于脂溢性角化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研究进一步证明脂溢性角化病分化良好,为良性病变;而基底细胞癌癌细胞保持未分化,为恶性病变,两者分化差异明显。
    • 蔺辉; 王晓馨; 宋颖
    • 摘要: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激光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脂溢性角化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3月到2021年9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诊治的脂溢性角化病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10~20μg/次,隔日1次,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1次/月,两组治疗观察8周,记录治疗效果。观察两组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测定治疗前后表皮水分丢失、角质层含水量以及血清干扰素-γ(IFN-γ)含量。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7.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水分丢失较治疗前降低,含水量较治疗前增加,且联合组的水分丢失为(18.11±3.29)%,低于对照组[(23.02±4.66)%],含水量为(29.78±3.88)%,高于对照组[(25.02±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联合组血清IFN-γ水平为(5.45±0.28)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2.14±0.1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氧化碳激光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脂溢性角化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其可促进患者血清IFN-γ的分泌并改善皮肤状态,且安全性较好。
    • 刘敏; 吴维福; 闫晓涵
    • 摘要: 目的:探究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联合Lux G强脉冲光治疗老年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脂溢性角化病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A组和对照组B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联合Lux G强脉冲光治疗,对照A组单纯给予Lux G强脉冲光治疗,对照B组单纯采用多功能电离子治疗仪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三组一次性痊愈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lifequalityindex,DLQI)。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一次性痊愈率(65.0%)高于对照A组(37.5%)和对照B组(32.5%),P均0.05);观察组DLQI总分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均<0.05)。结论:对于老年脂溢性角化病患者,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联合Lux G强脉冲光疗法安全有效,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王月; 王剑磊
    • 摘要: 目的:分析超脉冲CO_(2)激光和Q开关倍频Nd:YAG 532 nm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8月-2020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脂溢性角化病患者60例(皮损174处),根据皮损形态选择超脉冲CO_(2)激光或Q开关倍频Nd:YAG 532 nm激光进行治疗。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超脉冲CO_(2)激光治疗患者32例(皮损92处),创面愈合时间为(7.78±2.19)d,总有效率为96.88%(31/82),疼痛发生率为56.25%(18/3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3/32);Q开关倍频Nd:YAG 532 nm激光治疗患者28例(皮损82处),创面愈合时间为(7.15±2.04)d,总有效率为96.43%(27/28),疼痛发生率为53.57%(15/2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2/28)。结论:超脉冲CO_(2)激光和Q开关倍频Nd:YAG 532 nm激光治疗SK患者均安全有效,需根据皮损形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 摘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连皮肤也不例外,在进入一定的年龄后皮肤容易出现一些老年斑,而老年斑在医学上又被称为脂溢性角化病,它主要是皮肤功能正在逐渐退化的一种表现。老年斑的发生会影响到外观,所以很多人在出现老年斑的时候都想要将它祛除,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老年斑想要去除可以采取这些方法。
    • 王寒; 次仁曲珍; 廖瑞倩; 罗含欢; 霍真
    • 摘要: 目的探讨Ber-EP4免疫组化染色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近3年来病理确诊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并收集同时期病理确诊的其他皮肤病变35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病例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Ber-EP4染色,并观察组织病理表现及免疫组化表达结果。结果研究组均可见肿瘤细胞与表皮基底部相连,均成团、巢或条索排列,细胞大小较一致、核质比增高,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方面:研究组18例(90.0%)Ber-EP4呈阳性表达,其中2例为复发病例;对照组中7例(20%)Ber-EP4呈阳性表达,其中鳞癌和脂溢性角化病全部阴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er-EP4对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有助于基底细胞癌与皮肤鳞癌、脂溢性角化病的鉴别诊断。
    • 石葭茵; 冯绮; 王红梅; 季如宁
    • 摘要: 目的:探讨脂溢性角化病应用PicoWay超皮秒激光治疗的效果、安全性以及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方法:笔者医院收治面部脂溢性角化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PicoWay超皮秒激光治疗,评价其疗效,并探讨治疗前后护理体会。结果:60例患者均安全完成治疗,痊愈38例(63.33%),显效15例(25.00%),有效7例(11.67%),无效0例(0.00%)。结论:PicoWay超皮秒激光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脂溢性角化病
    • 胡中柱; 雷铁池
    • 摘要: 脂溢性角化病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成年人的良性表皮肿瘤,几乎不恶变,但易与其他皮肤病混淆,诊断不明时须手术切除并行组织病理检查。人们多出于美容目的而治疗,除手术切除外,药物、超声、激光、光动力、纳秒电场、高压氧、火针等亦能有效清除皮损。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非手术方法。
    • 胡中柱; 雷铁池
    • 摘要: 目的探索30%浓过氧化氢(HO)溶液外涂诱导脂溢性角化病(SK)皮损的清除机制与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9月—2021年5月自黄冈市中心医院皮肤科门诊招募62例病理确诊的SK患者,每例患者选取2个典型皮损。皮损一分为二,一半外涂医用白凡士林作自身阴性对照,另一半外涂30%HO溶液直至霜白色。2周涂药1次,共治疗3次。每次治疗前,数码相机摄像和皮肤镜观察皮损变化。依据皮损清除效率判定疗效。在接受第一次治疗后行皮肤活检切除一个完整SK皮损,进行HE染色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荧光染色(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接受30%HO外涂SK皮损3次治疗,头皮、面颈部和躯干四肢皮损的清除率分别为83.3%、71.9%和45.8%;外涂药物时局部皮肤出现红斑水肿、刺痒或刺痛等可耐受的不良反应。30%HO处理皮损组织TUNEL法细胞凋亡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的皮损组织,凋亡细胞百分率为78%,而未治疗的皮损仅为5%。结论30%HO外涂可诱导SK增殖的表皮细胞发生凋亡,能在3周内清除SK皮损,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替代传统有创治疗SK的方法。
    • 王峰; 黄咏梅
    • 摘要: 目的 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与叉头框蛋白N1(FOXN1)在脂溢性角化病(SK)患者中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细胞良性增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SK患者作为试验组(n=96),以试验组患者病变周围正常皮肤作为正常组(n=96).另选取同期来院诊治的SK肿瘤细胞中发生恶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n=13).按照有无SK家族病史分为有SK家族病史患者(n=54)与无家族史患者(n=42).按照有无吸烟史分为有吸烟史患者(n=61)与无吸烟史患者(n=35).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显微镜下观察FOXN1、FGFR3在各组患者中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FOXN1与FGFR3表达的相关性,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SK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试验组FGFR3与FOXN1阳性细胞数均高于正常组(P<0.05);对照组FGFR3与FOXN1阳性细胞数小于试验组及正常组(P<0.05).有SK家族病史患者FGFR3与FOXN1阳性细胞数均高于无家族病史患者(P<0.05).有吸烟史患者FGFR3阳性细胞数高于无吸烟史患者(P<0.05);有吸烟史患者FOXN1阳性细胞数低于无吸烟史患者(P<0.05).FOXN1与FGFR3成正相关(P<0.05).有SK家族病史是S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FGFR3与FOXN1均在SK患者中高表达且呈正比,与患者有SK家族病史密切相关.SK作为一种良性肿瘤,其细胞增殖几乎不存在恶性病变.FGFR3与FOXN1可通过相互作用,促进SK发生时角质形成细胞向良性增殖方向发展,从而避免细胞恶性增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