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边界层转捩

边界层转捩

边界层转捩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航空、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66064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航空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第四届近代实验空气动力学会议、第十五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等;边界层转捩的相关文献由473位作者贡献,包括涂国华、袁先旭、陈坚强等。

边界层转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66064 占比:99.92%

总计:166200篇

边界层转捩—发文趋势图

边界层转捩

-研究学者

  • 涂国华
  • 袁先旭
  • 陈坚强
  • 沈清
  • 赵瑞
  • 万兵兵
  • 刘智勇
  • 张毅锋
  • 张扣立
  • 杨武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熊有德; 余涛; 薛涛; 吴杰
    • 摘要: 聚焦激光差分干涉法(Focused Laser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FLDI)作为一种非介入式高时空分辨率的测试手段,适用于高超声速风洞等极端实验环境。从典型FLDI的光路设计出发,介绍了FLDI技术的测量原理以及空间滤波特性;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为满足不同气动问题的研究需求,对典型FLDI技术做出的一系列改进;介绍了FDLI技术在超声速以及高超声速流场(包括高超声速自由流来流扰动、高超声速边界层不稳定波与转捩以及超声速射流噪声辐射等)测量中的应用。本综述展现了FLDI技术在超声速以及高超声速流场测量中的潜力,为后续开展FLDI技术的改进及相关高超声速流场精密测量提供参考。
    • 吕代龙; 陈少松; 周航; 徐一航
    • 摘要: 为了研究局部凸起对边界层转捩的影响,采用转捩SST模型分别对亚临界、临界和超临界状态下带突起的圆柱绕流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Reynolds数下带突起的圆柱绕流问题的近壁面流动特征以及表面时均压力与摩擦力系数的分布和凸起对圆柱表面流动分离以及转捩的影响,对比了有无凸起两侧圆柱表面时均压力、摩擦力系数的不同.结果表明当来流Reynolds数处于临界区时,气流在圆柱上表面凸起处形成了3个反向旋转的漩涡,之后随着θ的增大,发生了流动分离和流动转捩现象;对于不同Reynolds数下的来流,圆柱上表面的凸起可以使气流发生转捩的位置提前;圆柱上表面的凸起使流速增大、压强降低,从而导致圆柱产生升力,随着来流Reynolds数的增大,其升力逐渐变大.
    • 李宇; 聂亮; 刘宇飞; 袁野; 王迅
    • 摘要: 转捩测量是实现飞行试验科学目标的关键,针对转捩测量的特殊需求,开展了高速飞行环境下力/热参数测量和大规模高密度测点布局技术研究,建立了精细化转捩测量方案,测点数目超过200个;同时开展表面台阶和传感器安装不共型偏差控制方法研究,显著减小了飞行过程中飞行器的表面阶差。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试验结果表明:转捩测量系统工作正常,获取全部有效数据,验证了建立的转捩测量方案的正确性。本次飞行试验首次获取了高速(Ma>6)有控条件下特定姿态的圆锥基础外形的转捩阵面精细型貌、转捩推进过程和脉动压力特性等宝贵的测量数据,为推动高速边界层转捩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 聂春生; 阎君; 曹占伟; 黄建栋; 袁野
    • 摘要: 针对升力体飞行器外形设计了圆球和椭球两种头部外形,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Φ0.6m激波风洞上,采用磷光热图和薄膜热流传感器两种热流测试技术,开展了升力体迎风面转捩特性试验研究。试验来流马赫数为8,单位雷诺数分别为4.1×10^(6) m^(-1)、2.7×10^(7) m^(-1),模型攻角10°,结果分析表明:相同流场条件下,不同外形的端头对迎风面边界层的转捩过程具有明显的影响,圆球端头的转捩发展过程明显的表现为由中心线向两侧逐渐扩展,转捩发生位置较椭端头外形靠前;椭球端头的转捩靠后,且转捩过渡带明显较短。
    • 欧朝; 龙垚松; 杨庆涛; 肖涵山; 周宇; 杨凯
    • 摘要: 针对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飞行试验研究的需要,通过一体化的变厚度薄壁测温和热流辨识方法,利用测量薄壁内壁温度辨识表面热流可实现飞行器表面转捩位置的测量。考虑到飞行器高速飞行过程中表面气动加热和振动环境要求,对测量结构和机体结构开展了一体化模块设计,提高了测量结构的整体承载抗热振能力;利用热振联合地面试验系统,在飞行状态地面模拟条件下,对测热部件进行了热振联合试验考核,验证了测量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地面热振联合试验和飞行试验结果表明,该型转捩测量结构可承受飞行条件气动加热和振动环境,能迅速地响应和准确地反映气动加热环境热流的变化,可准确捕捉飞行条件下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现象。获取的热流转捩测量数据,可为高超声速转捩预测计算模型提供校准数据。
