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轴向压缩

轴向压缩

轴向压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9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69682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4年学术年会暨2014年第十九届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全国防治煤矿冲击地压高端论坛、第十三届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MMM-XIII)暨钱伟长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等;轴向压缩的相关文献由646位作者贡献,包括戴士俊、赵武新、黄亚东等。

轴向压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9682 占比:99.92%

总计:169819篇

轴向压缩—发文趋势图

轴向压缩

-研究学者

  • 戴士俊
  • 赵武新
  • 黄亚东
  • 严忠
  • 张大兵
  • 周亮亮
  • 张善元
  • 范金豹
  • 凌青云
  • 张义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侍荣德; 丁超峰
    • 摘要: 针对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圆管端部受压易破坏的问题,提出不同的加固方式。对影响端部加固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设计几种铰接试件端部加固方式并试验。结果表明:带底板的双层闭合圆环端部加固对承载力提高最有效;将带底板的双层闭合圆环的外环进行机械切割加工得到的加固件,端部加固对承载力提高次之;没有底板的单层圆环与树脂结构胶外包加固承载力提高不明显。
    • 韦铁平; 周兴洋; 郭金泉; 曾寿金; 叶建华; 杨晓翔
    • 摘要: 采用LS-DYNA软件对锥倾角0°~40°、壁厚1~2.5 mm的A6061圆锥管进行轴向压缩仿真,研究锥倾角和壁厚对圆锥管吸能特性和变形规律的影响;基于Mamalis圆锥管瞬时载荷压溃模型,提出大范围锥倾角(15°~40°)瞬时载荷修正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变形模式的临界角为15°,当锥倾角小于等于15°时,变形模式为堆叠模式,当锥倾角大于15°时,变形模式转变为嵌套模式;平均载荷与比吸能均随着锥倾角的增大缓慢减小,而初始峰值载荷则大幅度减小;随着壁厚增大,压溃模式由钻石模式转变为环形对称模式,平均载荷、初始峰值载荷和比吸能均增大。基于仿真结果,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修正了Mamalis瞬时载荷公式,修正值与仿真值的最大误差小于10%,通过试验验证了修正公式的准确性。修正公式为揭示大范围锥倾角薄壁管压溃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 郝孝恒; 张天辉; 王根伟; 沈文豪; 闫栋; 沙风焕
    • 摘要: 薄壁夹芯结构因其优异的吸能和轻量化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防护结构中。正弦波纹夹芯圆柱壳的制备工艺简单,在工程上应用广泛,研究其在冲击载荷下的轴向变形行为和吸能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准静态轴向压缩实验,对正弦形波纹夹芯圆柱壳的轴向准静态压缩进行了有限元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夹芯圆柱壳芯层厚度A和正弦波周期数N对冲击载荷作用下夹芯圆柱壳的压溃模式和能量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配置A和N能够有效地提高比吸能,实现较理想的吸能变形模式。在准静态压缩下,结构参数为A3N12的夹芯圆柱壳具有最好的比吸能,为轴对称变形。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发生非轴对称变形模式的A7N12具有最好的比吸能和最高的平均压缩力效率。
    • 王凯; 马其华; 查一斌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开孔形式对Al-CFRP管轴向压缩性能的影响,本文基于初始峰值、吸能总量和压溃效率,针对不同端部开孔形式的铝-碳纤维复合材料混合管(Al-CFRP管)进行了准静态轴向压缩试验,同时也进行了纯铝管(Al管)和纯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管(CFRP管)的对照试验,并采用结合压溃效率及吸能总量的加权组合形式的评价指标W对薄壁管轴向压缩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Al-CFRP管具有更稳定的失效变形模式;相比未提升轴向压缩性能的端部开孔纯Al管和纯CFRP管,端部开孔Al-CFRP管的压溃效率均有提升,其吸能总量随着开孔数的增加先降低再升高,其中开4个孔对Al-CFRP管的轴压性能提升作用最为明显,对比未开孔Al-CFRP管,其吸能总量和压溃效率分别提升了4.2%和28.3%,同时其加权评价指标WAC4为1.16,也明显高于基准值。
