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超声速流动

高超声速流动

高超声速流动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航空、力学、航天(宇宙航行)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138852篇;相关期刊28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兵工学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全国第十六届分离流、漩涡和流动控制会议 、第六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夏季学术研讨会等;高超声速流动的相关文献由329位作者贡献,包括姜宗林、毛枚良、陈坚强等。

高超声速流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38852 占比:99.91%

总计:138983篇

高超声速流动—发文趋势图

高超声速流动

-研究学者

  • 姜宗林
  • 毛枚良
  • 陈坚强
  • 邓小刚
  • 张毅锋
  • 张益荣
  • 李素循
  • 胡宗民
  • 乐嘉陵
  • 刘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苑朝凯; 姜宗林
    • 摘要: 热流密度点测量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详细的热流分布特征,尤其是针对热流梯度较大、热流分布复杂的区域,需要热流密度场测量技术以获取全场精细的热流分布特征.应用温敏漆测量热流密度场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实验条件来流总温较低,与真实飞行环境存在明显差异,真实飞行条件下的辐射效应严重限制了温敏漆技术的应用.针对高超声速高焓条件下缺乏热流密度场测量方法的难题,提出了内嵌式温敏漆测量方法,基本思想是利用温敏漆测量内壁面温度的变化历程结合热传导反问题的求解确定热流密度.本文详细介绍了内嵌式温敏漆测量方法的测量原理、测量系统构成、数据处理方法、设计原则及该测量方法的优势.针对高超声速风洞实验中常见的阶跃、线性和局部突变等热流密度分布进行了数值验证,验证了内嵌式温敏漆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并分析了风洞实验温度测量精度及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内嵌式温敏漆测量方法可用于测量高超声速真实飞行环境下细致的气动热特征,扩展了温敏漆测量方法的应用范围,解决了高超声速高焓条件下缺乏热流密度场测量方法的难题.
    • 袁军娅; 任翔; 蔡国飙; 王伟宗; 贺碧蛟
    • 摘要: 在高超声速飞行和再入地球大气过程中,气体分子的振动、电子态激发,伴随离解、电离反应,从而产生高温真实气体效应。不同数值方法对高温真实气体效应的模化会造成气体热物性参数的差异,从而对流场模拟引入不确定度。以高超声速的双锥/双楔流动为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和直接模拟Monte Carlo(DSMC)方法,研究高温真实气体模型对复杂干扰流动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有别于量热完全气体,若考虑真实物理过程的热化学非平衡过程带来气体热力学性质、输运特性的变化,会导致激波角、边界层厚度、分离区尺寸等流动结构的改变。因此,在研究高超声速模拟中应注意数值模型的正确应用。
    • 刘朋欣; 李辰; 孙东; 傅亚陆; 袁先旭
    • 摘要: 新型高超声速飞行器在中低空以极高马赫数飞行时,会面临湍流与高温化学非平衡效应耦合作用的复杂流动环境,但相关研究工作还比较少。以楔形体头部斜激波后的高温非平衡湍流边界层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两种气体模型(完全气体模型和空气化学反应模型)开展直接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Walz关系式、强雷诺比拟关系(Strong Reynolds Analogy,SRA)、湍动能生成耗散机制和湍流可压缩效应。计算结果表明,弱可压缩假设在高温化学非平衡湍流边界层中仍然成立。采用无量纲恢复焓建立的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式,可以消除马赫数、化学反应等因素的影响,与直接数值模拟的结果符合较好。GHSRA(Generalized Huang’s SRA)可以较好地描述温度脉动与速度脉动之间的强雷诺比拟关系。且采用半当地尺度归一化时,不同工况下湍动能输运方程各项的分布能够较好地符合。化学非平衡效应及高马赫数效应引起的可压缩效应有限。
    • 郭嘉; 朱华君; 石国权; 燕振国; 宋松和; 唐玲艳
    • 摘要: 重构修正方法(correction procedure via reconstruction,CPR)具有紧致高效的优点,但对较强激波的捕捉能力还相对较弱,而加权紧致非线性格式(weighted compact nonlinear scheme,WCNS)具有很强的激波捕捉能力。将基于高阶WCNS插值的二阶格式引入到高阶CPR方法中,构造了一种高效高分辨率的混合激波捕捉格式。首先,基于非线性权偏离线性权的程度的激波侦测器侦测出问题单元,并在问题单元附近引入缓冲单元,其余单元则标记为光滑单元。然后,针对问题单元和缓冲单元采用二阶格式计算,光滑单元采用CPR方法计算,构造混合格式。通过对等熵涡问题、含激波的问题以及激波旋涡干扰问题的数值模拟,测试了混合格式的精度、激波捕捉能力和计算效率。数值模拟结果充分说明了该混合格式具有很强的激波捕捉能力,同时在光滑区具有高分辨特性,可以应用于高超声速流动问题的高效数值模拟中。相比于基于高阶WCNS插值的二阶格式,此格式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和更高的分辨率。
