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讹变

讹变

讹变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专利文献73465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青年时代、贵州社会科学、殷都学刊等; 讹变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利芳、陈炜湛、吕泉烨等。

讹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73465 占比:99.81%

总计:73607篇

讹变—发文趋势图

讹变

-研究学者

  • 李利芳
  • 陈炜湛
  • 吕泉烨
  • 刘传宾
  • 周剑
  • 周洋洋
  • 李咏健
  • 罗恰
  • 谭汝为
  • 赵平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闹”是个容易被误解的字,是因为这个字的字形发生了讹变。“闹”的正字是“鬧”,有个异体写作“鬧”,放大认真看这两个字形其实有很大不同。
    • 王娴
    • 摘要: 从形体讹变角度看,构字部件“日”在汉字演变史上是经历了较为复杂且较有规律的历时讹变才最终定型.这类部件讹变最早均来源于甲骨文或金文中的构字部件“口”形,其后在古文字阶段经历了三种分化:1.讹变从日;2.讹变从甘;3.讹变从白(zì),而在今文中又归为“日”.构字部件“日”多位于字形下部,所构成的字在形体上多是上下结构.同时,在结合《说文解字》字义解释的基础上,对“日”部件所构成的常见字字形进行细致分析,使其本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恰当的解释.
    • 常保成
    • 摘要: 通过此圹记可看出宋代的民间文风和用字习惯。此圹记约400字,而俗字占42个,占全文的1/10。其中古文21字,讹变俗写15字,避讳字2字,音近更待2字,残字1字,重复2字。有些俗字是现在还在使用的常见字,有些是古文,有些是讹变异写,有的则是废弃字,本文以宋范夫人张氏圹记为例,就圹记中的俗字作以释正,藉以了解俗字在宋代的演变轨迹。
    • 谭生力
    • 摘要: "仍"的构形及其实词意义来源,学界一直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们结合清华简中的"(奶)",及相关资料中的"袭"写作"(袁)",认为"(奶)""(袁)"均属同字复写的构字方式,是为重复、沿袭意义而造的表意字.后世文字中的"仍",是"(奶)"左边所从之"乃"讹变为"亻"的结果.同时,我们结合学界有关"乃"的研究成果,对"仍"的实词意义来源进行了梳理.
    • 吕泉烨
    • 摘要: 篆刻是书法学的必修课程,作为文字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学艺术的重要形式,对于弄懂弄通文字使用有切实必要。汉印讹变文字是文字隶变中的重要一环,必不可少却又容易被忽略,其研究的必要性和创新性,既体现在文字学方面,又体现在艺术创作方面。本文从日常书写的影响、印面印化、继承前因、省并连代四方面对汉印讹变文字的生发因素进行了论述。
    • 苏培成
    • 摘要: 汉字是表意文字。在造字时,字形和字义有一定联系的字叫表意字。“六书”里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就是表意字。有些字的字形不但和字义有联系,而且和字音也有联系,这样的字叫形声字。
    • 王志平
    • 摘要: 商周金文中有个常见字"■",有"■"等各种异体:(1)鼎(《集成》2318):乍(作)文父丁■,臤(坚)镬^(①)。(2)乃孙鼎(《集成》2431):乃孙乍(作)且(祖)己宗宝黹■。(3)木工鼎(《集成》2246):木工册乍(作)匕(妣)戊■。(此铭"匕"字在左侧,形体有所讹变。)(4)堇鼎(《集成》2703):太保赏堇贝,用乍(作)太子癸宝尊■。
    • 乔婷婷; 李凤英
    • 摘要: 文字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字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但有的只是偶然因素所致的讹变.通过考证讹变字的演变始末,找回它们讹变前的字形,对后人在阅读文献中正确认识和研究古文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茒"的讹变过程进行了考证,通过文献研究和考证发现:"茒"本是"茆"的讹写字形,在文献中通常假借用作"茅".
    • 李利芳
    • 摘要: 在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中,构件"灬"除了作为"火"的变体外,由于文字的讹变,往往还可以替代多种来源不同的其他构件或笔画,大致可以分为十大类.这种讹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主要是在人们趋简的心理作用下产生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字的理据性,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合理性,所以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此类文字现象.
    • 刘争义
    • 摘要: 《采薇歌碑》字体兼取古文、籀文、小篆.通过梳理碑文字形的来源,并分析其讹变、假借等用字现象后发现,碑文中的古文大部分来自《说文解字》《汗简》以及唐宋元明人书写的篆书资料,还有一些古文形体直接来源于玺印文字等战国资料.碑中的籀文形体直接来源于《说文解字》及金文、石鼓文等资料.碑中的小篆主要来源于《说文解字》《峄山碑》等资料.《采薇歌碑》字体杂糅的用字现象,对后世篆书篆刻的创作、创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