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媒介化

媒介化

媒介化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3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58241篇;相关期刊267种,包括对外传播、新闻世界、东南传播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北京医院协会“普华和诚杯”学术年会、第六届东方设计论坛暨第二届中国乡村文化振兴高层论坛等;媒介化的相关文献由523位作者贡献,包括喻国明、胡翼青、贾亚君等。

媒介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0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8241 占比:99.92%

总计:558674篇

媒介化—发文趋势图

媒介化

-研究学者

  • 喻国明
  • 胡翼青
  • 贾亚君
  • 丁方舟
  • 徐生权
  • 操慧
  • 林丽
  • 王敏芝
  • 蔡骐
  • 黄丽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一果; 罗敏
    • 摘要: 从媒介化理论出发研究B站"野居"系列短视频,探讨都市返乡青年如何通过短视频的媒介化展演重建"乡村乌托邦",可以发现,"野居"文化的形成乃是三重空间的媒介化再生产:一是在地化乡村生活场景的"可视性生产",即返乡青年通过具身实践所造就的一种可识别的"远离城市,隐居深山"的现实地方感;二是乡村田园景观的"可展示性传播",即通过媒介技术裁剪、拼接、美化生活片段并上传至网络平台,形成可供观赏的乡村生活景观;三是集体怀旧的互动空间,网友们通过发送弹幕、点赞、评论等方式进行自我代入,使得"野居"不再是一种私人生活选择,而变为都市青年集体追逐田园梦的乌托邦诗学。因此,"野居"短视频是当代青年用媒介化手段象征性地解决生活"异化"的一种另类实践,但在技术、平台和资本的驱动下,野居生活最终沦为不得不进行的"现代性"工作——一种社会加速时代的"新异化"现象。
    • 刘泱育; 陈晨
    • 摘要: 既往的社交媒体倦怠研究对用户的自我发展诉求探讨存在缺位,一些前沿研究虽然提出用社会化视角对社交媒体倦怠进行再审视,但对具体过程的描述尚不到位。因此,通过对20名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发现了社交媒体用户倦怠的两种倾向。研究发现,偏封闭保守的用户被迫倦怠,而偏灵活开放的用户则将倦怠工具化。此外新媒体环境的再中介化使得两类用户的媒介实践策略进一步分化,并进而导致了新的倦怠表征。前一类用户选择遵循传统拥抱社会化发展下限,而后一类用户则主动追求社会化发展上限。
    • 黄楚新
    • 摘要: 当前,中国的移动短视频行业由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以抖音、快手为首的“两超多强”格局稳中有变;长短视频在角逐中呈现融合发展态势,“短视频+直播”成为热门传播形态;主流媒体强势布局短视频,短视频在媒体深度融合中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在行业发展热点中,多维场景推进“短视频+”跨界融合、差异化布局创新盈利模式、短视频创新推动城市传播与乡村振兴,平台社会责任意识助力短视频行业有序发展。但是,内容同质化与浅层次叙事、侵权频发与直播乱象、网络沉迷与适老难题、出海困局与资本卷入等都成为短视频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未来,短视频行业将在视频化、智能化、下沉化及媒介化的趋势下进一步融入社会发展。
    • 别君华; 金慧芳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健康码为主的媒介化治理为控制疫情、保障日常生活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健康码的媒介化治理创新过程体现了媒介化理论的“社会建构”与“制度化”两种传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期,媒介作为“行动者”能动地勾连起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促动初级人机协同的动态治理网络形成。稳定与冲突交替的常态化时期,治理网络逐渐进化为撬动诸多社会场域变革的“制度化”力量。媒介化治理创新存在数据安全、隐形技术追踪、平台垄断等潜在风险。规范数据治理条例、行使公众被遗忘权、加强平台治理、提升公众自主权等风险规制措施,成为实现媒介化治理向善的重要保障。
    • 胡泳; 刘纯懿
    • 摘要: 在传播学学科的主流传统中,身体从来都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伴随着具身性思潮的兴起,身体被召唤回归,成为媒介哲学不得不考虑之物。元宇宙以其沉浸性的核心特征再次重启技术和身体的关系。元宇宙外在以VR、AR等技术装置作为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内嵌以赛博格化身作为后现代数字文化的主体,呼吁着一种更加多元的身体观。与此同时,元宇宙所蕴含的跨越多重边界的后人类身体也携带着某种“身体危机”,通过元宇宙所构成的结构化的赛博格空间和元宇宙所拥有的媒介物质特性而逐渐显影。正因如此,在混乱边界中探索身体危机的解决之路成为后人类时代的母题。
    • 摘要: 拥抱媒体融合,作为媒体人,想必您有很多的感悟和收获。2022年,新一轮的变革必将带来更多的挑战。本刊为您精选了一些必读的好书,希望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和启迪。《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彭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受众研究是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陈昌凤
    • 摘要: 元宇宙技术及其意义制造过程有何特质?它是怎样作用于当下社会文化变革的过程的?它有什么样的价值风险?元宇宙的“深度媒介化”特质及其与人类、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元宇宙是一个复杂关系的转型过程,其逻辑立足于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转型,它将进一步改变交流的性质和人类的社会关系,其价值观挑战来自人的自主性与数字化人格和尊严。
    • 杨钊
    • 摘要: 在消费社会与媒介化社会的双重背景中,粉丝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粉丝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行为成为研究的焦点。通过对“Air Jordan鞋文化”研究发现,当前粉丝的文化消费存在符号消费、体验消费与跨界消费三重维度。从“买鞋”到“穿鞋”,再到“藏鞋”,鞋迷在意义的创建与流通中获得快感,“文化塑造自我”逐渐变成了“消费塑造自我”。在商品浪潮中,当AJ鞋与其他潮流品牌形成意义的联结,成为鞋迷身体的一部分,球鞋文化也在鞋迷的具身传播实践中被不断塑造与阐释。在这一过程中,粉丝与迷的对象通过媒介物实现了“连接”甚至是“沟通”,人与物、社会的关系也得到了重构。然而,商业文化逐渐侵蚀着粉丝文化,粉丝并不能实现“我买故我在”,反而存在被物化的风险。
    • 林恩·杰米逊; 陈明哲(译)
    • 摘要: 在经典互动论看来,面对面式人际关系拥有不可置疑的本体论必然性。即使在这样一个由去身性话语和媒介关系所构成的全球性数字化世界中,主体在童年时期建立本体论安全感的关键依旧是具身的“重要他者”的存在。对成年人而言,“共同在场”可能是亲密关系的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然而,缺乏“具身性共在”也可能是发展和维系亲密关系的重大阻碍。此外,数字技术的影响并非由技术本身所决定,而是在日常生活与技术的交互作用中产生。亲友之间的行为、友谊和家庭生活的传统改变了数字通信的性能,反过来,数字通信技术也辩证地作用于亲密关系,尤其受影响的是两性关系和代际关系的沟通模式。网络性爱虽然创造了一种想象的身体亲密,但通常依照的还是传统的性别剧本,人们时常在其中体验到的是游戏和幻想,而不是真诚的个性和亲密的关联。
    • 蒋东旭; 董智琴
    • 摘要: 治理碎片化是城市空间与基层权力等多重碎片化的结果,是当代城市社会治理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应用,所遵循的是互动连接的媒介逻辑,以短暂的、即时的连接方式进行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实现虚拟与现实互构的人际交往。城市社会治理主体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大数据资源,将过去以人群为单位的治理升级为以个体为单位的治理,为城市社会治理提供了媒介化治理的新选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