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蜈蚣

蜈蚣

蜈蚣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3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87篇;相关期刊506种,包括科技致富向导、吉林中医药、实用中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全国毒性中药饮片学术研讨会、第六次国际络病学大会、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等;蜈蚣的相关文献由1997位作者贡献,包括邢桂生、刘宗英、司秋菊等。

蜈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3 占比:61.63%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1.00%

专利文献>

论文:487 占比:37.38%

总计:1303篇

蜈蚣—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吴焕章; 张晓朦; 张冰; 林志健; 章之琪; 张永强
    • 摘要: 目的以肾脏靶器官为切入点,以辛热类有毒中药为示例建立致肾损伤风险分级模型,并开展相应的药物警戒。方法通过收集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辛热类有毒示例药不良反应个案报道共纳入17例,从药物、患者和临床用药三维角度,采用空间距离模型建立半定性定量的致肾损伤三维矩阵风险分级模型。结果初步建立中药致肾损伤的风险分级模型。基于本文纳入的辛热类有毒示例中药草乌、斑蝥、雄黄、蜈蚣和苍耳子的相关个案报道,从药物自身毒性、患者原患肾脏相关疾病和患者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炮制方式、用药剂量、用药依从性、药物联用情况和给药途径三维角度评价,对不同的案例赋予风险等级评判,根据风险评价等级可分别采用忌用和禁用的警戒措施。结论有毒中药致肾损伤的风险分级体系实现了风险的评估和级别化,为临床用药评判提供参考,实现有针对性的药物警戒措施。
    • 胡凯; 王慧杰
    • 摘要: 目的探究水蛭、蜈蚣熬煮液对勃起功能障碍(ED)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50只成年雄性大鼠,建立ED模型,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4只)和研究组(24只)。对照组大鼠不进行治疗,研究组大鼠给予水蛭、蜈蚣熬煮液灌胃,正常喂养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勃起功能、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氧氮化物(NOX)、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小板上P选择素(CD62P)水平,以及Bax、Bcl-2、Caspase-3、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钙敏感受体(CaSR)、磷脂酶-C(PLC)、蛋白激酶C(PKC)、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蛋白表达,并观察大鼠海绵体病理变化。结果经治疗后,对照大鼠阿扑吗啡(APO)试验30min勃起次数,LOX-1、NOX、VCAM-1、ICAM-1、CD62P水平,Bax、Caspase-3染色积分光密度,阴茎组织中ET-1表达及CaSR、PLC、PKC、JNK、P38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NO、Bcl-2、eNOS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研究组大鼠病变程度较对照组减轻。结论水蛭、蜈蚣熬煮液可改善ED大鼠的勃起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CaSR/PLC/PKC信号通路的失活从而减少大鼠海绵体及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 卢艳敏; 裴素俭; 刘海鹏; 马惠钦
    • 摘要: 记述石蜈蚣属Lithobius Leach,1814伊森石蜈蚣亚属Ezembius Chamberlin,1919(Lithobiomorpha:Lithobiidae)1新种:贺兰石蜈蚣Lithobius(Ezembius)helanensis sp.nov.,标本采自中国宁夏.对新种2个个体的COⅠ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并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和遗传距离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检测标本属于伊森石蜈蚣亚属.
    • 黄沛森; 曹璐畅; 李易水; 张家惠; 张荣方; 马泽鹏; 王四平
    • 摘要: 目的:研究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平脉辨证临床遣方规律,为深入挖掘和传承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李士懋教授201首含蜈蚣处方的收集与分析,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中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后,根据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李士懋教授含蜈蚣处方中常用的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李士懋教授含蜈蚣的处方常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死等西医疾病以及眩晕、胸痹、痹证、头痛等中医疾病;处方中的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蜈蚣、全蝎”“蜈蚣、僵蚕”“蜈蚣、地龙”等,置信度为1的关联规则包括“全蝎→蜈蚣”“地龙→蜈蚣”“僵蚕→蜈蚣”等。结论:李士懋教授含蜈蚣处方所用药物多具平肝息风、补虚、活血之功效,用药规律比较集中,遣方法度清晰,为临床提供新颖便捷的遣方用药方法。
