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九辩》

《九辩》

《九辩》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684篇;相关期刊158种,包括船山学刊、江汉论坛、求索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九辩》的相关文献由200位作者贡献,包括龚维英、国光红、黄菊英等。

《九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5.3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684 占比:94.63%

总计:3893篇

《九辩》—发文趋势图

《九辩》

-研究学者

  • 龚维英
  • 国光红
  • 黄菊英
  • 亓晴
  • 冀凡
  • 周春艳
  • 宋建兵
  • 张法祥
  • 李士金1
  • 梅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南京的秋天,极其绚丽多彩,但也是非常短暂的,倏忽之间就进入了难熬的冬日,每每让我们生出些许遗憾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也有悲秋的传统,从《楚辞九辩》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到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都浸淫着浓浓的伤感气息。这是一个告别的季节,短短几天,我们就接连收到不好的消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法国伟大的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都离我们而去了。他们的离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历史规律。坏消息固然让我们倍觉伤感,但我们终将被治愈,明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秋风虽然萧瑟,但没有夏天的炎热,也没有冬日的酷寒,正是快意人生的好季节,喊上三五好友,畅谈人生,不醉不归,好不痛快!
    • 金汐桢; 刘厚超(指导)
    • 摘要: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又一秋。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洋洋洒洒的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落叶扑簌而下的那个寻常秋天,感慨从宋玉下,一路悲歌,蔓延千古,缠眷春秋。自此,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人生情绪的晴雨表。少陵野老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把愁绪推向高潮。
    • 郝慧慧
    • 摘要: 宋玉《九辩》和杜甫《登高》都是我国古代的悲秋杰作,杜甫虽以宋玉为师,但两者在写作背景、主要内容、表达情感以及艺术手法上都有着相似与差异。两者在创作背景上的相同点是都在国家衰落、人生低谷时创作而成;在主要内容上,两者虽篇幅悬殊,但在许多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表达情感上,两者皆以萧瑟秋景抒发悲壮之情,但宋玉《九辩》表达的感情却更为复杂,于不同章节中抒发出不同的情感;在艺术手法上,两者虽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音律与表达情感中都运用了相似的艺术手法。
    • 易闻晓
    • 摘要: 考察赋体句式的前提是确认赋体的起源。汉代赋体源流论以班固“赋者古诗之流”为代表,从《诗》学本位强调赋的讽喻功用,这一经学的立场是错位的,实际上赋起于《骚》而不是《诗》。楚辞如《离骚》《九辩》等长篇巨制以迥异《诗》四言的散语长句为主,“以句中虚字连接更多的字词,形成复杂结构的长句,并以句尾虚字加强情感的表达和咏叹的效果,实质上乃是借助虚字以使散语长句成为韵语,较之《诗》语四言的拘限,具有情感表达和名物容纳的更大空间。”
    • 唐旭东
    • 摘要: 宋玉辞赋创造了大量经典的意象,"凤"意象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在这组意象中,皆以比喻贤臣与自比为主要特征,或被赋予自尊与傲岸的性格内涵,或表现凄惶无定的心境.宋玉该组意象的创造主要是在类比联想的心理机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前人"凤"意象的文化积淀和思想情感内涵,运用比喻与象征的手法创造出来的.宋玉辞赋"凤"意象在传统"凤"文化观念与前代"凤"文学意象的基础上,主要是直接受到了屈原作品"凤"意象的影响,由屈原发端,由宋玉完成了"凤凰—贤士"与"凤凰—士不遇"原型模式的建构.后世文学创作对宋玉《九辩》的"凤"意象及其"凤凰 贤士"与"凤凰士不遇"原型模式有学习继承,也有所开拓创新.
    • 李晓风
    • 摘要: 宋玉因为《九辩》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悲秋”之人,开创了中国的“悲秋”文学。人们甚至将宋玉和屈原并立的, 号称“屈宋”,可见其在文学上的地位。然而,到了晚唐五代,宋玉却变成了烟花丛中的多情才郎,明清时代更变成了美貌风流、 偷香窃玉的轻薄才子,他与屈原再不可同日而语;而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的宋玉,则直接导致了现代人对宋玉的冷遇和轻蔑。
    • 吴阿娉
    • 摘要: 5000多年前,应城门板湾遗址的墙体及门窗,建筑技术和城池规模为新石器时期遗址所罕见;3000多年前,"蒲骚之役"的古战场乃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应城有了"千年古县"的美誉。在历史的长河中,应城吸引了众多文人前往,楚时,宋玉侨居崎山作《九辩》;唐时,李白踏游汤池作《安州应城玉女汤作》;宋时,欧阳修孝义于蒲阳作《楼头》;明时,张居正巡察于应城作《至应城访李义河给谏宿古城寺妙高台》。历代文化名人,均在应城留下名诗佳作。
    • 宋敏
    • 摘要: 立秋为秋之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古人对秋的感怀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诗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对秋季物候变化的感知。《楚辞·九辩》中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首次将悲秋的情绪以文学语言表达于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