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形态分布

形态分布

形态分布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4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0篇、会议论文97篇、专利文献101613篇;相关期刊246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安徽农业科学、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85种,包括第二十一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形态分布的相关文献由1930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忠雷、何江、吕昌伟等。

形态分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0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9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01613 占比:99.50%

总计:102120篇

形态分布—发文趋势图

形态分布

-研究学者

  • 谢忠雷
  • 何江
  • 吕昌伟
  • 高宝玉
  • 孙文田
  • 宁寻安
  • 岳钦艳
  • 李润生
  • 温琰茂
  • 南忠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宁银中
    • 摘要: 农田土壤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好坏事关国计民生.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Pb和Zn含量在农田土壤中日渐增多,而目前研究中对农田土壤Pb和Zn总量与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较为零散,对不同形态相互转化机理及污染状况缺乏系统性整理和认知.为进一步明确重金属在土壤中污染状况及不同形态分布和相互转化机理,本研究通过数据整合,分析我国农田土壤Pb、Zn污染水平、形态分布及影响因素,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b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40.45 mg·kg-1和106.99 mg·kg-1;西北地区Pb残渣态占比最高,西南地区可交换态占比最高,且残渣态Zn占比均超过50%;通过分析发现,pH为重金属形态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地质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点位中Pb高于Zn,但均为轻微危害等级;土壤环境因子综合分析表明,重金属形态分布由多种因素复合作用达到形态转化平衡状态.
    • 陈艺杰; 吴伟健; 李高洋; 张伟健; 卫婷; 蔺中; 甄珍
    • 摘要: 为研究改性牛粪生物炭对土壤铬形态分布和酶活性的影响,以HNO_(3)改性牛粪生物炭、FeCl_(3)改性牛粪生物炭和原始牛粪生物炭为研究对象,研究3种改性生物炭对农田土壤铬形态分布、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HNO_(3)改性牛粪生物炭和FeCl_(3)改性牛粪生物炭相比于原始牛粪生物炭,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比表面积分别提升了2.86 m^(2)·g^(-1)、0.004 cm^(3)·g^(-1)、0.01 m^(2)·g^(-1)和11.09 m^(2)·g^(-1)、0.013 cm^(3)·g^(-1)、2.20 m^(2)·g^(-1),但平均孔径分别下降了1.28 nm和3.86 nm。与未改性生物炭相比,改性生物炭官能团种类没有变化,但羟基(—OH)、羧基(—COOH)和羰基(C=O)均得到强化。Cr(Ⅵ)吸附试验中,3种生物炭均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效果,尤其是FeCl_(3)改性牛粪生物炭的吸附效果最优,最大吸附量达到15.90 mg·g^(-1)。土壤培养试验结束时(60 d),添加生物炭的土壤酸可溶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铬含量分别比未添加生物炭土壤降低0.97%~2.15%、0.28%~0.94%、4.70%~9.40%。而在添加改性生物炭的土壤中残渣态铬含量(42.3%~45.2%)显著高于添加未改性生物炭的土壤(38.6%)和对照土壤(32.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主要通过提高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中的酸可溶态铬向残渣态转化,其中FeCl_(3)改性牛粪生物炭的促进效果最优。生物炭的添加降低了土壤中铬的毒害作用,同时提升了土壤中脲酶、蔗糖酶和脱氢酶的活性,其中改性生物炭对土壤酶的促进效果优于原始生物炭。研究结果证明改性生物炭可以作为一种低成本、环保的吸附剂来有效修复Cr(Ⅵ)污染土壤。
    • 祝超; 王浩