    • 王凯; 马其华; 查一斌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开孔形式对Al-CFRP管轴向压缩性能的影响,本文基于初始峰值、吸能总量和压溃效率,针对不同端部开孔形式的铝-碳纤维复合材料混合管(Al-CFRP管)进行了准静态轴向压缩试验,同时也进行了纯铝管(Al管)和纯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管(CFRP管)的对照试验,并采用结合压溃效率及吸能总量的加权组合形式的评价指标W对薄壁管轴向压缩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Al-CFRP管具有更稳定的失效变形模式;相比未提升轴向压缩性能的端部开孔纯Al管和纯CFRP管,端部开孔Al-CFRP管的压溃效率均有提升,其吸能总量随着开孔数的增加先降低再升高,其中开4个孔对Al-CFRP管的轴压性能提升作用最为明显,对比未开孔Al-CFRP管,其吸能总量和压溃效率分别提升了4.2%和28.3%,同时其加权评价指标WAC4为1.16,也明显高于基准值.
    • 李倩倩; 张加顺; 脱晓庆; 高彦涛; 李炜
    • 摘要: 采用声发射技术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圆管轴向压缩加载过程进行监测和记录,对压缩过程中的累积事件计数、能量、峰值频率和幅值等声发射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结合压缩载荷曲线,研究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圆管在轴向压缩载荷下的损伤过程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声发射的典型特征参数可以与时间-载荷曲线的变化规律较好地对应,声发射信号的变化能反映不同破坏阶段的损伤形式以及不同种类试样的破坏特征,对于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圆管的轴向压缩性能具有参考价值。
    • 张靖华; 郑武
    • 摘要: 研究了功能梯度材料(FGM)圆柱壳在轴向均匀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弹塑性屈曲行为.基于线性混合强化弹塑性模型,给出FGM圆柱壳的材料特性表达式和弹塑性本构方程.引入Hamilton原理,将FGM圆柱壳的弹塑性屈曲行为转化为求解辛空间的特征值问题.进一步利用分叉条件计算出正则方程广义特征值对应的屈曲临界载荷,联合屈服条件获得屈曲壳的弹塑性分界面位置.并讨论了材料梯度参数、结构几何参数对弹塑性屈曲临界载荷和弹塑性分界面的影响.
    • 王雪琴; 张震东; 马大为; 高原; 王玺; 王尚龙; 米莹娟
    • 摘要: 针对现有研究对复合材料多胞结构吸能特性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由多根小尺寸的单根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圆管(Single CFRP tube,SCT)填充进大尺寸碳管组成的多胞填充结构(Mukicellular filling structure,MFS),并分别对SCT和MFS进行了单次全行程加载和多次分段加载的准静态压缩,分析了其压缩破坏模式和吸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MFS最外侧碳管破坏模式与SCT破坏形式相似,且单次全行程压缩与多次分段压缩的破坏模式没有明显区别,但MFS最外侧碳管由于内部碳管及碎屑的挤压呈现出明显的径向变形;相对于单次全行程压缩过程,SCT及MFS多次分段压缩时的总耗能量更多;本次研究的SCT试件最大比吸能为86.0 J/g,最小比吸能为59.3 J/g,然而由于MFS最外侧管件的比吸能低,导致其比吸能在69.8~75.9 J/g之间,小于单管根碳管的最大比吸能,但进一步研究可知,合适的外部约束形式和内部碳管数量可使MFS比吸能高于SCT的最大比吸能.
    • 董帆; 马其华; 甘学辉; 周天俊
    • 摘要: 以多层(10层)和少层(3层)碳纤维复合材料缠绕铝合金管(Al-CFRP混合管)为研究对象,采用ABAQUS/Explicit有限元软件建立单层壳模型、多层常规壳模型和多层连续壳模型3种模型,基于Hashin失效准则对混合管轴向压缩变形过程进行仿真,对比了各模型的仿真准确性;将初始峰值载荷、比吸能、平均压缩载荷仿真相对误差和仿真时间进行无量纲化和权重处理,对各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多层壳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混合管在轴向压缩下的损伤变形和吸能特性;对于多层缠绕混合管,最佳模型为多层连续壳模型,对于少层缠绕混合管,多层常规壳模型具有最小的误差.
    • 张显; 蔡明; 孙宝忠; 马其华; 周天俊
    • 摘要: 为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材料,将苎麻与铝管混合制备苎麻纤维增强复合铝管(Al-RFRP).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卷绕角度与卷绕厚度对Al-RFRP的准静态轴向压缩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和吸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RFRP复合管在轴向载荷的压溃下,铝管发生渐进叠缩变形,而RFRP多为脆性断裂与界面分层.RFRP明显改善了纯Al管的轴向压缩性能,相比纯Al管,Al-RFRP复合管的峰值载荷、总吸能有所增加;其中45°卷绕方向的Al-RFRP复合管的各项吸能指标都优于90°的卷绕方向,并且卷绕厚度对90°卷绕方向的Al-RFRP复合管的吸能效果影响较小.通过有限元仿真模拟出Al-RFRP复合管的轴向压缩过程,其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进一步结合实验与仿真结果,通过复杂比例评价法优选出45°方向卷绕14层的Al-RFRP复合管吸能效果最好.该复合材料混合薄壁管因其轻质与高吸能性,以期应用于汽车、飞机等机械系统的承力部件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