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迁移转化

迁移转化

迁移转化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79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9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40850篇;相关期刊328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绿色科技、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2013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等;迁移转化的相关文献由248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军营、赵丽、赵永椿等。

迁移转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9 占比:1.51%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40850 占比:98.36%

总计:41532篇

迁移转化—发文趋势图

迁移转化

-研究学者

  • 张军营
  • 赵丽
  • 赵永椿
  • 郑楚光
  • 朱德成
  • 杨洁
  • 毛国柱
  • 王心义
  • 王超
  • 赵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莫晓钰; 彭辉
    • 摘要: 尿素是农田常用氮肥,本文通过实验室土柱试验,利用HYDRUS-1D建立非饱和带尿素态氮迁移转化模型,并对大沽河地下水源地夏玉米生长季节内水氮运移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灌溉农业条件下非饱和带全剖面中氮迁移转化和深层淋溶规律.结果表明:(1)常规施肥条件下,尿素态氮水解达97畅09%,仅有0畅01% 能够淋溶至地下水;(2)硝态氮更易淋溶至地下水,硝态氮淋失量与灌溉量和施肥量呈正相关,与灌溉强度呈负相关,不同施肥方式下淋失量表现为深施>灌施>表施;(3)根系吸氮量与灌溉量和施肥量呈正相关,与灌溉强度呈负相关,不同施肥方式下吸氮量表现为灌施>深施>表施,不同管理策略下玉米氮素利用率为20% ~50%;(4)常规条件下土壤储氮量>玉米氮素利用率>氮淋溶量>气态氮损失.本研究对量化氮迁移转化过程、定量评价氮损失、预测地下水氮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 易琦; 王瑞芳; 赵筱青; 李嘉旺; 窦小东
    • 摘要: 为揭示中小河流水体中重金属Zn、Pb、As的沿程迁移变化特征,以沘江为例,重点考虑金顶铅锌矿的影响.以矿区上、下游15个沘江水样的样品分析数据为基础,根据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水动力学特性建立沘江水体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一维数学模型,并运用试错法率定了模型中Zn、Pb、As的综合衰减系数K,进而采用MATLAB建立了适合沘江水体Zn、Pb、As迁移转化的模拟模型.结果显示:(1)枯水期沘江流域金顶矿区下游重金属Zn、Pb、As的综合衰减系数K分别为Zn全程0.015 s^(-1),果朗村上游Pb为0.006 s^(-1),As为0.018 s^(-1),下游Pb为0.004 s^(-1),As为0.002 s^(-1);(2)金顶矿区下游水体重金属Zn、Pb、As含量变化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拟合效果较好,模拟方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3)模拟沘江丰水期水体重金属Zn、Pb、As质量浓度的沿程变化,还可通过重新率定综合衰减系数K或补充个别样点采样数据进行验证,以进一步优化模拟效果.研究结论可为沘江流域环境污染防治及生态恢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 张伟军; 张彧; 潘思逸
    • 摘要: 毒害有机污染物是影响污泥土地利用安全性的因素之一。全面总结了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和分析方法、毒性效应评估方法以及不同污泥处理工艺对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种类超过700种,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无法有效评估污泥的环境风险,而毒性指标(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可评估污泥的综合毒性;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索氏提取、超声萃取、快速溶剂萃取、基质固相分散萃取、微波萃取等方法;不同处理工艺对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削减和控制效率差异较大,其中好氧堆肥处理工艺在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去除方面有较大的潜力,而厌氧消化和水热处理工艺对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稍低,有时还会增加污泥的毒性效应,水热处理工艺可改变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固液分配比;不同化学氧化工艺对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削减效果也有差异,其中过二硫酸盐(PDS,S_(2)O_(8)^(2-))氧化工艺对污泥具有很强的毒性削减潜力。此外,从污泥毒性效应评估体系构建、典型污泥处理过程中毒害有机污染物毒性的变化规律和污泥中关键有机毒性物质的识别等方面展望了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后续重点研究方向。
    • 刘青山; 申佳佳; 章佳丽; 林俊宇; 梁燕茹
    • 摘要: 多氯联苯(PCBs)的生化毒性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造成了极大威胁。本文简要阐述了多氯联苯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环境污染源及现状,国内外PCBs污染的研究方向,概述了处理多氯联苯的传统方法,并比较其优缺点,提出我国今后PCBs研究处理的热点和方向。
    • 疏茂; 汤岑鹏; 赵峰娃; 赵青
    • 摘要: 纳米金属颗粒的安全性是我国纳米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认识纳米金属颗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效应是其安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系统阐述了纳米金属颗粒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在植物中的运输过程和机制以及在植物中的生物转化及其对植物的生物学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展望.结果表明:①复杂的土壤环境(pH、离子强度、离子价态、温度、溶解性有机质)能够影响纳米金属颗粒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其形态转化(吸附/解吸、分散/沉降、解离和氧化/还原);②纳米金属颗粒首先吸附在植物的根部,再通过质外体或共质体途经向植物内部转移,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维管系统进行转运;③根际分泌物以及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与有机酸等对纳米金属颗粒在植物中的生物转化起到重要作用;④纳米金属颗粒可以通过引起氧化应激或抑制营养元素吸收对植物产生毒性效应.为此,提出未来研究展望:建议重点关注纳米金属颗粒在土壤中形态转变过程的耦合效应,以及各赋存形态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生物转化过程机制及其对植物生物效应的贡献等.
