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
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

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内蒙古根和市
  • 出版时间: 2007-07-15

主办单位: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

会议文集: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表土结皮是干旱、半干旱以及半湿润地区土壤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表土结皮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包括定义、分类、形成过程及机理、影响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和表土结皮发育的差异性进行评述,指出表土结皮在定量研究其影响因素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建立新的土壤侵蚀模型、土壤结皮发育的差异性及野外试验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 摘要:对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马尾松天然林(C1)、杉木人工林(C2)、杜仲人工林(C3)、油桐人工林(C4)、润楠次生林(C5)、毛竹杉木混交林(C6)及荒草灌丛(C7)等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坡面产流产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产流量大小排序为C4>C1>C2>C6>C3>C7>C5,产沙量大小排序为C4>C1>C2>C6>C7>C5>C7,润楠次生林具有良好的保水减沙效益,而油桐人工林最差;产流量与产沙量线性关系显著,降雨量与产流量、产沙量的回归关系以线性方程、二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拟合效果最优。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结构与持水状况、植被盖度等下垫面因子对产流产沙的影响较大,而海拔、坡度的影响较小,其中产流量主导影响因子为毛管持水量和总孔隙度,产沙量主导影响因子为最小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
  • 摘要:爲提昇国民生活品质及促进水资源永绩利用,以生憋工法(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s)之观念,在公园绿地规划爲蓄洪及水质保护之功能,兼顾休间、景观及防洪的公园绿地系统计画,并进行生态环境保育工作。因此,本研究以HEC-HMS的SCS CN舆SCS UH法计算降雨损失及迳流估计,再分析生态池之滞洪效益,经计算生态池的总容量应该爲15,000m3以上,方可达到滞洪之效益,因此建议可扩建生态池的容量或是建立其它生态池。
  • 摘要:土壤侵蚀量的测定通常采用径流小区法、侵蚀沟体积法和钢钎法进行监测获得。由于建设项目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其成因比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侵蚀更为复杂,开展研究的难度也就更大,特别在径流小区法和钢钎法进行监测时,新堆填土层的自密实过程和受重力水力双重影响发生的再迁移过程都将造成测定区域的不稳定,其土壤侵蚀量测定值也就存在不确定性。作者设想将小流域河道原型水文观测法和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法相结合进行土壤侵蚀量测定,经过实践取得了比较切合实际的成果。
  • 摘要:风化花岗岩为砂质土,是崩岗,已弃置的矿场,采泥区及堆填区中常见的基土。这些劣地的生态复修,普遍受这种粗骨土的土壤压实及低持水率所限制。本研究透过温室实验,阐明保水剂(0.5克/公升风化花岗岩),椰子粉(10%及25%体积/体积)及堆肥(10%及25%体积/体积)对风化花岗岩物理性质和木荷生长的影响。盆栽树苗分别于每一天,隔一天,隔二天灌溉一次,共10个重复。在实验进行的七个月期间,定期纪录了土壤的贯入阻力及水份,木荷的成活率,苗高及径粗。依风化花岗岩的贯入阻力由高至低排列,最高的是保水剂(0.14 MPa),对照(0.14 MPa),其次是椰子粉(0.04 MPa)及堆肥(0.04-0.03 MPa)。在所有灌溉周期中,堆肥对于土壤的持水率有显着的提高。例如,在隔二天灌溉一次的处理中,加入堆肥的风化花岗岩的含水量(5.15-6.85%)显着地高于对照(4.7%),椰子粉(4.15-4.55%)及保水剂(4.45%)。根据树木的成活率,苗高及径粗,加入保水剂的风化花岗岩的木荷生长最为茁壮。加入椰子粉对植物生长没有明显改善,而加入堆肥对植物生长则有负面影。此外,在隔二天灌溉一次的处理中,不论加那种添加物,木荷都不能存活。本文将会探讨风化花岗岩,土壤改良剂与植物生长在生态复修之中的复杂关系及相互作用。
