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茎基腐病

茎基腐病

茎基腐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65093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植物保护、福建热作科技、种业导刊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山东园艺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茎基腐病的相关文献由100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鹏、周淼平、姚金保等。

茎基腐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5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5093 占比:99.89%

总计:265388篇

茎基腐病—发文趋势图

茎基腐病

-研究学者

  • 张鹏
  • 周淼平
  • 姚金保
  • 王振学
  • 雷玉明
  • 马鸿翔
  • 刘刚
  • 李敏权
  • 李洪连
  • 李雪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进成; 张美芳; 梁孟菊; 唐寿凯; 姜学祥
    • 摘要: 导读:2021年昌邑市生姜块茎发生了以前少见的由疫霉属病原菌造成的不同于茎基腐病的疫病,其发生面积大,导致块茎难贮存,严重影响商品质量和姜农收入。为有效避免生姜块茎疫病大发生,从疫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及形成原因、防治措施等方面,针对性提出预防措施,供种植者参考借鉴。
    • 刘博艳; 刘豆豆; 李浩宇; 张红霞; 许梦帆; 杨超凡; 尹宝重
    • 摘要: 明确春季不同时期低温胁迫对小麦发病特征的影响,旨为拓宽冬小麦茎基腐病发病机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采用盆栽试验,以石优17(中抗茎基腐病)和藁优2018(高感茎基腐病)为试材,播种前在基质中混入含有假禾谷镰刀菌的接种体,分别在起身前期、起身后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利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进行连续3 d的低温处理,以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植株为对照(CK),在低温胁迫结束后第10天和第20天各测定1次小麦的病茎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表明:低温胁迫结束后第10天,石优17低温处理的平均病茎率为53.4%、平均病情指数为40.9,藁优2018低温处理的平均病茎率为64.1%、平均病情指数为52.0,均显著高于其CK;低温胁迫结束后第20天,石优17低温处理的平均病茎率为64.3%、平均病情指数为47.3,藁优2018低温处理的平均病茎率为68.7%、平均病情指数为58.9,均显著高于其CK。低温胁迫会加重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小麦起身前期低温处理对植株病茎率影响不显著,而低温出现的时间越晚,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程度越重;低温胁迫下,感病品种较中抗品种发病严重。
    • 高照海; 亓玉生; 毕京荣
    • 摘要: 为了有效防治生姜茎基腐病,促进生姜产业健康发展,对茎基腐病在莱芜生姜上的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进行阐述,并在大量调查和长期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茎基腐病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进行总结,其中莱芜生姜茎基腐病致病菌为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er),生姜整个生长期和贮藏期都能受到病菌的侵染而发病,田间发病期为5—9月,发病盛期为7—8月,此时高温、多湿,病情发展迅速,可造成生姜减产10%~20%。生姜茎基腐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可综合采取高温处理土壤灭菌、选用脱毒良种、改善栽培技术和施用生物菌剂等措施进行有效预防和保障生姜产品质量安全。
    • 栾冬冬; 贾吉玉; 王光州; 张俊伶
    • 摘要: 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十年来危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小麦茎基腐病在中国的发生现状、发病过程和致病机理,分析了发病的田间诱因以及耕作、管理、栽培、生物等不同技术对茎基腐病的防控效果,提出了在不同的农业生态区,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产状况,通过耕作制度优化、多样化种植、高抗品种选育及高效生防菌群筛选等多措并举,实行综合防治,以期为提高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及保障中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信息。
    • 郗小倩; 李洪; 王瑞军; 张旭丽; 杨志斌