    • 万丹; 陈玖斌; 张婷; 安宇宸; 帅旺财
    • 摘要: 土壤镉污染已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实现精准、快速和有效地防治土壤镉污染,首先必须厘清土壤中镉的来源及其迁移转化行为。近年来,随着镉同位素分析技术的进步及其分馏机制认识的深入,镉同位素在土壤镉示踪中展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土壤样品镉同位素分析前处理方法以及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对于基质复杂的土壤样品,高温高压密闭消解和微波消解可以满足其镉同位素测试要求。在分离纯化镉回收率足够、干扰元素去除彻底的情况下,应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分析镉同位素并采用标准-样品匹配法、外标法或双稀释剂法进行质量歧视校正,均可获得较高精度的土壤镉同位素组成数据。同时,本文概括了土壤多个潜在镉源的镉同位素组成以及典型过程(风化淋滤、吸附、沉淀/共沉淀、络合)镉同位素分馏方向与程度。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总结了镉同位素在示踪土壤镉来源及其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应用。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进一步开发和优化高精度镉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土壤镉同位素指纹图谱,揭示土壤多组分、多界面过程中的镉同位素分馏机制和特征。
    • 郝恬; 李媛; 李晶晶; 安迪; 唐阵武
    • 摘要: 焚烧已成为市政污泥处置或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焚烧过程会改变市政污泥中重金属的化合态和价态,从而影响其迁移转化行为。目前,国内外已对市政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行为开展了大量研究。梳理和归纳了市政污泥特性以及焚烧炉炉型、焚烧温度、停留时间、反应气氛和添加物等工况对重金属迁移转化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市政污泥焚烧处置的环境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 洪冉; 徐绘; 张庆云; 陈张浩; 吕占傲; 张宗瑞; 宋珍霞; 杨晓凡; 唐海; 徐大勇; 谷成
    • 摘要: 自由基反应是环境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研究以量化计算结合三维可视化的图形手段,使用“自旋密度”对自由基反应中的单电子过程进行了教学展示,结合具体教情学情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优化调整。首先,通过分子轨道理论对羟基自由基的电子结构进行分析,明确自旋密度、单电子、半充满轨道等概念;其次,通过对自旋密度可视化,对经典自由基反应进行追踪;最后,建立自旋密度与静电势之间的呼应或互补的关系,加深对环境自由基过程的理解。这种与现代化学理论的有机融合,赋予了环境自由基反应更深刻的内涵,提供了更多可供研究或操作的“手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了师生关系,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
    • 姚佳佳; 吴瑶; 杨茹君; 张莹莹
    • 摘要: 腐殖质(humic substances,简称HS)是地表普遍存在的天然有机物,对海洋中重要的微量营养元素-铁(Fe)的分布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对腐殖质的来源、分布及对海水中溶解态铁的迁移转化的影响做了总结,特别论述了其在河口及沿岸水域的行为。大量研究表明河口、沿岸及开放海水中溶解态铁分布的变化可以用腐殖质的浓度及其铁结合能力的变化来解释。腐殖质的络合作用不仅能够阻止溶解态铁(DFe)在河口、沿岸等水域被去除,而且能够通过洋流将DFe迁移至外海及大洋区域,此外还能增加铁的溶解度及对海水中浮游植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并且促进铁的氧化还原循环。研究还发现两者之间的络合强度受到盐度、pH等理化因素的影响。盐度是影响HS与DFe配合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盐度增加,导致HS中可以与Fe配合的位点数量降低,配合总量呈现指数降低,而pH的增加可以增加HS与DFe的配合量。另外HS还能影响海水中DFe的氧化还原,并以此影响浮游植物对DFe的吸收利用。因此腐殖质对溶解态铁的有机络合作用是影响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个重要参数,对进一步研究海水中腐殖质的浓度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 刘春篁; 董一慧; 李佳乐; 张书缘; 孙谦一; 周国芳; 桑闪闪
    • 摘要: 湿地系统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在保护物种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关湖泊湿地系统中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以及“三氮”在其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尚缺乏系统分析与总结。目前关于湖泊湿地水文以及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这两大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一定发展,深刻揭示了湿地水文过程及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机制和规律。“三氮”作为水体中的重要污染物,一直以来是湿地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其在湖泊湿地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不仅受到自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文条件和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改变对其迁移转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系统总结了湖泊湿地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及研究方法、“三氮”迁移转化过程及氮氧同位素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湖泊湿地系统水文过程和物质循环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