    • 王强; 徐涛; 姚永涛
    • 摘要: 基于有限差分法开发了高超声速流动与换热问题气热耦合仿真求解器,运用该求解器对三种典型高超声速流动与换热问题开展了仿真研究,得到了相应的气动参数、热流密度分布.高超声速后台阶的存在使表面气动参数、热流分布不再连续;随着缝深的提高,缝隙局部流速迅速降低,对流换热效应减弱;高超声速无限长圆管绕流中,边界层外部区域气动参数随时间变化不大,边界层内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壁面温度随时间升高.三个算例的仿真结果均与试验测量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开发的求解器的计算能力.
    • 毛枚良; 闵耀兵; 王新光; 陈琦; 叶涛
    • 摘要: 以建立工程实用的高超声速湍流边界层模拟方法为目标,从湍流壁面函数是湍流边界层方程近似解的角度,梳理了相关文献的研究工作,得到如下认识:1)壁面函数与所求定解问题数值解的相容程度决定了壁面第一层网格允许放粗的程度,在流动分离点和再附点附近区域,目前壁面函数尚需进一步完善,而"子网格"壁面函数从理论上解决了相容性问题,尽管要耗费更多计算资源,但在目前计算资源相对充裕的条件下,仍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2)对于具有强压缩性和显著气动加热的高超声速湍流边界层流动而言,常用的解析形式并未充分考虑可压缩性和传热的影响,并在文中进行了重点探讨.最后,建议基于数据驱动技术和依托"子网格"壁面函数方法来发展更加普适的壁面函数.
    • 牛海波; 易仕和; 刘小林; 霍俊杰; 冈敦殿
    •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三角翼迎风面边界层中的非定常横流不稳定性.实验在马赫6低噪声风洞中进行,模型为平板构型,攻角为5°和10°.通过温敏漆技术,观察到在远离头部的区域,边界层转捩阵面光滑且平行于前缘,通过Kulite高频脉动压力传感器得到的功率谱密度曲线中有明显的f≈10 kHz的扰动波信号峰值.利用基于纳米示踪的平面激光散射技术,在平行前缘方向对此区域进行流场可视化,观察到规则的向下游卷起的涡结构,形态与数值模拟中的横流涡形态一致,且涡结构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因此该10 kHz的信号为非定常横流波信号.只有在边界层为层流时,才能够观察到明显的10 kHz左右的非定常横流波信号峰值,边界层转捩中或转捩后,脉动压力的功率谱密度曲线为低频成分占主导的宽频分布.提高单位雷诺数,同一压力测点位置得到的横流波幅值先增长至饱和而后衰减.增大攻角时,横流行波幅值增长更加迅速,在较低的雷诺数下就可以增长至饱和.另外,还利用Kulite传感器阵列测量了横流波的相速度和传播角度,文中所测状态下,相速度分布在0.24—0.32倍来流速度之间,传播角度与来流方向夹角在40°—60°之间.并且,增大攻角时,横流波的相速度变大,传播角减小.
    • 李齐; 董颖; 赵雅甜; 赵瑞
    • 摘要: 采用k-ω-γ 转捩模式对某新型飞行器外形的典型流动特征和边界层失稳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横流是影响飞行器大面积转捩的主要因素.随着高度增加,来流Reynolds数减小,迎风面和背风面的转捩起始位置均向下游移动.随着攻角增加,头部附近背风面的展向压力梯度增大,横流效应增强,转捩起始位置向上游移动;另一方面攻角增加导致头部激波增强,波后迎风面密度显著增大,边界层外缘Reynolds数增大,导致迎风面转捩提前发生.0° 攻角下背风面中心线附近由压缩面诱导的流动分离导致转捩提前,产生"凸"字型转捩型线,5°攻角时该流动分离发生于转捩之后,"凸"字型转捩型线消失.
    • 李齐; 董颖; 赵雅甜; 赵瑞
    • 摘要: 采用k-ω-γ转捩模式对某新型飞行器外形的典型流动特征和边界层失稳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横流是影响飞行器大面积转捩的主要因素.随着高度增加,来流Reynolds数减小,迎风面和背风面的转捩起始位置均向下游移动.随着攻角增加,头部附近背风面的展向压力梯度增大,横流效应增强,转捩起始位置向上游移动;另一方面攻角增加导致头部激波增强,波后迎风面密度显著增大,边界层外缘Reynolds数增大,导致迎风面转捩提前发生.0°攻角下背风面中心线附近由压缩面诱导的流动分离导致转捩提前,产生“凸”字型转捩型线,5°攻角时该流动分离发生于转捩之后,“凸”字型转捩型线消失.
    • 李帅; 彭俊; 罗长童; 胡宗民
    • 摘要: 激波-激波干扰流场预测是超声速乃至高超声速流动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特别地,第IV类激波干扰由于其在壁面驻点附近产生极高的热载荷而备受关注.本文针对圆柱诱导的弓形激波和入射斜激波的干扰问题,分别基于量热完全气体模型和考虑振动激发的热完全气体模型,数值求解有黏二维可压缩NS方程,分析了高温气体效应对激波干扰流场结构,以及第IV类激波干扰流场状态参数的影响.接着,本文基于一种具有广义可分离特性的遗传算法(多层分块算法),给出能够预测不同气体模型下第IV类激波干扰流场三波点的坐标位置、超声速射流的几何形状等特征性几何结构的数学模型,进一步获得高温气体效应对激波干扰类型转变准则影响的定量化评估.激波干扰类型转变准则面上的多组临界工况的激波干扰流场结构以及壁面压力和壁面热流分布的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气体模型下的激波干扰类型和流场结构差异较为显著,获得的定量化预测模型对工程中气动热环境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