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荆浩

荆浩

荆浩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276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6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大众文艺等; 荆浩的相关文献由24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国君、张敛秋、王陶峰等。

荆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6 占比:100.00%

总计:276篇

荆浩—发文趋势图

荆浩

-研究学者

  • 张国君
  • 张敛秋
  • 王陶峰
  • 袁有根
  • 象牙芒
  • 任军伟
  • 武素璞
  • 陈三弟
  • 侯占莉
  • 傅抱石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乔国强
    • 摘要: 荆浩,在唐末五代社会急剧动荡、战乱频发、生灵涂炭、士大夫怀才不遇的窘境下弃儒向禅,避居家山,究天地之道,穷造化之理,潜心山水画创作、研究,并进行理论总结,创立了全景式山水新模式,留下了《笔法记》这一里程碑式的山水画理论著作。荆浩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彰显了融合古今、兼收并蓄、寄情家山、求真创新的文化禀赋。这位五代时期的中原画家以自己的卓越成就、可贵的探索和实践,为人们探寻中原画风的真髓提供了难得的镜鉴。
    • 孙振燚
    • 摘要: 首次将作为表现对象的山水纳入到画作及理论的思考范围之内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发展至五代,出现了中国美术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水墨专论《笔法记》。荆浩以"图真论"为论述中心贯穿于文章始末。历年来关于"图真论"的探讨可谓是灿若繁星,但若要追溯荆浩"图真论"之渊源,这决不仅是一家之言的高歌飞扬,而是在儒、道、释思想的共同影响之下,其个体精神的独到显现。
    • 伍兆朗; 孙晓昕
    • 摘要: 荆浩绘画理论和绘画作品的出现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转折。该文作者通过研究荆浩《笔法记》中的“图真论”,探索荆浩提出的“似”与“真”理论。“似”与“真”观点是对古代人物画形神关系新的解读。受荆浩影响,“似”与“真”成为五代之后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标准,为山水画逐渐走上文人画巅峰奠定了基础。该文从荆浩理论形成的背景条件、“似”与“真”理论的内涵、荆浩美学思想对后世山水画家创作的影响三方面展开探讨,通过解读“似”与“真”理论,了解荆浩山水画中的“真”。
    • 陈秀彬
    • 摘要: 荆浩在传承唐代绘画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形成了新的创作技巧与系统的绘画理论体系。荆浩的《笔法记》是我国古代绘画理论的精华和结晶,对于人们深刻分析、认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美学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绘画史具有巨大的影响。《匡庐图》集中展现了荆浩山水画的创作技法,对其进行分析,并阐述荆浩山水画《匡庐图》的艺术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
    • 孟影
    • 摘要: 南朝齐梁时期的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是中国古代品评人物画的重要美学原则之一。“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自魏晋南北朝起,在中国绘画的审美性评价中已然成为主流,后发展至五代时期,随着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逐步兴盛,山水画逐渐取代了人物画的地位,于是五代时期的荆浩在“六法”的基础之上继承性地发展了其内容与思想,并把“六法”发展成为“六要”,提出气、韵、思、景、笔、墨。
    • 刘心阳
    • 摘要: “图真”作为山水画领域的一个重要观点,对山水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荆浩《笔法记》中的“图真”论作简要理解,在了解荆浩生平及《笔法记》考证问题的同时,初步探索《笔法记》中提出的“图真”观点,并结合文中的其他观点对“图真”加深理解,从而探索“图真”背后所蕴含的内在精神。
    • 董培升
    • 摘要: 自古以来,在文化圈就有名师出高徒之说。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至如晋明帝师于王度,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张墨师于卫协,陆探微师于顾恺之。”又据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记述:“凡画人门,必须名家指点,昔关仝从荆浩而仝胜之,李龙眠集顾、陆、张、吴而自辟户庭,巨然师董源,子瞻师与可,衡山师石田,道复师衡山。”在近现代文化史上,如梁启超师承康有为、鲁迅师承章太炎、王雪涛师承齐白石、吴作人师承徐悲鸿、吴冠中师承林风眠等等,皆为人中龙凤,也是文坛佳话。
    • 严建海
    • 摘要: 荆浩,唐末五代人,其画论《笔法记》是一部中国山水画理论著作.荆浩在书中从"图真""六要"以及"四品"和"二病"三方面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见解."图真"论是《笔法记》中最核心的概念,即在"真"与"似"之间,坚守"形似"的真和"气质"的真才能求得真景、真思、真元."六要"论突破了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六法"论的局限,"六要"既是山水画创作的六个必要条件,又是写生创作的全过程.荆浩倡导"神""妙"二品,反对"奇""巧"二品."二病",即在画面中出现的比例失调、前后矛盾、死气沉沉等问题.该文作者分析《笔法记》中的理论对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 韩聪慧
    • 摘要: 荆浩是五代出众的山水画家,也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画论家.其主要思想在画论《笔法记》中以"求真""六要"等观点进行了阐述.其中无不流露着浑然天成、本真自然的哲学思想,而这思想的起始则是道.自中国山水画论发展以来,道家精神无处不在并且不可替代,在山水画论中焕发着长久的活力与精神.本文试图通过阐述道家哲学在荆浩"图真说"中的清晰显现,以绘画作品作为个例,对荆浩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通过梳理作品与思想之间的关系透视中国山水画论"真"之本体.
    • 韦钦
    • 摘要: 一、论气韵生动对用笔的影响荆浩在《笔法记》中指出画有六要:“气韵思景笔墨。”他以少年和老人的对话的形式叙述,借老人之口来表达他对国画中气韵的看法。物象虽然审度要取其真实,可是不能太拘泥于实物,似,容易做到,真,难以达到。似是达到了它的形态,却没有了气韵。真是气韵和物象俱在。但是气韵若赋予奢华富丽,移给物象,物象就死了。这便是国画的魅力所在,有了气韵,便有了意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