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544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社会与环境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9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237197篇;相关期刊287种,包括中国国土资源经济、自然资源学报、资源开发与市场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二届中国标准化论坛、2014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等;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文献由1174位作者贡献,包括封志明、王国强、王红旗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9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7197 占比:99.79%

总计:237708篇

资源环境承载力—发文趋势图

资源环境承载力

-研究学者

  • 封志明
  • 王国强
  • 王红旗
  • 刘明
  • 李国明
  • 孙萍萍
  • 岳东霞
  • 应国伟
  • 张云
  • 张茂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景阳; 常莎莎
    • 摘要: 以山东省济南市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熵权—TOPSIS模型,从经济社会、资源维度、环境维度对济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007-2018年济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稳固提升是维持济南市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增长的重要因素,资源维度、环境维度承载力的波动变化对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促进或阻碍作用;(3)当人口密度到达一定水平之后,资源维度的承载力会受到制约,进而影响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4)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是济南市环境承载力的阻碍因素,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仍是未来一段时间济南市环保工作的重点.
    • 李琛; 吴映梅; 高彬嫔
    • 摘要: 为揭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以滇中城市群为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2000年、2010年、2018年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空间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城镇化水平指数均值由0.149升至0.359,在空间上由“单核心”发展转变为“一主四副”的发展格局。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先下降后上升,各年均值为0.406,0.402,0.442,其空间分布的内部差异较大。(2)研究区耦合协调度均值由0.482上升至0.621,在空间上呈“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格局;其Moran′s I大于0.42,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性。(3)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与城镇化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相关程度较强,但呈现下降趋势。城镇化在协调发展中占主导作用。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二者双变量Moran′s I由-0.069降至-0.211,空间差异增大。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高在空间关系中较弱的一方,进而实现滇中城市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
    • 潘昱奇; 李满春; 姜朋辉; 陈登帅
    • 摘要: 以常州市为例,探索了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人口与经济承载规模预测。结果表明,常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9年(2.9707 hm;)到2014年(3.9941 hm;)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6.10%。生态足迹以农地、化石能源用地和水域为主,林地最小;常州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9年(0.3040 hm;)到2014年(0.2908 hm;)基本呈下降趋势,年均变化率为-0.73%。农地(55.32%以上)和建设用地(37.18%以上)为主要生态承载力供给,二者占总生态承载力的比重从2009年的94.33%增长到2014年的94.64%,水域和化石能源用地供给不足,可开发利用的林地面积不大;2009—2014年人均生态赤字增长趋势明显,生态压力的增长趋势与人均生态赤字基本保持一致,到2014年人均生态赤字为3.7382 hm2,生态压力指数为12.8551。主要生态赤字是农地和化石能源用地导致,建设用地是主要生态盈余来源。总体来看,常州市的土地需求超过生态承载力范围,需要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 蓝盛新; 李美芳; 王平; 傅晓华; 朱健; 徐美; 王晓娜; 彭雪琳
    •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激增、生态被破坏及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连接社会、环境与经济三大要素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学术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仍缺乏系统全面的梳理和总结。通过回顾资源环境承载力演变历程与研究进展以及近十年来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发现其研究逐步呈现研究领域多样化、研究要素多元化、评价方法动态化和研究内容综合化的特点。但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仍存在概念泛化、评估方法单一等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随研究推进需不断完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动态比较。就研究方法而言,将静态分析和动态模型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更能有效地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 朱杰堂; 陈阳; 岳超; 刘晨光
    • 摘要: 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学研判该流域的资源环境状况是推动其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模型对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5—2018年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反复恶化与改善的波动中略有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中游城市最差、下游次之、上游最优的空间格局;城市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不足,各城市的资源环境状况差异显著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因此,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上、中、下游因地施策、分类治理,加强流域生态保护的顶层设计,提高协同治理能力。
    • 袁汝华; 李雅娟
    • 摘要: 为探究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以2005—2019年西北五省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研究了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作用机理、五省区的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性的综合评价指数在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总体上向更好的状态转变,经济发展子系统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子系统在研究期内综合评价指数上升明显均大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子系统,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表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类型完成了从濒临失调向中级耦合转变;未来西北地区应当树立持续发展理念,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各子系统协调发展。
    • 李杨昕
    • 摘要: 地理国情属于国情的一部分,是与自然资源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空间化和可视化的基本国情情况。近年来,全国一些一线城市陆续开展了基于地理国情的城市资源环境监测工作,针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结合城市资源可持续发展,围绕环境监测、资源管理、生态文明等工作,再根据气象卫星、环保监测结果展开了城市资源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初步构建了以生态、低碳、海绵、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主体的监测体系,为城市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以及高质量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 高晶晶
    • 摘要: 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分宜县实际状况,以乡镇为评价单元对分宜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基于预警视角,构建由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3个维度组成的分宜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承载力数值并研究承载风险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分宜县的整体资源环境承载风险处于中等风险,分宜镇的承载风险最大,其次是钤山镇和湖泽镇,分宜县北部乡镇都处于较低的承载风险。
    • 叶文显; 曾绍龙
    •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实现区域合理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选取2015—2019年1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定量测度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仅西安为可载,其余10市均为超载或过载;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α收敛和空间正相关性;万元GDP工业SO_(2)排放量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人均GDP、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人均液化石油储气能力均对承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
    • 乌兰; 吴全
    •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核心环节,是支撑和承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强度的重要指标。本文首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对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遇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困境进行分析,并探索中小尺度层面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路及实践应用,从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及结果校验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