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跖趾关节

跖趾关节

跖趾关节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6671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中国骨伤、实用手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十二届全国足踝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国际足踝外科论坛、广东省第二次手外科学学术会议等;跖趾关节的相关文献由647位作者贡献,包括傅维杰、刘宇、曲峰等。

跖趾关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6671 占比:99.59%

总计:46861篇

跖趾关节—发文趋势图

跖趾关节

-研究学者

  • 傅维杰
  • 刘宇
  • 曲峰
  • 万祥林
  • 张峰
  • 李卫民
  • 毕庆
  • 邵壮
  • 丁小珩
  • 任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望高; 余少校; 曾锦浩; 李征; 旷玲玉; 叶学浪; 林慧鑫; 李东扬; 张振伟
    •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关节移植修复外伤性掌指关节缺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20年1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收治的外伤性掌指关节缺损伤患者15例。术前患者完善各项常规检查,行患侧手及关节移植供足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检查,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围手术期严禁吸烟,术前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亚急诊期患者行创面分泌物培养排除创面感染;二期手术患者术前用延长支架将待移植的关节延长到合适的关节移植间隙。术中对受区清创,止血,探查骨关节、伸屈肌腱、指血管和指神经损伤情况及关节皮肤缺损情况,测量骨关节缺损长度。根据患者受伤情况选择应用自体第2跖趾关节游离移植、自体废弃指的掌指关节移植修复、自体腕掌关节半关节移植修复3种方法进行修复。术后绝对卧床1周,绝对禁烟,保温灯保温;予抗感染、抗血管痉挛、抗凝血、全身支持等治疗;术后2周拆线,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定期拍X线片检查骨愈合情况,骨愈合后拆除克氏针。术后1周对移植关节及携带的皮瓣和患指的血运情况进行观察,并观察是否出现血管危象;术后2周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术后12周观察移植关节的骨愈合情况;术后门诊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5例外伤性掌指关节缺损伤全部修复良好,术后移植的关节及携带的皮瓣均成活良好,修复的患指血运良好,皮瓣及患指均未发生血管危象,全部创面均甲级愈合。术后随访平均(14.5±4.6)个月,移植关节的骨接合端均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性愈合,局部无压痛、无纵行叩击痛、无异常活动。移植的掌指关节活动度:背伸0~10°,屈曲60°~90°(平均75°)。手功能恢复评价优10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结论自体关节移植修复外伤性掌指关节缺损伤,可良好恢复患指的掌指关节功能,保留患指的完整性,疗效满意。
    • 田钊; 韩娟丽; 尚驰; 张红星
    • 摘要: 目的探讨背侧楔形截骨术治疗第二跖骨头坏死(Freiberg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背侧楔形截骨术治疗16例Freiberg病患者。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VAS评分、跖趾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3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转移性跖痛、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VAS评分、跖趾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采用背侧楔形截骨术治疗Freiberg病可有效缓解跖骨疼痛症状,增加患者跖趾关节活动度。
    • 李秋捷; 万祥林; 刘卉; 朱晓兰; 郑志艺; 曲峰
    • 摘要: 目的:探讨慢跑鞋前掌屈曲刚度对男性跑者的跑步经济性及下肢关节功的影响。方法:通过改变中底凹槽的密度和深度制作5双不同屈曲刚度的慢跑鞋(A、B、C、D、E鞋的屈曲刚度依次减小),分析11名男性跑者分别穿这5种鞋跑时的耗氧量及下肢关节做功。结果:慢跑鞋前掌屈曲刚度对男性跑者跑步经济性及慢跑支撑阶段跖趾关节的正功、负功表现出统计学差异,但对髋、膝、踝关节的机械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等屈曲刚度的跑鞋跖趾关节机械功与耗氧量均表现为最低,屈曲刚度最大和最小的跑鞋较高。结论:慢跑鞋前掌屈曲刚度对男性跑者的跑步经济性及跖趾关节机械功的影响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刚度过大和过小的跑鞋均会增大跖趾关节的机械功,降低跑步经济性。慢跑鞋前掌屈曲刚度对男性跑者跖趾关节机械功的影响可能是其影响跑步经济性的原因。
    • 张凯; 戚彩; 谢峻; 仓宝成; 陈佳; 杨瑞甫; 邵留影; 周明武
    • 摘要: 2019年2月,收治1例开放性第1跖骨头背侧软骨及骨缺损患者,伴软组织、肌腱及关节囊缺损,经多次创面清创治疗后二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带血管的股骨内侧髁骨软骨嵌合组织瓣修复跖骨头复合组织缺损.术后18个月随访,负重患足无疼痛、行走无跛行,供区无不适,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 李建锋; 林家东; 卢志娟; 林鸣琴; 林馥纯; 周秀丽; 王钰
    • 摘要: 目的 分析第一跖趾关节(MPJ1)超声检查对痛风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0例痛风、40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AH)、40例非痛风性关节炎患者MPJ1~5,比较3组间超声结果.结果 痛风组MPJ1病变高于MPJ2~5,超声联合萤火虫技术对MPJ1微结晶检出率高于单纯常规超声(P<0.01).痛风组MPJ1结晶、双边征、痛风石检出率高于AH组和非痛风性关节炎组(P<0.01).结论 MPJ1超声检查可做为痛风诊断的首选关节.
    • 张成; 陈树涛; 高武长; 刘延子; 安超