  • 摘要:本研究旨在完成一个「行动导览信息系统」,主要结合淡水镇的游憩资源,以地方性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与「饮食环境」三方面的信息架构出淡水镇的游憩方向;使用行动卫星定位系统(GPS)的辅助,将各个游憩据点完整的调查与记录,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强大空间模式做相关游憩信息的连结与展现,结合遥测系统(RS)所提供最确切的图片信息;充分运用「3S」架构来展现出完整的「行动导览信息系统」。本研究从淡水镇游憩相关资料的搜集,来进行资料的分类处理(依游憩型态归类出文化、自然、饮食三类),再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进行现地调查,以完成外业行动资料的建置;接着将数据转成内业数据库,配合影像声音等相关数据进行编辑,以建置完整的系统数据库;最后便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客制化的开发,将遥测图资汇入,完整的进行各项游憩点搜寻功能的开发,以完成整个「淡水镇游憩行动导览信息系统」。藉以提供到达淡水镇的游客最完整、最实时、最方便的游憩信息。
  • 摘要:生态脆弱区的地形、地质环境提供丰富的造陆材料,是以通常是提供人类活动的场域,然而安全、舒适的生态环境才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地势平缓又迷离洪水泛滥的土地,利用度越高;高生态环境脆弱区必然以「限制条件」来降低土地之可利用度,位居生态敏感区的河、海与山麓、坡地间等常常是过度发展所衍生出来的,也因此常有灾情产生。rn 本研究以台湾东部花东纵谷内北段花莲溪主流两侧,依地形、地质特性区划成阶地、冲积扇阶地、河谷扇、山溪扇、山麓(含山坡)与平原等六种地形区,分析各类型之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关系,探讨两者之互动关系与问题所在。研究显示各类地形区之自然环境的资源与灾害左右本区域的聚落发展。河谷扇谷口与山溪扇谷口,多早作地,而灾害类型以「溪谷型土石流」最多;位居冲积扇阶地与阶地面者,大多为小聚落,作物以经济作物之金针、茶叶等较具规模,而除紧邻河岸或崖缘外,灾害也最少;扇端或平原地区人口聚集度最高,作物以喜水性植被,以水稻田为主,惟常有「洪水」型灾害。
  • 摘要:通过对我国典型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区的原始林、渐伐林、原始湿地三种生态系统冻土中全氮含量以及影响全氮含量因素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三种生态系统冻土中全氮含量范围0.9-10g/kg,有机质含量范围14-240g/kg;通过统计分析,②对冻土中全氮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因素为土壤层次、生态系统、坡向、坡位:③全氮含量表层最高,占四个层次全氮总量的50%以上,向下含量逐渐减少;④三种生态系统全氮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原始湿地、原始林、皆伐林,坡下坡中全氮含量高于坡上,阳坡全氮含量高于阴坡。
  • 摘要:本文对我国寒温带高纬度兴安落叶松原始林、1987年分别渐伐、皆伐后更新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得出,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土壤腐殖质层有机碳含量约为252.05g·kg-1,淀积层以下0~10cm、10~20cm、20~40cm、40~60cm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约为79.55g·kg-1、30.24g·kg-1、21.18g·kg-1、15.28g·kg-1。渐伐、皆伐20a后,腐殖质层平均分别减少33g·kg-1、67.95 g·kg-1,在土壤0~10cm层,渐伐林增加了37.67 g·kg-1,皆伐更新林减少10.65 g·kg-1。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1.05 kg·m-2,经渐伐、皆伐20a后,更新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比原始林减少30.88%和52.40%,即14.55 kg·m-2、10.23kg·m-2。采伐对土壤腐殖质层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大,皆伐后土壤碳的恢复速率比渐伐相对缓慢。在兴安落叶松森林资源的采伐利用实践中,按一定比例渐伐有利于保持并恢复兴安落叶松土壤碳贮量,而皆伐则导致大量森林土壤有机碳的流失。
  • 摘要: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与土壤密不可分,研究土壤的变化对于整个生态修复过程意义重大。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可以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相关科学依据。在标准地内典型地段挖取剖面,并用环刀每隔10cm分层取土样,并测定土壤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在0~20cm土层,淋溶棕褐土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最小持水量随退耕还林年限增长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不规则的“S”型曲线;有机质和碳的变幅以农耕地、退耕18a和32a天然林最大,呈“V’型变化;土壤C/N趋于减小,表明在退耕还林地上土壤氮素供应充足。在0~20cm土层,土壤密度与全氮、碳含量负相关,与粘粒含量正相关,而在20~40cm土层,土壤密度与全氮、碳含量和粘粒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当各种外应力侵蚀土壤时,对土壤的损伤随侵蚀深度加深而加重;由于土壤粘粒与全氮、碳含量正相关,土壤粘粒减少导致土壤的氮素衰减和稳定性降低。
