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螺旋波

螺旋波

螺旋波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2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力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42690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高师理科学刊、广西物理、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等;螺旋波的相关文献由479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国宁、吴雪梅、马军等。

螺旋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2690 占比:99.87%

总计:142876篇

螺旋波—发文趋势图

螺旋波

-研究学者

  • 唐国宁
  • 吴雪梅
  • 马军
  • 袁国勇
  • 邓敏艺
  • 诸葛兰剑
  • 金成刚
  • 黄天源
  • 钟敏
  • 季佩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沙畑畑; 张冰纯; 朱皖玲; 唐晓栋
    • 摘要: 作为自然界最具有普适性的时空有序模式,螺旋波的形成和演化机理一直是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哺乳动物心脏组织内螺旋波的产生和破缺导致严重的生理疾病,如心动过速和房颤等。本文使用三变量Rossler方程模拟化学反应-扩散系统内螺旋波的形成和演化模式,通过调节部分反应组分的扩散系数,首次发现了一种独特的螺旋波的快速湮灭模式,并对其机理和动力学演化模式进行了理论阐述和数值分析。
    • 关富荣; 李成乾; 邓敏艺
    • 摘要: 在心脏病患者的心脏中观察到心室不同部位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长(APD)恢复曲线陡峭程度差别很大,而陡峭的APD恢复曲线既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导致螺旋波破碎和心室纤维性颤动,也可能在另一些情况下不导致螺旋波破碎,螺旋波动力学行为与陡峭的APD恢复曲线的关系仍未完全清楚,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本文采用二维可激发介质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陡峭程度不同的APD恢复曲线下螺旋波的动力学行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陡峭的APD恢复曲线可以使漫游螺旋波稳定,也可以促进螺旋波漫游或引起破碎,甚至使螺旋波消失,观察到在APD恢复曲线总平均斜率大于1情况下螺旋波仍维持稳定或漫游,在APD恢复曲线总平均斜率比1小很多的情况下螺旋波出现破碎;在APD恢复曲线总平均斜率大于1的情况下观察到多普勒失稳、爱克豪斯失稳和APD交替变化三种螺旋波破碎方式,其中APD交替变化导致的螺旋波破碎可在APD恢复曲线总平均斜率比1小很多的情况下发生.观察到螺旋波通过漫游出系统边界和遇到传导障碍消失.此外,还发现通过增大元胞APD有利于防止螺旋波破碎.对产生这些现象的物理机制进行解释.
    • 李樊; 聂晓梅
    • 摘要: 螺旋波一直是心脏电生理学和非线性领域研究的热点,利用单向驱动耦合方法数值模拟螺旋波、时空混沌的形成和控制过程,其中靶波或者行波作为驱动系统.结果表明,该耦合方法控制时间短,效果好.
    • 李倩昀; 白婧; 唐国宁
    • 摘要: 心脏出现电螺旋波和时空混沌会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电耦合(M-F耦合)导致心肌组织结构改变也会引起心律失常,如何消除由螺旋波、时空混沌导致的心律失常是科学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构造了由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双层复合介质,采用Luo-Rudy相I心脏模型及被动成纤维细胞模型研究了M-F耦合对螺旋波形成的影响,以及螺旋波和时空混沌的控制,提出用提高细胞之间的耦合强度来控制复合介质中的螺旋波和时空混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M-F耦合对螺旋波动力学有重要影响,随着成纤维细胞密度的增加,M-F耦合会导致螺旋波漫游和破碎成时空混沌,甚至会产生从时空混沌(或螺旋波)到无波的相变.通过提高细胞之间耦合强度来消除复合介质中的螺旋波和时空混沌,只在大部分情况下有效,依赖于成纤维细胞所起的作用.当成纤维细胞起到电流吸收器的作用时,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细胞之间耦合强度来消除螺旋波和时空混沌,但是可控区较小.当成纤维细胞起到电流源的作用时,提高细胞之间耦合强度使之超过临界值基本都可以有效控制螺旋波和时空混沌,且可控区比前者大为增加,提高控制效果的关键是提高心肌细胞之间的耦合强度.