    •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交叉中空加压螺钉联合背侧解剖接骨板的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伴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7年5月~2019年4月收集了46例中重度拇外翻伴骨质疏松患者,年龄65~73岁.观察患者的融合率情况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比较了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足功能评分(AOFAS)以及视觉疼痛模拟量表评分(VAS).术前、末次随访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对46例患者进行了6~22个月的随访.46例中重度拇外翻伴骨质疏松患者全部实现了临床上和影像学上的第一跖趾关节融合,全部达成了早期负重活动的目的,末次随访时发现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出现.术前HVA为(41.8±7.6)°,术后HVA为(15.6±1.6)°;术前IMA为(18.3±1.9)°,术后IMA为(9.6±1.3)°;术前AOFAS为(49.7±4.7)分,术后AOFAS为(81.6±2.9)分;术前VAS为(8.9±0.9)分,术后为(1.7±1.1)分.患者HAV、IMA、AOFAS、VAS在术前和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5、27.28、-35.94、36.78,均为P<0.05).结论 对于中重度拇外翻伴骨质疏松患者来说,应用交叉中空加压螺钉联合背侧解剖接骨板的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矫形效果满意,融合率高,康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 丁有泉
    • 摘要: 目的 探讨Lisfranc关节损伤不同检查方法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以及分型,为临床提高Lisfrane关节损伤诊断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Lisfrane关节损伤23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损伤类型的不同按照Myerson分型和Nunley-Vertullo分型进行分型和统计分析,观察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的特征.结果 238例患者中,Lisfranc关节骨折并脱位者175例,Myerson分型:Ⅰ型18例,Ⅱ型例149,Ⅲ型8例;Lisfranc关节损伤或扭伤63例,Nunley-Vertullo分型Ⅰ型14例,Ⅱ型45例,Ⅲ型4例.只做X线检查8例,只做CT检查10例,只做MRI17例;做X线和CT检查172例,做X线和MRI检查13例,做CT和MRI检查13例,三项检查均做5例.首次X线诊断正确率为85.35%(169/198),其中157例Myerson分型中诊断正确率为92.36%(145/157);41例Nunley-Vertullo分型中诊断正确率65.85%(27/4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35,P=0.024);CT检查患者中累及M2基底部占88.50% (177/200),累及M2~M4基底部占64.00% (128/200),M2存在外侧脱位占65.00% (130/200).三维重建后背侧脱位或半脱位者占37.00%(74/200),跖侧脱位或半脱位者占7.50%(14/200).MRI检查中Ⅰ度损伤患者6例,表现为信号异常但无中断,Ⅱ度损伤患者24例,表现为韧带部分断裂,Ⅲ度损伤患者18例,表现为韧带完全断裂,图像中可见韧带信号中断或是消失.结论 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不同诊断方法中,X线检查存在一定漏诊的情况,对于临床中高度怀疑Lisfranc关节损伤且X线检查阴性的患者,需加做CT或是MRI检查.
    • 李建锋; 林家东; 卢志娟; 林鸣琴; 林馥纯; 周秀丽; 王钰
    • 摘要: 目的分析第一跖趾关节(MPJ1)超声检查对痛风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0例痛风、40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AH)、40例非痛风性关节炎患者MPJ1~5,比较3组间超声结果。结果痛风组MPJ1病变高于MPJ2~5,超声联合萤火虫技术对MPJ1微结晶检出率高于单纯常规超声(P<0.01)。痛风组MPJ1结晶、双边征、痛风石检出率高于AH组和非痛风性关节炎组(P<0.01)。结论MPJ1超声检查可做为痛风诊断的首选关节。
    • 刘中砥; 芦浩; 袁玉松; 徐海林
    •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行跖趾关节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引起的第2~5跖趾关节病变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应用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实施第2~5跖趾关节置换术21例,成功随访16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6.7±5.5)岁,类风湿关节炎9例,严重骨性关节炎5例,跖骨头骨软骨病2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ore,VAS)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对手术前后行走及跖趾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等进行临床评价.结果:随访时间17个月至5年,平均3.2年.Maryland足部评分:术前为(60.69±6.12)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88.13±5.84)分.术前跖趾关节活动度:背伸5.4°±3.1°,跖屈4.4°±2.7°;术后:背伸15.7°±4.5°,跖屈12.2°±4.3°,术后跖趾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术前评分为(6.8±0.9)分,术后末次随访为(2.3±0.8)分,术后跖趾关节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术后评分较术前评分有显著性提高(P<0.01),优良率达到81.3%.结论: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跖趾关节置换术能够较好地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性,维持前足正常的行走能力,是重建第2~5跖趾关节结构、恢复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但仍存在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需要进一步改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