    • 摘要: 为了研究玉米农艺性状和病害抗性的关系,选育出高产高抗的玉米品种,以联合体玉米区试的19个品种进行病害的抗性鉴定,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农艺性状与病害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9个品种对茎基腐病和穗腐病的抗性都强,对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的抗性都弱,对大斑病的抗性中等;与产量关联度最密切的出籽率与茎基腐病关系最密切,对产量影响次之的是穗腐病,对产量影响排名第四的百粒重与大斑病关系密切,之后的穗行数与丝黑穗病关联度最大,与产量成正相关的株高与矮花叶病关联密切。因此,结合玉米农艺性状与病害抗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抗病性鉴定,应着重丝黑穗病、大斑病和矮花叶病的抗性选择。
    • 黄艳花; 宁平; 黄远光; 欧善生; 张燕杏; 覃潮妮; 蒙成
    • 摘要: 【目的】明确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其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植物病原真菌常规分离法对采自广西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观察其形态特征,测定其致病性,分析其rDNA-ITS序列,鉴定引起百香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结果】从采自广西各百香果种植基地的典型百香果茎基腐病症状植株中分离到同一形态的真菌,命名为32-WUB3菌株,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性检测,确定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是引致百香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该病原菌菌丝在28和30°C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菌落直径分别为8.27和8.31 cm,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条件下的菌落直径(P0.05),但与pH 9.00~11.00各处理菌落直径存在显著差异;菌丝在PDA培养基中生长最快,菌落直径达9.00 cm,极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的菌落直径;菌丝在碳源为葡萄糖时生长最快,菌落直径达7.78 cm,显著高于其他碳源的菌落直径;氮源为酵母粉时,菌丝生长最快,菌落直径为7.13 cm,其次为蛋白胨、DL-丙氨酸、L-精氨酸和甘氨酸,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以牛肉膏、尿素、磷酸二氢铵、氯化铵、L-赖氨酸和CK为氮源的菌落直径;该病原菌菌丝致死条件为52°C处理10 min。【结论】可可毛色二孢菌是百香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0°C,pH为3.00~8.00,光照为全光照,培养基为PDA,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粉,菌丝致死条件为52°C处理10 min。
    • 刘博艳; 许梦帆; 杨超凡; 尹宝重; 李建文; 韩捷
    • 摘要: 为明确不同级别茎基腐病对玉米功能叶早衰特征的影响,于2021年夏玉米季,在玉米开花期,田间选择0级、3级、5级、7级和9级共5个等级感病植株,测定穗3叶光合速率和黄化速率。结果表明:中轻度感茎基腐病植株(3级和5级)对光合速率和叶片黄化影响较小,而重度感病植株(7级和9级)则影响较大,花后40 d光合速率降幅比健康植株平均高22.3%,而7级和9级平均黄化比率则为24%。
    • 吴晓丹
    • 摘要: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气候、耕作制度、田间管理水平、品种、防治方法等均会影响病害发生程度。该文以梁山县2021年小麦种植为例,明确了病害的发生特征与特点,提出综合应用农业、化学、生物防治等方法,以降低茎基腐病的发生几率,提高小麦产量。
    • 郭灿; 程敦公; 齐军山; 刘晓晗; 刘海琛; 刘秀坤; 陈志伟; 单宝雪; 肖彦军; 张玉梅; 赵振东; 李法计; 李豪圣
    • 摘要: 茎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FCR)已成为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发掘抗病基因和种质可为解析其抗病遗传机制和聚合育种提供指导。本研究选用藁城8901/周麦16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为材料,基于已构建的90K SNP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接菌条件下苗期FCR抗性进行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定位。结果表明,RIL群体苗期FCR病情指数在基因型和不同试验间均达显著差异(P<0.01)。藁城8901表现为感FCR,周麦16表现为高感FCR,家系表现为连续变异和超亲分离。在3次试验及均值中共定位到14个与苗期FCR抗性显著相关的QTL,分布在1D(2)、3B(2)、4A(2)、5B(2)、5D、6A(4)和7B染色体上,解释表型变异的4.42%~11.37%;其中,4个在两次试验中均被检测到。本研究表明感病和高感亲本也可用于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基因发掘,检测到的4个稳定QTL和抗病家系为FCR抗病育种提供了可用的资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