    • 杨宇晴; 秦成明; 赵燕平; 杨桦
    • 摘要: 在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螺旋波的设计参数下,提出一种多阵列行波天线用于螺旋波电流驱动的方案.利用电磁仿真软件CST对三维天线的参考模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在50MHz带宽内,天线电压驻波比<1.2,且天线阵列激发的k谱具有很好的定域性,有利于提高天线的电流驱动效率.
    • 白婧; 关富荣; 唐国宁
    • 摘要: 在大脑皮层中,神经元大范围的同步放电可以引发癫痫,而癫痫发作期间可以自发出现螺旋波,大量神经元的同步放电与螺旋波自发产生之间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本文通过增加水平长程连接构造了具有局域长程耦合区的二维神经元网络,采用Morris-Lecar神经元模型研究了具有多个长方形长程耦合区的神经元网络中波的传播,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传播方向与长程耦合朝向平行的平面波和靶波经过长程耦合区会导致长程耦合区内的神经元同步激发,这种同步激发伴随一部分神经元延迟激发,而另一部分提前激发;当长程耦合区宽度超过临界宽度时,长程耦合区所有神经元延迟激发;当长程耦合区宽度超过最大导通宽度时,波将不能通过长程耦合区.当适当选择长方形长程耦合区的尺寸时,神经元同步激发可使网络出现波回传效应和具有波传播方向的选择性,而且这种波传播方向的选择性对神经元是否处于定态和耦合强度变化很敏感,以致高频平面波列可以部分通过宽度超过最大导通宽度的长程耦合区,因此可以通过对长程耦合区内的神经元施加微扰来控制低频波是否可以通过一定宽度的长程耦合区.对于适当选取的神经元网络结构,当平面波或靶波经过长程耦合区时,网络可自发出现自维持平面波、螺旋波和靶波等现象.本文对产生这些现象的物理机制作了分析.
    • 于娟; 祁建勇
    • 摘要: 心室颤动(以下简称室颤)是导致心源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多发子波理论"和"局灶起源理论"认为螺旋波能够形成室颤。通过心电图成像技术能探测到室颤螺旋波,螺旋波的传导受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心肌组织传导速率的影响。动作电位受心肌细胞微观离子通道的影响,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异常导致的螺旋波出现与碎裂引发室颤。室颤维持的关键在于波裂,导致波裂的因素主要有心脏固有异质性和动态不稳定性。本综述阐释了室颤从微观变化到宏观调控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中医药通过调控心肌细胞离子通道预防室颤的研究现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室颤提供全面深入的分析。
    • 丁亮; 郑慧奇; 彭毓川; 任琼英; 赵华
    • 摘要: 推进器羽流的电磁矢量控制是基于电磁位形的改变使得喷射的羽流改变方向.为了原理性验证电推进羽流电磁矢量控制技术,针对螺旋波电推进器,开展了磁场位形调制仿真设计和试验验证.说明了电磁矢量调制线圈能够改变磁场位型,并且在试验过程中验证了等离子体羽流随磁场位型变化而产生的羽流方向偏转.在周期性磁场调制过程中,验证了等离子体密度参数随之周期性涨落.螺旋波电推进羽流方向最大偏转角度60°,可控偏转频率15 Hz,说明了电推进羽流电磁矢量控制的可行性.
    • 李新霞; 李国壮; 刘洪波
    • 摘要: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求解等离子体色散函数Z(ξ),获得了螺旋波(快磁声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波阻尼因CFETR装置混合运行模式的GENRAY/CQL3D模拟研究结果表明,800 MHz的螺旋波能够在r≈0.5a处产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是我国自主设计和研制的新一代磁约束聚变装置.基于快波的色散关系,子G与等离子体参数和波频率等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CFETR等离子体放电参数下,螺旋波能够产生显著的离轴波功率沉积和波驱动电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物理机制是电子朗道阻尼.此外,螺旋波阻尼系数与发射波(谱)的平行折射率和等离子体参数密切相关,但总是随着波频率增加而变大.对生显著的波功率沉积和波驱动电流,驱动电流的效率约为50 kA/MW.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