  • 摘要:为对比不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平邑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区对4种修复措施4个观测点的10个土壤指标进行测定,监测表明:在该项目区实施人工乔木林+灌草措施地块的土壤理化性状明显区别于其它地块,土壤中全氮、速效磷、碱解氮、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含量高,土壤容重较小,土壤肥力比较高,其次是封禁管护和经济林,垄作坡耕地土壤理化性状最差。
  • 摘要:近几十年来,科技日新月异及人口激增,各种商品、工具的大量生産舆消费,生活品质提升,但是周遭的自然环境却开始转变:其中,都市地区爲人口大量聚集的地方,産生封环境的影响力相封郊区大而集中,改燮的环境亦影响都市地区严重。在种种现象中,以气温及降水量的改燮爲主,也影响人类生活甚钜。由於近年来台湾各大都市频傅缺水、淹水问题,因此想探讨都市环境封於降水的影响。爲了解台湾地区都市化遇程中,是否封降水造成影响,故针对台湾不同地区之中央氟象局一级测站,分析降水长期趣势,以及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希望藉由统针分析,确认降雨的特性舆周期,及其影响因子。希望能在郊区及都市建设规划中,多一份参考依据。
  • 摘要:1998年4月香港政府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估法例和环境影响评估程序的技术备忘录,标志着香港的环境管理迈向新一页。本文使用英国环境研究评论系统对环评法例实施前和后共12环评研究进行系统性比较分析,从科学角度探讨环评法例的实施能否有效提高环评研究的质量这关键问题。结果显示,在环评法例实施后,环评研究的总体质量是提高了。本文通过探讨影响环评研究质量的众因素,分析环评法例和环评研究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 摘要:台湾地区地狭人稠,又位於环太平洋地震带,常发生地震、台洪及土石流等灾害,这些自然灾害造成民众生命财产的损失,影响国家社会整体发展。因此,加强国民对灾害的了解与认识实属必要的工作.透过教育的管道使每个人具有正确的坡地防灾教育之认知与态度,为解决此—威胁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目的是研发一套适合国小不同阶段的防灾教育多媒体与进行教学研究,并藉由『传统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进行,以了解此变因对国小三年级学童学习成效之差异.rn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法,以台北市中山区某国小三年级的两班学童为研究对象,将受试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相同的教材,教学时间皆是二堂课。实验组采多媒体动画融入教学法,对照组采传统式教学法,进行前测、後测,了解两种教法之防灾教学成效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教学前後的测验表现,经SPSS之t检定分析,达显着水准(a<.05),可见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成效;在『防灾态度』方面,亦能增进学童正向的态度。
  • 摘要:本文通过黄委会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范围的界定和有关学者对该区黄土区、风沙区和基岩区三种产沙区类型的划分,分析了影响该区土壤侵蚀的主要环境因素,如降水和风力、下垫面组成、地形和植被等因素,同时就该区内人为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综合环境要素影响流域侵蚀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的需要,对该区的水土保持治理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 摘要:台湾西南滨海地区由于抽砂造地建立工业区,因此土地利用型态转变至巨。本研究进行长期陆域生态监测,包括陆域动物及植物生态调查,监测范围自浊水溪口至北港溪口之沿海地区,选定的样区环境型态包含防风林、鱼塭、潮间带泥滩地、农耕地、沼泽等不同生态环境。监测项目动物生态监测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虫类、两栖类以及蝶类等动物相调查;植物生态监测分为乔木层及地被植物,记录物种及其分部状态。台湾西南沿海地区过去土地多用予养殖或是农耕,现存于云林沿海地区的哺乳类、爬虫类、两栖类、蝶类以及大多数的陆域留鸟大多是对农耕环境较具适应能力的种类。