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北地区东部

西北地区东部

西北地区东部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928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干旱气象、大气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二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西北地区东部的相关文献由21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建玲、穆建华、郑广芬等。

西北地区东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1.4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928 占比:98.57%

总计:13116篇

西北地区东部—发文趋势图

西北地区东部

-研究学者

  • 杨建玲
  • 穆建华
  • 郑广芬
  • 王敏
  • 王素艳
  • 董安祥
  • 陈楠
  • 马禾青
  • 冯建民
  • 李耀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超超
    • 摘要: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的巨大冲击,天气气候的反常性更是给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例如,7月,河南出现极端暴雨天气,部分地区农作物受灾严重,而在陕西关中地区出现了41°C高温;9月以来,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地区北部、东北地区南部都出现多轮降雨天气,造成土壤过湿、局部农田积水,部分地区秋收秋种受阻。
    • 刘嘉华; 刘立波
    • 摘要: 降水是气候系统的重要气候要素和区域气候因子的集中体现,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其发生规律和时空分布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叠加的特点。西北地区东部这一气候单元气候特征独特,对气候变化敏感,区域内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及分布不均,对该区域进行夏季降水预测研究,可为农业生产布局、区域气候变化监测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回顾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研究情况,总结概括夏季降水预测的主要方法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方法,并对该区域未来夏季降水预测研究进行展望,探讨可行的精准预测方法。
    • 周志诚
    • 摘要: 天气预警!国家气候中心:明年1-2月很可能出现极端强降温。2022年1-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部、新疆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过程,西南地区东部、江南西部等地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 马鹏里; 杨金虎; 卢国阳; 朱飙; 刘卫平
    • 摘要: 过去半个世纪,西北地区东部经历了暖干化趋势,21世纪以来,这种趋势是继续维持还是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最新资料对西北地区东部的降水和平均温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降水而言,近58年来西北地区东部仍呈减少趋势,但21世纪初以来却呈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近8年的增加幅度更大。对于平均温度而言,近58年来整个西北地区东部仍呈显著的变暖趋势,但是36°N以南和以北区域变化特征并不完全一致,21世纪初以来,36°N以北地区由于出现了阶段性变冷,使得变暖特征明显减缓,而36°N以南地区虽然继续呈现变暖特征,但变暖幅度同样明显减缓。因此自21世纪初以来西北地区东部的降水和平均温度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初步分析发现这种降水增多、增温减缓甚至阶段性变冷的转折性变化可能与PDO从暖位相转换为冷位相有关。
    • 李岩瑛; 张红丽; 张强; 张爱萍; 杨吉萍; 张春燕
    • 摘要: 大气边界层高度影响着近地层能量、水分的发展变化,而季风摆动区边界层受夏季风活动和季风降水影响很大,变化特殊,但其边界层高度的响应特征并不清楚。应用西北地区东部5站民勤、榆中、平凉、银川和延安2006-2016年5~9月逐日19时每隔10 m高度高空加密观测资料,以及民勤2006-2016年逐日07时探空规定层和特性层资料,结合地面逐日观测资料,对比计算多种资料找到合适的边界层高度。进一步运用NCEP、EC再分析资料,分析夏季风对季风摆动区的影响,得出边界层高度与夏季风、季风期降水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每隔10 m加密压温湿风探空资料,确定了9点平均位温梯度法作为边界层高度的最佳计算方法,该区边界层高度5~6月较高,7~9月逐渐降低,5~9月平均高度由非季风影响区的2600 m、季风摆动区的1800 m逐渐降低到季风影响区的1500 m以下。边界层高度与地面相对湿度、地温和风场关系密切,湿度越大、风速越大,边界层高度越低,相反,近地面地气温差越大,气温越高,吹西北风时,边界层高度越高。在不受夏季风影响时,边界层高度较高,有夏季影响风时,边界层高度较低。夏季风持续时间越长,边界层高度越低,当夏季风持续时间为0候、1~4候和≥5候时,边界层高度分别为2000 m左右、1600~1900 m和1300~1400 m。APO季风强度指数与季风影响区边界层高度有显著的负相关,APO季风强度指数越大,季风影响区边界层高度越低。边界层高度与季风期降水性质、强度关系较为密切,从大到小为无降水、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随着降水强度增强,边界层高度降低,边界层高度中非季风影响区较高,季风摆动区次之,季风影响区最低。降水日数越多,边界层高度越低。夏季风反过来对降低边界层高度,增多增强季风期降水起着积极作用。
    • 张仲杰; 康景芬; 王士新; 左洪超; 魏桂英
    • 摘要: 基于西北地区东部81站1961—2010年夏季(6—8月)逐月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距平合成分析,探讨其多雨年和少雨年逐月500 hPa高度场和700 hPa湿度场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多雨年,影响降水的天气特征表现为乌拉尔山脊逐月偏强,7月鄂霍次克海脊偏强,贝加尔湖高压脊转为低槽,7月巴尔喀什湖低槽较6月偏强.8月贝加尔湖长波槽较7月偏强;少雨年天气系统表现为6—8月西北地区东部受高压脊前西北气流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多雨年较少雨年偏西偏强.6—8月多(少)雨年比湿的变化表明,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多雨年,大气的含水量较高,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少雨年,大气的含水量较低.
    • 朱晓炜; 孙银川; 谭志强; 柳佳俊
    • 摘要: 利用NECP/NOAA再分析资料,建立了越赤道气流强度的表征指标,分析了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相关性,并从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方面初步探讨了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西北地区东部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呈增强的趋势.夏季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有10、14、23 a的变化周期,且与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尤其6月超过99%的置信度检验;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盛时,东亚地区会出现异常东风,同时在欧亚大陆上空易形成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的500 hPa环流型,增强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从而造成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
    • 摘要: 从5月下旬开始,全国多地开启“烧烤模式”,热浪席卷华南大部、江南东部等地。随后,北方多地遭遇2019年以来首轮高温天气,北京高温预警持续3-4天,最高气温达到40°C。全国高温预警波及8亿人7月底,今年首个全国“热哭”预警地图发布。西北地区东部、辽宁西部、华北大部、黄淮、四川盆地中东部、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及南疆盆地等地出现35°C以上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C以上。其中7月26日是本轮高温范围最大的一天,波及人口约8亿人,部分地区的体感温度甚至超过55°C。
    • 王蕊; 王慧; 李栋梁
    • 摘要: 选用1961-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74个气象站逐月地表感热通量计算资料,及其东部155个常规气象站夏季的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线性回归分析、奇异值分解(SVD)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盛夏(7-8月)降水的时空异常演变特征及其与西北地区初春(3-4月)地表感热异常的联系及成因。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总体呈年代际减少趋势,减少最明显的区域为宁夏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其空间异常型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增多(减少)和西北-东南向"-+-"变化。(2)当西北地区初春(3-4月)地表感热通量整体异常偏强(弱)时,盛夏(7-8月),在贝加尔湖以南、中国北方的上空出现高度场异常偏高(低),中国西北地区水汽辐散(辐合)加强,西北地区东部宁夏平原降水出现异常偏少(偏多);而陕西南部有水汽的辐合(辐散)加强,有(不)利于该地区降水的产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