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超采区

超采区

超采区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工业经济、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77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地下水、广东水利水电、河北水利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山东水利学会2011学术年会、2018(第六届)中国水生态大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等;超采区的相关文献由333位作者贡献,包括沈丽峰、王宏、邓安利等。

超采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30.5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55%

专利文献>

论文:377 占比:68.92%

总计:547篇

超采区—发文趋势图

超采区

-研究学者

  • 沈丽峰
  • 王宏
  • 邓安利
  • 乐峰
  • 何晔
  • 冀农宣
  • 刘向华
  • 刘振
  • 刘文君
  • 刘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锋; 候雅东; 刘翠; 万生楠; 梁东
    • 摘要: 为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以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地下水为例,将评价区划分为库托河灌区、柯柯亚河灌区和台兰河灌区。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了划分,选用了160个站点的资料,以其中10组为例,计算了评价期水位动态变化速率,绘制了水位变化速率分布,并采用3种方法初步划分的超采区,并通过相互叠加的方法对初步划分的超采区进行了复核,宿县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1633.71 km^(2),其中一般超采区4处,总面积1236.11 km^(2)。严重超采区3处,严重超采区面积397.61 km^(2)。对地下水禁采区与限采区进行了划分,共划分禁采区2个,分别是佳木镇种羊场一带和古勒阿瓦提东部四大队一带,共计85.84 km^(2),除禁采区外的区域全部划为限采区,共计1547.87 km^(2)。并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超采区管理建议。
    • 张红梅
    • 摘要: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近7万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7%。超采区范围涉及除承德外的10个设区市以及定州、辛集市和雄安新区,共127个县(市、区),主要集中在冀中南平原区,地下水超采时间长、范围广、亏空大,是京津冀3省任务量最重的省份。2014年,国家启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以来,河北结合全省实际,以节水为核心,充分利用当地地表水、外调水等替代水源,通过“节、引、调、补、蓄、管”等综合措施,形成了从水源到田间、从工程到农艺、从建设到运行的综合治理体系,大力实施农业灌溉水源置换工程,为减少地下水开采,实现采补平衡提供有力支撑。
    • 刘涛
    • 摘要: 陕西属于水资源短缺省份,地下水是陕西的重要供水水源。当前,由于对地下水依赖程度仍较大,地下水不合理开采、水位下降、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依然存在。贯彻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要求,以严格控制不超过地下水承载能力为前提,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维系地下水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以约束地下水开发利用强度和总量为核心,以法治保障、依法管理为手段,着力提高地下水管理保护能力,逐步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断促进陕西供水安全和地下水生态安全。
    • 刘英昊; 唐培军; 徐莉娜; 王晶凯; 徐效涛; 周磊
    • 摘要: 基于潍坊北部平原区1983-2016年地下水监测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及地下水漏斗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预测其未来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选择昌邑、寒亭和寿光地下水超采区范围内的典型监测井进行抽水试验,对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含水层疏干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和人工开采,1983年时地下水最低水位为-1.71 m,全区漏斗面积176.06 km^(2),自2000年以来由于北部形成了大的漏斗群带,全区漏斗面积达1405.4 km^(2),2016年全区最低水位达-34.65 m;昌邑、寒亭和寿光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因水位下降造成含水层疏干危害,寿光地区疏干危害程度最严重,昌邑地区次之,寒亭地区较轻。研究结论为区域地下水资源开持续开发利用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 张楠; 张丽; 李计生
    • 摘要: 为因地制宜地细化河西走廊重点区域地下水分区管控措施,本文在梳理地下水开发历程基础上,针对河西走廊地区地下水超采状况,以河西走廊地表水和地下水为同一水源为原则,提出了南北盆地分区管理、东中西部分区管理的地下水分区管控措施,有利于完善河西区5市水资源“保护-节水-调水”体系,增强分区域水资源的调配能力,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 李华; 董晓敏; 张伟
    • 摘要: 超采区评价是检验超采综合治理成效的有效手段。通过介绍水位动态法、开采系数法和引发问题法划分天津市超采区过程,为超采区评价提供参考作用。而天津市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以来,严重超采区面积有所减少,地面沉降总体趋缓,不同沉降量区域面积大幅减少,地下水位稳定回升,河湖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为“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超采综合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 朱常坤
    • 摘要: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限禁采区的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方法,对其中开采系数法计算时段选取、速率下降法与水位管理控制目标相结合、引发问题法的判别和使用及超采区的综合划定给出了完善方案。将该方法应用于苏锡常平原区地下水超采区评价,结果表明:原苏锡常大型孔隙严重超采区已演变为一个中型和一个小型超采区,超采区面积由8304.0km2下降至834.6km2,规模显著缩小;其中一般超采区面积794.2km2,严重超采区面积40.4 km2,程度以一般为主;现状超采区均在原超采区范围内,无新增超采区
    • 杨欣伟
    • 摘要: 针对传统的地下水水位监测方式存在冗余数据量大,监测有效性差和网络传输局限性大的问题,充分考虑全省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位监测站网现状布局和运行情况,结合工作区地下水含水层主要运动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NB-IoT和STSA的地下水水位监测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总体设计方案,详细阐释了NB-IoT网络传输模块的具体实现,依据地下水水位的波动特征,定义监测时间窗,将STSA算法应用到地下水水位评估中,实现了对地下水水位数据的有效、及时、精准采集和可靠传输,为进一步开展地质水文勘测工作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 闫强; 王燕
    • 摘要: 为尽快实施置换水源工程以减缓超采区地下水过度开采,调查发现汾阳市郭庄泉域境内马刨神泉水量较多、水质好,但供需水量与用途问题突出。可供水量通过建立降雨量-径流量相关模型提高来水量的时效性、可靠性,需水量在保证河道生态用水前提下,通过优化城乡生活、农业用水指标,合理调蓄灌溉高峰期工业用水过程,按双保证率对可置换水源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在50%、95%保证率下均满足用水要求,可为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证。
    • 摘要: 河北省属资源型严重缺水省份,多年平均降雨量532mm,人均水资源量307m^(3),仅为全国平均的1/7。为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长期以来不得不依赖过度开采地下水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增加,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前年地下水超采量达59.7亿m^(3),累计超采1500多亿m^(3),超采区面积近7万km^(2),占平原区面积的91%,超采区面积和超采量分别占京津冀地区的83.7%、94.3%,是全国21个超采省市中最严重的省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