    • 雷娟棉; 曹家伟
    • 摘要: 为研究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中存在的转捩反转现象,基于雷诺平均的N-S方程,采用γ转捩模型对高超声速圆锥体绕流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圆锥边界层转捩位置随攻角、头部钝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圆锥边界层转捩反转现象的流动机理.结果表明:当圆锥头部钝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圆锥边界层转捩位置随攻角增大呈现迎风面提前、背风面推迟的反转现象;圆锥边界层转捩出现攻角反转现象时,迎风面摩阻系数明显大于背风面摩阻系数且转捩前后摩阻变化更大,此时应重点关注迎风面的热防护;在零攻角条件下,随着圆锥头部钝度从很小值逐渐增大,圆锥边界层转捩位置呈现出“N”型反转现象;圆锥头部钝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出现的边界层转捩反转现象的可能原因是随钝度增大头部激波后熵层高度显著增大引起的.
    • 赵波; 刘建; 李开勇
    • 摘要: 转捩边界层内壁面摩擦和传热特性急剧变化,转捩区的速度和温度分布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以外掠平板空气为研究对象,将自然转捩边界层沿厚度方向划分为层流底层和准湍流层两部分,采用三次多项式代表层流底层、1/7.5和1/7幂指数函数代表准湍流层速度和温度分布,利用积分方法建立了动量和能量积分方程组,获得了转捩区速度场和温度场的显式表达式,同时确定了壁面摩擦系数和努塞尔数大小,通过四阶龙格-库塔算法获得了动量和热边界层厚度大小,同数值解、Dhawan&Narasimha解(D-N解)和Coupland基准实验结果对比表明,给定条件下理论解精度达到4.8%,证明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对提出的转捩边界层特征参数进行了参数研究,并给出间歇因子对层流底层的影响规律.
    • 洪正; 叶正寅
    • 摘要: 受自然界鸟类羽毛的柔性特征启发,利用数值模拟的手段进行了各向异性柔性壁面对亚音速边界层中T-S(Tollmien-Schlichting)波空间演化的影响研究.首先,刚性壁面上的数值结果与线性理论预测的结果吻合得很好,验证了所采用的高阶精度格心型有限差分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将部分刚性壁面替换为柔性壁面,结果表明柔性壁面能够减小甚至消除T-S波的不稳定增长区间,即抑制T-S波的发展,因而具有推迟边界层转捩的潜力.柔性壁面的变形不仅有对应T-S波波形的成分,还会因柔性段前缘引起波长更长,与T-S波频率相同的壁面波动.随后开展的参数研究表明,增大壁面阻尼削弱了前缘引起的壁面波动;增大壁面的刚度、张力以及弹性系数都会使得壁面的刚性增强,整体变形幅度下降;柔性壁面的支撑杠杆臂倾角越大,壁面刚性越强.以上参数的增大均会使得柔性壁面抑制T-S波的效果降低.此外,当流动反方向流过时,抑制T-S波的效果也会明显下降.这些研究结果旨在揭示鸟类高效飞行的部分奥秘,为被动减阻提供新的思路.
    • 梁撑刚; 张琳; 刘华伟
    • 摘要: 为了对翼型动态实验中边界层转捩的测量问题及脉动压力信号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开展了翼型动态风洞实验,对不同振荡频率下的翼型表面边界层脉动压力特点及转捩判定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脉动压力均方根值的转捩判定方法同样适用于翼型动态实验,动态实验下的脉动压力均方根值大于相同状态下的静态实验,且具有多个峰值,第一峰值位置具有很强的转捩特征,可以用其判定转捩.同时,动态转捩位置相对于静态有所提前.
    • 王亮; 周玲
    • 摘要: 为验证边界层转捩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特性的影响,采用改进的k-ω-γ转捩模式对类X-51A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了全机边界层转捩预测.不仅系统分析了飞行攻角和雷诺数对边界层转捩的影响规律,同时研究了边界层转捩对飞行器气动力和进气道性能的影响.发现边界层转捩对飞行器升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影响较小,对阻力系数影响较大.针对本文算例,全层流计算较转捩计算预测的阻力系数偏低可达20%~30%.此外,边界层转捩可减小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压缩面拐角处的分离,降低喉道截面马赫数、提高增压比.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控制系统和推进系统设计提供技术参考,显示了改进的k-ω-γ转捩模式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