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41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93篇、会议论文558篇、专利文献50338篇;相关期刊944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城市地质、地下水等; 相关会议346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止学术研讨会、浙江省地质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等;地面沉降的相关文献由7237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勇、宫辉力、杨艳等。

地面沉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93 占比:6.42%

会议论文>

论文:558 占比:1.03%

专利文献>

论文:50338 占比:92.55%

总计:54389篇

地面沉降—发文趋势图

地面沉降

-研究学者

  • 罗勇
  • 宫辉力
  • 杨艳
  • 田芳
  • 龚士良
  • 雷坤超
  • 陈蓓蓓
  • 王荣
  • 李小娟
  • 周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红慧; 侯占东; 李书建
    • 摘要: 采用PS-InSAR时序技术对常州市2018-01~2019-12的24期Sentinel-1A影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取常州市地面形变信息.所得结果与同期水准监测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较差最大值为6.1 mm、平均值为2.7 mm、均方根误差(RMSE)为1.7 mm.结果显示,抬升区域主要位于城镇,累积抬升量平均值约为7.3 mm;沉降区域主要位于农村,累积沉降量平均值约为7.6 mm;武进区南部等地局部沉降严重,累积沉降量平均值超过15 mm.分析第Ⅱ承压水水位变化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显示,两者相关系数为0.55;同时分析某分层基岩标各地层回弹情况发现,深部地层多数处于反弹阶段,而浅部地层是目前土层压缩(沉降)的主要层段.说明近2a第Ⅱ承压水对常州市地面沉降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已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浅部地层土层压缩已成为常州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 张双成; 许强; 罗勇; 雷坤超; 牛玉芬; 庞校光
    • 摘要: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2017-06~2020-06期间获取的Sentinel-1数据集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取北京近几年地面沉降区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表形变呈现5处沉降区,最大年形变速率为-111.3 mm/a.将InSAR结果与GPS观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了时序InSAR的有效性.对比2018年和2019年的年形变速率可知,各个沉降范围内的沉降面积均在减小,且沉降减缓的面积远大于沉降加速的面积.局部调查后发现,5处沉降区除1处仍在加速沉降外,其他4处的沉降速度均在减缓.
    • 杜东; 刘宏伟; 周佳慧; 张竞; 苗晋杰; 李云良; 曹鑫宇; 叶淼
    • 摘要: 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地面沉降已成为我国不少城市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严重威胁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区为案例,基于2014~2018年43景Sentinel-1A/B降轨数据,利用PS-InSAR技术,结合高精度GPS数据,开展了通州地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可为城市规划和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InSAR与GPS结果的相关系数高达0.98。应用水文地质和道路密度等综合数据集,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平均地表位移速率为-101.5~+16.7 mm/a,其中沉降速率超过50 mm/a的城市面积为86.6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8%。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典型断面永顺镇-永乐店镇(A—A’)和马驹桥镇-宋庄镇东(B—B’)上沉降速率和累积沉降量曲线的梯度在副中心规划区内变化较大,最大达到41.4 mm/(a·km),不均匀沉降现象较为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同深层地下水系统的水位变化相比,浅层地下水对地面沉降没有显著影响。地面沉降较为严重的区域可压缩层厚度都在100 m以上且处于不同厚度过渡带。路网密度的大小与地面沉降的严重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总的来说,影响地面沉降的主导因素为深层地下水位变化。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通州地区地面沉降防控与机理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 宿宝忠
