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于欢案

于欢案

于欢案的相关文献在2017年到2021年内共计68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信息与知识传播、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专利文献357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胜利油田党校学报等; 于欢案的相关文献由80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君刚、安玲玉、李婧等。

于欢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 占比:16.00%

专利文献>

论文:357 占比:84.00%

总计:425篇

于欢案—发文趋势图

于欢案

-研究学者

  • 于君刚
  • 安玲玉
  • 李婧
  • 李明
  • 范敏
  • 谢福山
  • 马春娟
  • 丁培
  • 于红光
  • 付立庆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雨晴
    • 摘要: 我国现行《刑法》第20条第3款是立法机关在第1款的基础上作"肯定式"列举的注意规定.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将第3款认定为特殊防卫制度或无限防卫制度不仅没有正当性基础和逻辑基础,而且不符合该条款的立法目的.于欢案正是不能正确界定第3款与第1款之间的关系,导致司法机关在无形中增加唯结果论情形的典型案例.将第3款界定为第1款的注意规定,将有利于破除司法机关适用正当防卫过严的现状.
    • 柳宇霆
    • 摘要: 从个人经历说,于欢跟这起刑事案件产生关联是不幸的——卷入家庭经济纠纷,陷入高利贷之中,不是年轻的于欢所能左右的事情;被带有黑社会背景的催债者围追堵截、羞辱母亲,于欢奋起自卫,造成对方死伤,是人子的血性使然,却也将他带入漩涡。但某种程度上,于欢也是幸运的。在这起案件之前,正当防卫被称为"沉睡条款",鲜有公民的自卫行为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事例。于欢案唤醒了这条"沉睡条款",最终对他的量刑也从一审的无期徒刑,改判为有期徒刑5年。
    • 丁培
    • 摘要: 正当防卫制度有助于实现及时制止不法侵害、保障人权的目的,但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条件较为严格,不利于公民行使自己的正当防卫权,因此要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合理的扩张.以于欢案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关于正当防卫理论的传统通说,鉴于其无法适应行为人面对不法侵害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御的需要,将正当防卫的条件通说进行合理的扩张具有必要性,有助于实现正当防卫制度的自身目的,也有助于更好地保障人权、惩罚犯罪.
    • 石昌迪
    • 摘要: 正当防卫制度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特别是近年来“于欢案”“昆山龙哥反杀案”等案件引发全民关注之后,正当防卫再次成为学术热点。我们检察机关要精准地把握正当防卫,不能单从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等实质要件入手,也要对正当防卫正当性的法理依据有清晰的认识,厘清正当防卫之所以正当的真正原因。理论界关于正当防卫正当性的依据主要有利益论和权利论两种观点。
    • 唐方榕; 李天骄
    • 摘要: 社会相当性理论对我国的立法、司法等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通过对犯罪的实质评价达到出罪的效果.备受关注的于欢案引起了刑法学界对于合理出罪的大讨论.基于中国目前的法治现状及刑事法治公众认同之需要,正当防卫的判断根据理应采用社会相当性说.若以行为规范性与规范适当性为判断基础,以社会相当性为判断标准,于欢的行为应当成立正当防卫.
    • 范敏
    • 摘要: 作为"现象级"事件,于欢案引发有关舆论意见如何转换为社会行动的大量探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舆情传播过程或不同主体的舆论传播行为.这是当前舆论研究的主要面向.舆论研究值得开拓的新面向是:借助话语分析,探究舆论意见的意义生成机制、运动规律及其与社会系统的互动,从意义建构层面揭示从话语到行动机理.公共舆论场是一个竞争性意见场域,话语表达是一种社会实践.舆论的社会行动力,体现为向政治系统传导需求压力,最终促成政府决策.于欢案揭示了在这一过程中话语的运作方式:用不同概念建构事件性质,推动欲望的政治化,向政治系统输入需求;用不同分析视角建构论述框架,推动需求的体系化,向政治系统施加需求压力;用不同理论体系建构推理前提,推动需求的议题化,向政治系统施加决策压力.
    • 范敏
    • 摘要: 作为"现象级"事件,于欢案引发有关舆论意见如何转换为社会行动的大量探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舆情传播过程或不同主体的舆论传播行为。这是当前舆论研究的主要面向。舆论研究值得开拓的新面向是:借助话语分析,探究舆论意见的意义生成机制、运动规律及其与社会系统的互动,从意义建构层面揭示从话语到行动机理。公共舆论场是一个竞争性意见场域,话语表达是一种社会实践。舆论的社会行动力,体现为向政治系统传导需求压力,最终促成政府决策。于欢案揭示了在这一过程中话语的运作方式:用不同概念建构事件性质,推动欲望的政治化,向政治系统输入需求;用不同分析视角建构论述框架,推动需求的体系化,向政治系统施加需求压力;用不同理论体系建构推理前提,推动需求的议题化,向政治系统施加决策压力。
    • 李琪璇
    • 摘要: 近年来,人民群众权利和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多起正当防卫案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随着“于欢案”、“昆山反杀案”等热点案件的出现,使得正当防卫制度成为被热议的对象,并“激活”了《刑法》第20条这一“僵尸条款”。由于正当防卫问题在刑法理论上存在较多争议,在实践中又与社会道德和情感价值判断紧密联系,导致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存在较大难度,基于此有必要结合案件予以分析。
    • 李奋飞
    • 摘要: “于欢案”不仅是一起引发了社会极大关注的个案,而且更深层地折射出了时下司法决策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巨大嫌隙.如果借用“规范—认知”的二元式框架,就不难发现中国刑事司法目前正处于持续演进中的重要节点.针对人情与法理的相互博弈,可以深入到制度架构的细节层面,来挖掘其中的变量价值.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司法决策的精密趋向亦将有效支持其自身与民意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遏制过度恣意和个性丧失的极端图式.当然,以科学的实证手段进行质量评估,无疑会更有助于前瞻性分析的逻辑展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