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讽刺

讽刺

讽刺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24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2篇、专利文献16篇;相关期刊1155种,包括青年博览、农村工作通讯、文学教育等; 讽刺的相关文献由2160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王萍、闻建兰等。

讽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12 占比:99.34%

专利文献>

论文:16 占比:0.66%

总计:2428篇

讽刺—发文趋势图

讽刺

-研究学者

  • 佚名
  • 王萍
  • 闻建兰
  • 吴小美
  • 张健
  • 张爱玲
  • 李建军
  • 李梓
  • 杨光治
  • 杨雪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郑佳
    • 摘要: “郑佳,你的鞋是不是‘耐克’牌的啊?!”“哎,你的鞋子多少钱啊?”又是吴杰涛和孙紫森这俩人!看着他们一脸的假笑,我才明白:他们是在讽刺我穿了假耐克鞋。听他们一口一个“假耐克”,还有那不屑的眼神、嘲讽的动作,不时的窃窃私语,我生气了。虽然我的鞋子很普通,但我还是要买,因为我自己喜欢。我觉得好看,穿着舒适,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买的是鞋子,不是牌子!如果只知道讲究穿衣打扮,那也太肤浅,太可悲了。
    • 刘丽莹
    • 摘要: “讽刺”被认为是小说《幸福的家庭》的主要基调,而鲁迅在《附记》中所言“出了轨”的笔致以及“沉闷”的变调,则昭示着与“讽刺”相左的情感内蕴。借助隐含作者这一理论,探究隐含作者在编码过程中通过意象的复调以及人物身上的矛盾错位前景化,造成读者将“讽刺”误认为是真实作者的唯一态度;而最后在“出了轨”的笔致以及“沉闷”的变调中,真实作者鲁迅以极其隐蔽的意识现身,将自己与主人公一起置于深入灵魂的审视下,讽刺的意味逐步消解,主人公的多重绝望显现,在文本的显与隐中,深蕴着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 张子悦; 孙微
    • 摘要: 杜甫长安求仕期间所作的《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等诗,以颂交游为主要目的,其意旨十分明确。但钱谦益等后代注家却牵扯史事,通过泯灭历史与诗歌之间的界线,提出了各种有违杜诗本意的讽刺说。在对这部分注解的分析中,我们能窥探到这些讽刺意味的传统诗学基础,能探究到注家误读的深层思想根源,能看到后代注家对作为“诗圣”杜甫的道德要求。这些深层因素提醒我们在面对杜诗注本时,不仅要在诗意层面做出对比以辨清杜诗本意,还要在注家行为层面对注解的产生原因和论证方式进行具体的分析。
    • 马郁文
    • 摘要: 英国文学流派之繁杂使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家变得罕有,简·奥斯丁的文学在经历了漫长的接受过程后获得了经典化,其日常化的题材与讽味浓厚的叙述风格清扫了英国文坛曾风靡一时的哥特式小说的感伤造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繁盛奠定了基础。本文即从简·奥斯丁小说的叙事视角、讽刺艺术与语言风格入手,结合具体的文本探析简·奥斯丁小说的叙述风格及其成因。
    • 师艺荣
    • 摘要: 《乌托邦彼岸》是汤姆•斯托帕德创作的一部俄国历史剧,讲述了十九世纪俄国知识分子反抗沙皇独裁、推翻封建农奴制的过程。剧中包含了激进与非暴力革命之间的冲突,但斯托帕德并未明确表达自己对这些冲突的历史态度和政治立场。本文以讽刺和嘲弄的角色塑造手法作为切入点,分析了斯托帕德对剧中两大主角巴枯宁和赫尔岑的态度,发现他对巴枯宁及其暴力革命是赤裸裸的讽刺,而对赫尔岑及其非暴力革命是较为中立的嘲弄态度。通过对两种斗争形式的不同处理方式,能够较为明显地看出剧作者反对暴力革命的历史态度,并映射其对于当今英国社会的政治意图——通过非暴力的反战方式促进社会进步。
    • 龚芳敏
    • 摘要: 同讽刺相比,戏仿指向历史文本,讽刺则更多地指向现实;戏仿是含混、模糊和摇摆的,讽刺则是单一、清晰和直白的;戏仿是一种温和渐进的改良,讽刺则是一种推倒重建的革命。同拼贴相比,戏仿带有极强的批判性,拼贴则显得更为中性;戏仿保留了源文本深层次的内核和特质,拼贴则突显自身与源文本的断裂;戏仿带有喜剧性,拼贴则指向作家中心主义的局限。同反讽相比,戏仿将批评对象作为自身的一部分,反讽则将批评对象作为对立的他者;戏仿具有含混性,反讽则显得更为清晰、坚决和明确;戏仿面向历史文本,反讽与讽刺一样指向生活世界的所有领域。
    • 陈鲁民
    • 摘要: 曾国藩有个座右铭:“一勤天下无难事。”他自己天赋平平,反应迟钝,记性很差,各方面都很一般,不过中人资质而已,后来却能出将入相,史上留名,主要就是靠了个勤字。小时候,他在家挑灯夜读,一篇几百字短文背了一晚上还是结结巴巴。连在窗外等着盗窃的小贼都不耐烦了,推门进来,利利索索把文章背了一遍,还十分不屑地讽刺说,就你这笨劲儿,还读什么书呢?
    • 王树新
    • 摘要: 《儒林外史》在深切的社会观照及批判之外,显著地呈现了对于魏晋遗风的赓续与转化。本文从对名人贤士的塑造、社会世情的批判与隐逸情结的双向发展三个方面,探析《儒林外史》中的魏晋情结,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切口,探讨吴敬梓对魏晋遗风的承继。
    • 田甜
    • 摘要: 钱钟书素以“幽默”“机智”著称,他的目光犀利且独特,对于人物形象的认知非常深刻,他将知识性与诙谐性的话语风格相融合,为我们呈现一幅幅知识分子人生困境图。本文以《围城》为例,从写作技巧、写作风格、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四个方面进行文本的详细解读,领略文本本身魅力的同时反思人生境况。
    • 张文骄
    • 摘要: 《春之祭》还原了原始部族的一场春祭狂欢。20世纪前后的俄国正处于时代的变革中,政治、思想、文化都产生着碰撞,这些不安定的成分好像都恰如其分地掩埋在这场春祭狂欢的各个要素中。立足于20世纪前后的俄国语境,借用巴赫金文学理论中的的体裁诗学中的“狂欢”,通过对《春之祭》分析与文学批评的融合,探究“狂欢化诗学”在《春之祭》中时空的外在显现和现实的内在隐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