    • 摘要: 为研究高铁工程全生命周期区域沉降时空变化规律,需要深入分析TS-InSAR方法在年际间的区域沉降监测成果。为此,选取郑济高铁山东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TS-InSAR方法对83景Sentinel-1A/B进行年际间数据处理,分别获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的沉降监测结果,对监测结果进行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应用对比分析,探索郑济高铁沿线沉降漏斗的时空年际变化规律及原因。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最大区域沉降速率为13.52 mm/a,沉降空间位置也发生较大变化,2019年6月后,区域沉降出现减缓。通过实验,总结一套铁路勘察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期间区域沉降时空动态分析方法,可为高铁勘察设计选线和运营监测提供可靠的地面沉降时空分析成果。
    • 胡长明; 林成; 赵金凤; 刘林; 路乾
    • 摘要: 为预测黄土地区深基坑降水导致的地层不均匀沉降,确保坑周建筑物安全,基于弦线模量法、弹性半无限体理论和剪切位移法,将坑周土体以降水曲线为界分为疏干区和饱和区,综合考虑绕渗区内渗流力在水平方向的分量和桩-土界面侧摩阻力对土体的约束作用,推导降水引起地基附加应力和地面沉降的理论计算公式,将理论计算值与工程实际监测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计算方法能反应出浸润曲线以下土层所受附加应力的衰减效应;地面沉降受侧摩阻力的约束作用主要局限于1倍的最大水位沉降范围内;弦线模量计算得到的沉降值精度高于规范算法,能够较好地预测黄土地区降水期间坑周地面沉降量。研究结果可为计算类似黄土深基坑潜水层降水诱发地面沉降提供参考。
    • 兰洋; 袁利伟; 李素敏; 冯家宁; 刘大荣; 王华
    • 摘要: 采用InSAR技术对金沙铅锌矿207矿体上方地表影像进行数据处理,识别出变形较严重的区域为2^(#)、3^(#)采空区上方地表,建立2个采空区及地表三维模型,采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数值模拟与InSAR监测协同分析,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中的2^(#)、3^(#)采空区导致的地表沉降量明显大于InSAR监测结果,说明存在地表变形继续增大的风险;数值模拟结果显示,2^(#)、3^(#)采空区顶板位移过大,采空区内部尺寸较小的矿柱上的剪应力和压应力均超过了其抗剪、抗压强度,存在失稳风险。
    • 邢铭汕
    • 摘要: 以某中学建设场地为例,简要阐述了场地的基本建设情况及区域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等地质环境条件,分析认为地面沉降是榕江冲积平原地区潜在地质灾害主要类型。预测了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 吴艳飞; 李和学; 孙丹阳; 刘强; 李俊霞
    • 摘要: 我国华北平原分布有大面积的高氟地下水,对区域居民饮水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为深入探究华北平原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理,采集该区域180件地下水样品和4件沉积物样品,在完成基础理化性质分析、查明地下水系统影响氟迁移转化的主控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沉积物样品开展了室内连续压密试验和压密释水水化学组分分析,剖析了地下水超采所致地面沉降对区域地下水中氟富集的影响与贡献,以丰富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机理。结果表明:地下水F^(-)浓度变化范围为0.38~7.35mg/L,67.8%的地下水样品中F^(-)浓度>1.5 mg/L,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地下水排泄区300~400m深度含水层中;阳离子交换、萤石溶解、碳酸盐沉淀以及海水入侵等过程使得排泄区地下水以Na-HCO_(3)/Na-Cl型水为主,利于氟在地下水中发生富集;沉积物压密释水中均有较高的氟含量,其浓度变化范围为2.92~4.40mg/L,在地下水超采强烈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造成区域地面沉降,促使沉积物中富氟孔隙水压密释水进入周围含水层中,使得区域地下水中氟含量升高。
    • 陈前锋
    • 摘要: 在当前城市地铁项目的建设中,科学合理的地铁车站基坑降水方案是确保基坑施工顺利实施,并保证周边环境安全的一个重要基础。基于此,以广州某地铁车站基坑工程为示例,根据其实际地质环境对基坑降水做出了规划设计,分析降水井的成孔工艺和技术要求,并评估了降水对周边地面沉降的影响,结果证明,该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降水目标。
    • 卢旺; 王承安; 常帅
    • 摘要: 利用SBAS⁃InSAR及PS⁃InSAR技术,处理了2018年10月到2020年10月的28景sentinel⁃1A数据,计算出呼和浩特市平均地面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存在三处漏斗状沉降区,分别位于回民区、玉泉区北部、台阁牧镇北部,沉降区内大部分形变速率在5.32~17.31 mm/a之间;其中,台阁牧镇北部沉降漏斗的沉降量最大,最大沉降量为101.26 mm。经过实地调查发现,沉降区内的主要建筑为居民区、公园、工厂和施工工地。经过与土地利用数据和地下水超采数据的结合分析发现:玉泉区和回民区的沉降主要因为过量开采水源地供水井的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表现为地面沉降;台阁牧镇的沉降主要因为过量开采工业供水井的地下水及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建设工程扰动、工业设施的生产对地面的扰动导致地面沉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