    • 吴淇; 尹馨雪; 兰梦; 吴楠; 张辉
    • 摘要: 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 2020年版动物药的中成药品种,汇总唇足纲和蛛形纲药用动物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对其生活习性,养殖方式,繁殖要点,饲养管理,病、敌害防治措施等进行系统的综述。对唇足纲药用动物蜈蚣和蛛形纲药用动物蝎的收载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重点对其养殖现状进行分析。《中国药典》 2020年版收载的中成药品种中,含有动物药的品种共504种,占比为31.36%;含有唇足纲药用动物的有20种,占比为1.24%;含有蛛形纲药用动物的有34种,占比为2.12%。根据养殖规模不同,总结了蜈蚣的6种养殖方式和蝎的10种养殖方式,对养殖技术的关键点进行了分析。《中国药典》 2020年版中唇足纲药用动物蜈蚣和蛛形纲药用动物蝎目前在我国养殖产业中均处于扩养阶段,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加强药用动物野生资源的保护对今后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山蕾; 刘朝霞; 赵媛媛
    • 摘要: 以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虚、毒、瘀”病机特点为切入点,探讨尚德俊大师所创四虫片的方药组成及其现代药理研究,为四虫片在MPN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展望四虫片结合现代药物治疗MPN的优势。
    • 李彦超; 胡靓君; 张琪; 刘睿; 崔小兵; 柴川; 文红梅
    • 摘要: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FLC-MS/MS)法分析蜈蚣中3种酶解多肽成分TD1(LEEDLERSEERL)、TD2(EEKDKALQNAEGEVAAL)、TD3(MILPTGASSF),比较不同品种蜈蚣中肽类成分的差异,寻找蜈蚣特异性多肽,用于蜈蚣的鉴别。方法3种肽类成分的UFLC-MS/MS法,色谱柱为XSelect HSS T 3(4.6 mm×150 mm,3.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采用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器,电喷雾离子化(ESI),正离子模式下多反应监测(MRM)进行信号采集。样品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蛋白提取方法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提取方法为蛋白裂解液超声处理60 min。得到的蜈蚣蛋白提取溶液经胃蛋白酶酶解并脱盐后,注入液质联用仪分析。测定了20批蜈蚣及8批其他动物药中3种肽类成分,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地龙、僵蚕、水蛭、土鳖虫和全蝎中未检出TD2和TD3,TD1与TD2在少棘巨蜈蚣与哈氏蜈蚣、墨江蜈蚣中存在较大差异,TD3在少棘巨蜈蚣与黑头蜈蚣、多棘蜈蚣中有较大差异。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区分少棘巨蜈蚣与地龙、僵蚕、水蛭、土鳖虫和全蝎,同时通过比较3种肽段的差异,区分药典品种少棘巨蜈蚣和4种常见非药典品种蜈蚣,为蜈蚣的质量评价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 谢克玮
    • 摘要: 身子分成节,全身长满脚,虽然会伤人,用它能做药。宝宝,猜猜看这是什么动物?对了,这是蜈蚣!你见过蜈蚣爬行的样子吗?今天就和妈妈一起来模仿一下吧。
    • 蝎子
    • 摘要: 有些人特别害怕蝎子,因为他们听过所谓的“五毒俱全”,这“五毒”也就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据说它们是天底下最毒的五种生物,而蝎子正位列其中。而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蝎子㞎㞎独一份”,其中“独”字也是借用“毒”的谐音,本意是指蝎子的粪便有毒。
    • 吕政仪; 楼丽华; 聂云梦; 沃立科; 赵虹
    • 摘要: [目的]总结介绍浙江省名中医楼丽华教授运用虫类中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等乳房疑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整理、分析楼师医案,查阅相关文献与古籍,归纳楼师临床常用的虫类中药及其特性,总结和介绍楼师运用虫类药治疗各种乳房疑难病的经验和方法,并指出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和禁忌要点.举例并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典型医案一则作为佐证.[结果]楼师临床常用虫类中药共10味,分为四类.攻坚破瘀类虫药常用于治疗瘀滞性非哺乳期乳腺炎及乳腺癌术后相关并发症,通络消肿类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中后期非哺乳期乳腺炎可起明显作用,祛风透疹类虫药可用于乳头风的治疗,参用益肾收涩类虫药能有效缓解乳腺癌术后体虚患者相关的临床症状,各种虫类药使用时均需注意用法用量与禁忌.所举验案楼师辨为标阳本阴证,以温通法治疗,并将蜈蚣、地龙用于治疗中后期,加速痊愈.[结论]楼师临床灵活应用虫类中药,内外兼治,注重增效减毒,使其在乳腺疑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值得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