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文献在2018年到2022年内共计435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005篇;相关期刊309种,包括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首届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2018年中国文化馆年会、第六届东方设计论坛暨第二届中国乡村文化振兴高层论坛等;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文献由59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淑兰、宋春霞、李静等。

乡村文化振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6 占比:7.8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5005 占比:92.00%

总计:5440篇

乡村文化振兴—发文趋势图

乡村文化振兴

-研究学者

  • 刘淑兰
  • 宋春霞
  • 李静
  • 丁世华
  • 丁翠
  • 严春妹
  • 余宏
  • 傅智佳
  • 刘慧玉
  • 刘晓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梅学书; 桂胜; 胡丹; 黄金海; 胡涛
    • 摘要: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已初见成效,各种文化协会和自媒体纷纷涌现,农村特色文化活动、民间传统习俗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乡村特色文化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要素.但由于历史发展、农民认知、现实生活、乡村现状、体制机制等原因,仍然存在乡村文化供需矛盾突出、文化建设主体数量不多、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极其稀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不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文化振兴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新形势下,要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不断培育乡村各类文化骨干,激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形成生产要素,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用新举措加快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 刘镇; 周柏春
    • 摘要: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发扬、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多元主体的构建提供多种优势。我们应针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数字素养主体支撑不足以及数字传播内容无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筑牢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设施保障,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优化其传播内容和空间,助力我国乡村文化振兴走上更便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 任正
    •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网红不断涌现。从网络红人的惊艳到乡村网红的出现,标志着乡村草根的崛起,这是互联网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乡村网红在国家政策、新兴技术、媒介赋能、文化自信的多维共振、合力影响之下出现并深入发展,成为乡村发展的领头羊,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乡贤。乡村网红主要通过推动乡村文化转向、拓展乡村文化空间、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建构乡村文化生态等方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这些参与方式的多面互动与综合发力使得乡村网红由最初的自发性探索逐步走向自觉性引领,乡村文化在乡村网红的推动下将进一步走向振兴。
    • 冯庆
    • 摘要: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乡村文化振兴事业面临缺乏扎根乡土的优秀文化人才、缺乏公益性专业化的文化产品供给主体、缺乏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应用、缺乏立足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众多限制。高等院校所具有的知识、人才和资源优势使得高校天然地成为了可以补齐乡村文化振兴“短板”的重要力量。而且,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也是高等院校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拓展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推动高校参与乡村文化振兴,还需要在校地合作机制、财政激励机制、社会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和改革。
    • 黄嘉欣
    • 摘要: 位于武陵山区的中塘向氏武术深受地域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从文化地理角度研究向氏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研究中塘向氏武术的发展现状,力图基于文化地理视角探究向氏武术的发展存在的一些限制,即地域限制、文化研究和理论研究不足等。基于此,为家乡向氏武术事业发展提供一些可实施建议。
    • 祁凯; 路遥
    • 摘要: 2021年是乡村振兴元年,文化振兴是重中之重。通过文献的阅读,结合对北京市主打文化创意产业村庄的实地调研,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有了深入了解,发现其中的挑战,将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成效展现出来,同时也为文化振兴提出对策建议,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 何海
    • 摘要: 马克思在总结分析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思想。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包括:作为社会的劳动的人是文化的创造主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化的价值目标;文化解放与文化全球化是文化的发展趋向。马克思对文化基本问题的科学阐释,为当前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价值的话语资源和实践方向,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观、贯彻“内外动力”的功能观、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 李丽丽
    • 摘要: 为了掌握“互联网+”对河北省乡村文化振兴的影响,采用文本分析法,研究河北省利用“互联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模式,总结出“互联网+文化政策”“互联网+文化品牌”“互联网+文化旅游”“数字化+乡村文化”四种模式,提出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培养乡村紧缺专业人才、突出乡村文化品牌、加强网络宣传规范治理、发展数字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路径。
    • 刘璐; 张宁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乡镇图书馆成为农村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但从当前情况看,乡镇图书馆仍然不能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目前,我国乡镇图书馆发展面临着资源结构失衡、人才短缺并且专业性不强、多元化供给不协调等问题。大数据时代,县域内必须加快推进专业化、多元化服务理念的不断完善,加强乡镇综合图书馆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和育人功能,优化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文通过分析乡镇图书馆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及其功能,并对乡村文化建设和乡镇图书馆的不足之处进行简要剖析,旨在为乡镇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 杨曦雯
    • 摘要: 图书馆是文化建设中重要的推动力量,其在职能、基础理念等多个方面都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相符,并且可有效弥补基础建设较差、文化矛盾突出等乡村文化振兴所面临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因此,本文首先对当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其次又提出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