鸟类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常用其做为指针生物,土地开发施工期间工程集中在近岸海域,造成在潮问带泥滩地上活动的水鸟明显减少。现阶段水鸟数量并未明显回复,推测民间养殖活动及地方堤岸整建工程直接干扰水鸟觅食地,使得对潮间带水鸟生态的影响较大。外围道路施工对环境的冲击不容忽视。大型的陆域开发行为如道路拓宽,造成植被面积缩减,致物种出现减少。民间废弃物倾倒及养殖废污的排放亦造成部份淡水水域环境的污染或破坏。沟渠过去以土沟的形式存在,偶可见到水鸟于土沟中觅食。在水泥化之后,水体缺少土壤的自净效果后,再加上一直有养殖废污持续排入,水质急速恶化,沟中甚至都不容易发现蛙类的踪迹。对陆域生态的影响方面,道路拓宽以及为存放建材机具而进行的整地行为曾破坏爬虫类动物的栖地。且大型车辆进出产生的干扰也至少迫使鸟类变更筑巢地点。沿海的河口泥滩地也因填砂或是开挖筑鱼塭而使鸟类的栖息环境逐渐减少。植物生态监测历年来造成植被景观大幅度消失或改变的原因皆以人为挖除土地建筑或地方工程进行造成植被消失。
  • 摘要:东北黑土区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之一,长期以来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该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等严重影响了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而耕地资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关键,所以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大力开展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由於都市化快速发展,促使经济产生聚集效应与社会网络连结频繁,吸引人们往都市集中,因而产生环境超限利用的问题,使得都市维生系统遭受破坏,进而生活品质降低,再加上全球性环境问题(例如: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等)之冲击,已唤起世界各国重视环境保育落寅於地方层级发展计划中,因此,都市在永续发展扮演重要的角色,透过建立生态都市的指标以作为生态都市永续发展策略之参考。rn 本研究先自文献回顾统整生态都市的意涵与指标选取原则,再经资料蒐集後,建立生态都市评估的候选指标,为了增加生态都市规划策略评估因子的客观性,故运用模糊德尔菲法(FDM)之专家问卷筛选评估生态城市发展的指标,并应用层级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值增加信度,结果显示专家学者认为『环境生态』为首要参考依据,之後的顺序为『教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安全』及『循环代谢』,亦即土地利用规划的参考依据,再依不同指标所占的权重值进行加权计算,得出生态综合指数,不同都市之多年平均复合指数之顺序为台北市、台中市、新竹市、台南市、花莲县、南投县、台东县、屏东县、宜兰县。藉由生态综合指数检视台湾数个县市可发展为生态都市的潜力,以期作为未来都市永续发展的课题及策略。
  • 摘要:马太鞍生态湿地位於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之间的花束纵谷平原上,为马锡山下冲蚀、崩塌形成—小规模山溪扇下方之低浅湿地.东侧是光复溪水系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由座落的两大山系西高而东低,南北两侧高而斜向中部地区。涌泉资源的分布及位置,是影响马太鞍生态湿地风貌特质的根本机制.由农村转型经营餐饮民宿的主要土地利用限制因子为洪患,淹水造成财产损失,是湿地进行经济投资业者最为忧心的问题.目前,因芙登溪中下游有厨余浮油堆积的情况,表示经营观光产业的业者,在自由市场论述下,共同配合维护及改善环境资源的共识情形有所欠如.本研究对於迈向循环型城乡的生态化产业发展,进行发展潜力分析与问题提论。
  • 摘要:我国荒漠化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加上人为乱耕滥伐,导致生态恶化,群众生活水平低下。除了加强荒漠化地区天然植被保护外,选种不同类型的植被不失为改善该地区生态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
  • 摘要:本文作者以福建省饮用水源水库水土保持现状对水资源状态影响的调查成果作为分析依据,根据福建省经济发展对生态、人居环境要求的特点,从其十年间水库型水源地水资源利用情况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人居条件对水库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探讨水土保持与水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水库水生态环境修复的基本条件与方法,预测水生态环境修复对社会发展、人居环境的影响。
