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河中游

黄河中游

黄河中游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1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农业基础科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6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1406篇;相关期刊524种,包括文史月刊、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2012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2011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等;黄河中游的相关文献由1479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建华、康玲玲、冉大川等。

黄河中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6 占比:41.23%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1.70%

专利文献>

论文:1406 占比:57.06%

总计:2464篇

黄河中游—发文趋势图

黄河中游

-研究学者

  • 徐建华
  • 康玲玲
  • 冉大川
  • 黄春长
  • 庞奖励
  • 王云璋
  • 张金良
  • 张胜利
  • 林银平
  • 查小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永鹏; 朱洪芬; 丁皓希; 孙瑞鹏; 毕如田
    • 摘要: 自2000年以来,黄河中游坡度较大的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部位在不同年度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黄河中游土壤质量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了研究退耕工程对土壤及环境的影响机制,需要快速获取退耕年限及土壤特征。该研究以黄河中游大宁县不同年限退耕还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获取不同年限退耕还林土壤理化性质,同时测定不同退耕年限土壤光谱特征曲线,以表征不同退耕年限的土壤属性及光谱特征;以土壤原始光谱反射率数据(Reflectance,R)为基础,采用Savitzky-Golay平滑(Savitzky-Golay smooth,SG)、倒数的对数(Reciprocal of Logarithm,RL)、一阶微分(First Order Differential,FD)、去包络线(Continuum Removal,CR)、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光谱特征参数(Spectral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CP)等光谱预处理,以原始反射率主成分(R-PCA)、倒数的对数主成分(RL-PCA)、一阶微分主成分(FD-PCA)、去包络线主成分(CR-PCA)、SCP为输入因子,采用K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K-means)、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构建退耕年限的分类模型并选取最优模型。结果表明:1)退耕年限的增加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显著变化,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加,土壤黏粒含量逐渐减少,土壤粉粒、砂粒及饱和导水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不同退耕年限土壤光谱曲线差异细微,预处理CR可显著提升光谱曲线的吸收特征,在480、900、1100、1400、1900、2200和2350 nm处出现明显的吸收特征;3)3种分类模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分类精度,其中LDA模型最优,Kappa系数最大为0.83;5种输入因子分类效果差异显著,其中CR-PCA分类效果最好,不同模型分类精度均达到75%以上。该研究通过土壤光谱曲线探索不同年限退耕还林土壤的光谱特征及分类方法,可实现退耕年限的快速区分,为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属性及环境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尚玉
    • 摘要: 芮城县将通过推进全面电气化、充分发展生物质能、解决电力调蓄,力争2025年前全县域内碳排放达峰,2035年前在全县域内实现碳中和。芮城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山西的最南端,黄河中游拐弯处金三角地区,与陕西、河南隔河相望,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的美誉。境内北依中条山,南临母亲河,全县国土面积1176平方公里,辖8镇2乡151个建制村10个社区。
    • 孙从建; 林若静; 郑振婧; 王佳瑞; 孙九林
    • 摘要: 【目的】采用RUSLE模型,定量分析黄河中游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00年以来Landsat TM和OLI数据,采用RUSLE模型与空间信息技术(GIS和RS)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黄河中游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的特征,分析得出土壤侵蚀敏感区。【结果】①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区域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②2000—2018年研究区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控制,除轻度侵蚀面积上升外,其余侵蚀面积呈下降趋势,即土壤侵蚀高等级逐步向低等级转移。③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集中在流域的沟壑地区,在土壤侵蚀发生过程中,侵蚀首先发生在河流两侧,随之向人类活动地区扩散。④该地区在研究期内土壤侵蚀总量相对稳定,水土保持质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研究区中部、北部及南部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尤其是流域沟壑是生态修复最为重要的区域。【结论】本研究为黄河中游小流域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其研究结果对于黄河中游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范余敏; 李向阳; 李梦; 王秀全; 余洋
    • 摘要: 黄河中游三门峡市矿山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修复难度大。通过对三门峡市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研究与数据处理,利用ArcGIS软件构建由自然环境、地质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组成的矿山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栅格计算得出矿山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值,绘制矿山生态环境承载力分区图,对研究区内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具有借鉴意义;通过矿山生态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提出相应的分区保护修复建议。
    • 邓永鹏; 朱洪芬; 丁皓希; 孙瑞鹏; 毕如田
    • 摘要: 为了快速获取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数据,明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以黄河中游大宁县退耕还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获取土壤有机碳及光谱曲线数据;并选择原始光谱及其倒数的对数、倒数的对数一阶微分、一阶微分、去包络线5种光谱数据作为自变量,首先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相关分析,选取特征波段,然后分别建立主成分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和支持向量回归3种土壤有机碳高光谱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光谱反射率呈负相关,即有机碳含量越高反射率越低,光谱曲线总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在可见光范围内反射率增长速度较快,近红外范围内增长速度缓慢;不同光谱变换形式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其中倒数的对数一阶微分和去包络线光谱提升效果最好。分析不同光谱变换形式的建模精度发现,同一光谱数据在不同模型中建模精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对比3种建模方法发现,支持向量回归方法精度较好,以倒数的对数一阶微分为自变量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精度最高,建模集和验证集的R2分别为0.780、0.707。高光谱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进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估算。
    • 摘要: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长期以来,在水利部支持指导下,山西省委、省政府持之以恒将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推动山西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全面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高位推进系统治理山西水保创新高山西省聚焦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结合山西省情,全面对接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印发了《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厚植水土保持生态底色,全力构建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 汪韦炫; 余卫华
    • 摘要: 气象干旱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即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依然比比皆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该地降雨量少且蒸发量大,干旱灾害时常发生。该研究应用黄河中游流域105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通过使用SPI指数划分干旱等级,分别建立了干旱强度、干旱范围和干旱事件3个指标量化干旱。考虑到GM(1,1)对线性数据预测精度较高,而SVR对非线性数据预测精度较高,因此采用GM(1,1)-SVR联合模型分别预测2022—2027年的3个干旱特征。结果表明,GM(1,1)-SVR联合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GM(1,1)单一模型的。
    • 仇保兴
    • 摘要: 从汉朝到唐朝,郑洛西地区一直是整个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现在郑洛西地区又面临着一个是否能在高质量发展中成为“领头羊”的问题,这其中要打好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仗。这个硬仗怎么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说我们的碳排放是一个生态阻击的话,中国的生态阻击总量是美国和欧盟的总和。
    • 高明灿; 吕红医; 张冰雪; 王珂昕
    • 摘要: 位于黄河中游的河东地区作为早期国家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地区,其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可以印证我国早期文明的演进趋势。以河东地区2070处早期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地理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中,且无明显聚集特征。(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向中部平坦、水源充足的运汾盆地转移。(3)夏商周时期,文化遗址的分布在运汾盆地内进一步发展,且出现由政治因素导向的显著性集聚特征。这一演变规律反映了早期人类从自然散聚到有组织集聚的文明演变过程。
    • 摘要: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启动以来,渭南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工作机制,推动科技政策落地见效。紧紧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新区创新发展等重点工作,全力育主体、促转化、强引擎。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全力以赴聚人才、优服务、提效能,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在科技支撑引领“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中取得明显成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