  • 摘要:西藏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条件差,农业环境支持系统脆弱,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结构存在同构、缺位、低位和错位等缺陷,人口增长速度快而人口素质偏低,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同时,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均占有粮食增加不明显。长期以来,西藏农业发展一直以粗放经营为特征。建议通过创新思想观念、创新调整模式和工作方法来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优化粮食结构,发展有区域特色的农、林、果、竹、牧、渔、禽、乳等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发和生产绿色食品、天然食品、保健食品等新制品和藏药现代化等,发挥西藏的综合优势。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原则和加快西藏农牧区发展的7条途径。
  • 摘要:河道水力几何形态关系研究通过分析水流过水断面形态要素对流量的响应过程,可以反映河道的演变特征。有关黄河上游水力几何形态及其河道演变方面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但至今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本文根据黄河上游干流11个水文过水断面的多年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不同断面的水面宽、平均水深、平均流速与流量之间水力几何形态关系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区峡谷断面的水面宽系数a和水深系数c的年际变幅小于冲积平原区断面的,峡谷区断面的流速系数七大于冲积平原断面的,但流速的变化速率却小于后者。另外,各断面形态要素的系数与指数间存在指数衰减关系,随着系数的增大,指数迅速减小。
  • 摘要:二十世纪下半叶,进入黄河三角洲的水量和沙量在较大波动中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而黄河入海河道也发生过几次较大的改道。水沙量的减小以及河口改道势必会影响到河口区以及三角洲的冲淤演变。本文分别以黄河入海河道改道清水沟以前的1953~1973年间以及改道后的1976~1997年间的黄河三角洲陆地增量与相应时段进入三角洲的输沙量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对于改道清水沟后河口陆地增量与三角洲输沙量也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另外还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河道纵横剖面的演变以及响应河口陆地增量变化的三角洲河道深泓高程的调整。结果表明,为了维持整个黄河三角洲的冲淤平衡,1953~1973年期间三角洲的临界输沙量为10.4亿t/a,而1976~1997年的临界输沙量则为4.9亿t/a:维持清水沟河口的冲淤平衡所需的临界输沙量为2.33亿/a。另外,三角洲上河道深泓高程的变化与河口陆地增量之间也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但清水沟河道比降的调整与河口陆地增加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 摘要:高速公路边坡的生态防护是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高速公路边坡开展生态护坡技术应用试验,探讨生态护坡技术及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高速公路边坡采用锚杆挂网喷混植生、三维植被网喷植、液压喷播和香根草生态工程等生态护坡技术,可以快速恢复边坡植被,在短期内植被覆盖度可达到100%。生态护坡植被能够有效控制边坡土壤侵蚀的发育,经径流小区测定,在中雨到暴雨的情况下,生态防护边坡比对照坡面土壤侵蚀量平均减少95%,水土保持效果显著,边坡稳定。经过3年以上的自然演替,护坡植被群落植物多样性增加,并向当地自然植被群落类型演替。研究结果可为高速公路生态护坡技术的应用提供借鉴。
  • 摘要:随着电脑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世界进入了E世代,而原来昂贵的器材,因为标上了平民化的价格,也预告着亲近科技并运用其来解决问题的时代来临.而身负着教育重责大任的教育工作者们,若能自由地运用这样的媒介来创造与认识属於生活周遭的教材,并发展出各种新式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互动,将会为教学环境注入创意的新血.也能在成长、摸索的孩子们心中,洒下各式各样体验科技及认同情感建立的种子。本研究即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希望将资讯科技应用在教学及生活上,建置一个虚拟实境地理资讯平台,提供教师一个落实教学理念及设计之管道。rn 因此,本研究希望将虚拟实境及地理资讯系统的结合,透过先进的科技将校园围墙外美丽的家乡带进教室来,为教学者省去了户外教学规划所遇到的困境,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认识自己的家乡,甚至透过虚拟的互动设计,去体认到曾发生在自己生长土地上的人、事、时、地、物。rn 本研究首先透过地理资讯系统(GIS)建置研究区域之文化、自然环境资料库,其次将之整合於虚拟实境互动软体中,再藉着网际网路的无远弗届之特性。及第三代的行动通讯的形成,将整个自然、人文环境透过3D虚拟实境之空间结构界面呈现出来,以提供教学者之用,期使使用者更能完整的取得所要求的地理资讯。rn 本研究的具体成就,包含将整合虚拟实境相阐技术并结合最新的科技技术3S(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资讯系统及RS航照底图)与客制化的专用系统.以建立虚拟实境互动型GIS时空分析及学习环境.其借助了虚拟实境的拟真及互动功能,以及地理资讯系统强大的展示及分析模组.期能让学习地理融入虚拟实境互动中,让亲临其境之感带来教育性及趣味性。并以实际的『淡水镇-马偕之路』地理教材应用案例,证明前述虚拟实境与地理资讯系统整合之资讯平台其合理性与可行性。让当前大多停留在纸本教学的地理科教学,能有更具体的可操作的实境互动学习环境,研究之成果期能作为未来相关教育单位在发展乡土地理教育课程之基础。
  • 摘要:水土流失治理是综合多种因素的复杂体系,我国主要是以县域为基本单位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来组织进行的。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实际治理基层单元,县级区域是水土流失治理最直接的参与者与执行者,因而以县级区域作为研究单元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翔实的调查资料对黑龙江省拜泉县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本区域内所采取的治理体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讨总结了该区土壤侵蚀防治对策,通过多种手段,因地制宜,以县为单位,详细规划到每一个流域、每一种类型应如何加以整治,作为今后水土流失长期治理的指导,制定各县现实可行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建立完善的项目保障体系是我国现阶段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途径,较为全面的总结了拜泉县在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实践经验。
  • 摘要:香港退化土地可分为土壤破坏及植被干扰两大类别,前者主要发生在风化花岗岩,而后者则主要由火烧引起。火烧地土壤比半风化之花岗岩含较高的有机物与氮。然而,在生态修复过程中,两者的肥料使用量是完全一样的。本文探讨两者固有的氮供应能力,以及施加尿素后的氮矿化作用。由于火烧地土壤比风化花岗岩含较高之有机碳和氮,因此前者的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氮固定作用都比后者为高。在缺乏尿素的样本中,净氮矿化只发生在富有机物之火烧地土壤。尿素削弱火烧地土壤之净氮矿化率,但对风化花岗岩则具加强作用。尿素有助加强两种土壤的氨化作用与氮固定作用,惟对硝化作用则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生态复修过程中,施加氮肥有助提高风化花岗岩的氮供应量。基于富氮的缘故,加上尿素对净氮矿化率的负面影响,施用氮肥对火烧地土壤则无相应效益。
  • 摘要:根据塔里木河中游(从轮台县的英巴扎至尉犁县的恰拉)区段内沙吉利克等5个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监测断面内的180个土样(30个土壤剖面)的土壤总盐含量数据,结合同期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利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趋势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塔里木河中游土壤总盐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游大部分地区0-30cm土层土壤总盐含量高于69g/kg,为重度盐渍化土壤,少部分地区土壤总盐含量大于20g/kg,为盐土;不同监测断面不同距离处土壤总盐含量较高的土层范围在0-30cm,而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不断下降,但变化趋势缓慢,变幅不大。经非参数相关分析可知,不同土层土壤总盐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相邻两个土层之间的相关性更大。在枯水季节,地下水位与深层土壤中的盐分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上层(0-30cm)土壤中盐分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 摘要:本文通过模拟降雨试验,测试表层土壤抗剪强度、溅蚀量和入渗量以及制作土壤切片等方法,探究前期含水率对表土结皮的发育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前30min降雨是表土结皮形成的最关键时期。降雨前含水率在17%左右的红壤较风干和饱和的红壤更不利于形成结皮,提高土壤前期含水率有阻碍结皮形成的作用。结皮形成程度的不同又影响到溅蚀量,前期中等含水率的红壤形成的表土结皮较弱,同时也就减低了其抗溅蚀的能力。前期风干和饱和的土样形成的表土结皮较强,相应的就提高了表面土壤的抗溅蚀能力。
  • 摘要:都市地区为人口大量聚集的地方,产生对环境的影响力相对郊区大而集中,改变的环境亦影响都市地区严重。在种种现象中,以气温及降水量的改变为主,也影响人类生活甚巨。长久以来对于环境变迁的研究常建立在公历的基础上,但不同的历法时序下却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而民间曾长期采用的农历兼具阴历与阳历的特点,是一同时考虑太阳与月亮对地球的作用所订定的历法,较公历更能贴近地描述气候与环境。因此,本文立基于农历的观点下,将台湾中央气象局的资料重组,分析台湾主要都会区都市化过程中降水长期的趋势,以及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希望藉由统计分析,确认降雨的特性与周期,及其影响因子。希望能在都市建设规划中,多一份参考依据。
  • 摘要:每当豪雨或是台风季节来临之际,常常挟带大量雨水以及巨大的破坏力,造成台湾地区民众极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财产安全之威胁,特别是居住在山坡地地区之民众时常得饱受土石流灾害的侵袭。根据水土保持局公布数据显示台湾地区目前土石流危险潜势溪共计1420条,其中台北县、南投县、台东县、花莲县、宜兰县等县市,更是有超过百条的危险溪流,这些危险溪流一旦豪雨或是台风来临时都将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rn 基于此本研究欲从土石流自动警报系统来着手分析,评估在山坡地小区设置自动警报系统之可行性,研究中分成四个层面来做评估,包括了居民意识层面、监测技术层面、相关法律层面以及经费预算层面,透过问卷方式针对处在危险潜势溪地区之民众做调查,了解当地民众对于土石流灾害的初步认识概况,以及负担部份设置系统费用之意愿等。藉由民众意见的搜集再来评量监测技术面与民众期待落差程度为何,紧接着从法律面来看,在土石流防范相关法条上是否有缺失之处以及如何修改让系统能够在往后坡地住宅建设上有明确之规定。rn 另外,系统在建置经费方面将针对民众负担意愿以及政府单位能否提供协助来探讨经费的取得。本文中藉由四个层面的评估分析希望能够确实做到自动警报系统设置的具体做法,期能在坡地安全上,特别是针对土石流的防范上,让民众能够藉由监测仪器的设置在往后危险来临之时能够保全生命顺利逃生。
  •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向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不断延伸和公路网络的逐渐形成,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复杂的负面影响,其中水土流失是公路建设者和公众最为关注的一种影响。然而,对于公路水土流失相关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示范等都很薄弱。本文首先阐述了公路水土流失的特征,然后辨析了影响公路水土流失的因子,并对当前公路水土流失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述,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相关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本文最后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
  • 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社会经济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的屏障。而水土保持的具体有效的实施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因此,加强基层水土保持队伍建设,搞好水土保持措施实旌的前期工作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本文从具体的工作实践和体会出发,总结了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开始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及一些建议。
  • 摘要:本文论述了湖泊湿地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方面重要意义,并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湖泊湿地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时空配置的异化所致。根据生态学原则,分别对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水质咸化及富营养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退化的恢复技术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指出加强环保宣传,和法制建设保障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还需加强对气候干暖化和暖湿化背景下受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及机理研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