    • 摘要: 现有关于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形貌特征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为了定量化研究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的形貌特征,采用20 L球形爆炸系统进行了褐煤、长焰煤、气煤和无烟煤的煤尘爆炸实验,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Image Pro Plus软件对固态残留物的形貌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褐煤煤尘爆炸的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最大,燃烧持续时间最短;无烟煤煤尘爆炸的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最小,但燃烧持续时间最长;与原始煤尘相比,4种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颗粒直径分布范围均明显扩大;残留物在次高阶和高阶圆度区域内的颗粒数量均有所增多;形态分型维数也均有所增大;其中,无烟煤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在高阶直径区域内和高阶圆度区域内的颗粒数量占比最多,形态分布的分型维数最大;褐煤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在高阶直径区域内和高阶圆度区域内的颗粒数量占比最低,形态分布的分型维数也最小。
    • 李杰锋
    • 摘要: 煤矿复垦区土壤重金属特征对于土地复垦方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煤矿复垦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提取法对煤矿深部和浅部不同复垦方式土壤重金属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深部复垦区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未复垦区,Zn的含量是未复垦区的6.23倍,是国家标准值的9倍以上;深部复垦区土壤已受到Zn和Cr的污染;浅部复垦区重金属含量高于未复垦区,但低于国家标准值;该煤矿复垦区中Pb对于周边土壤具有较高的污染影响;Zn虽然其土壤中的含量较大,但对环境影响较小,重金属Ni和Cr在一定条件下对周围土壤存在危险;深部和浅部复垦区土壤中重金属Pb的RSP值最大,对环境影响最大,其他三种重金属无污染。
    • 杨利霞; 李颖; 贾潇田; 梁艳萍; 张星楠
    • 摘要: 金属冶炼产生的重金属在迁移过程中会危及土壤和地下水。研究基于地下水保护,以沈阳非扰动土配制的模拟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材料,对比了国际公认和国内常用的柠檬酸钠及EDTA-2Na浸出方法,探究土壤中Cu、Zn、Pb、Cd的溶出特征,以改进的BCR法分析土壤浸出前后Cd、Cu、Pb、Zn的形态分布情况,并运用美国先进的SSL(soil screening level)模型模拟土壤渗滤液中重金属迁移至地下水的浓度。结果表明:柠檬酸缓冲溶液体系中的pH范围变化较小,浸提效果最佳;4种金属在浸提后残渣态最高,污染风险最小;并根据SSL模型最终得出,土壤浸提液中的重金属迁移进入地下水的浓度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最大容许浓度,污染严重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 全翠; 张广涛; 许毓; 高宁博
    • 摘要: 目前,我国城市及工业污水产生量已达7.34×10^(10) t/a,对其处理产生的污泥量达7.29×10^(7) t/a。污泥的主要去向为土地利用、焚烧发电和建材利用等。在这些再利用过程中,重金属特别是Cr、Cu、Zn、Ni等对其再利用影响较大。污泥处理多采用热解处理,重金属在处理过程中会富集在热解残渣中。阐释重金属在热解残渣中的形态分布,对于其再利用过程意义重大。本文以改进的欧共体物质标准局(BCR)连续提取法为基础,总结了污泥热解残渣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阐述了热解工况(热解温度、停留时间、催化剂)、共热解及预处理对热解残渣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探讨了污泥热解残渣中重金属未来的研究趋势。
    • 丁凤菊; 邵主峰; 陈路锋; 李雁宾
    • 摘要: 本文测定了2018年9月漳江口表层水样品中不同形态汞的含量,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漳江口表层水总汞(THg)、溶解态汞(DTHg)、颗粒态汞(PTHg)、总甲基汞(TMeHg)、溶解态甲基汞(DMeHg)和颗粒态甲基汞(PMeHg)浓度分别为(8.4±3.5)、(2.1±1.9)、(6.3±2.5)、(0.13±0.08)、(0.06±0.03)和(0.07±0.07)ng/L。平面分布上,TH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竹塔村、北部近岸区域以及漳江入海口处附近,TMeHg高值区主要位于漳江北部支流、竹塔村附近和入海口处。TMeHg/THg、DTHg/THg和DMeHg/TMeHg占比分别为(1.7±0.8)%、(23.3±15.0)%和(48.8±31.0)%。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MeHg、DTHg和THg均与温度具有较好相关性,温度是影响漳江口水中汞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24 h时间序列站水中不同形态汞监测结果表明,THg浓度高值出现在受养殖塘泥浆水影响时间点及高潮位点,TMeHg浓度高值出现在受养殖塘泥浆水影响时间点和低潮位点,说明养殖活动和潮汐可能是影响漳江口水中汞分布的重要因素。
    • 王雨琦; 吴迪; 张秀芳; 李明堂
    • 摘要: 为探究生物炭在寒区镍和镉复合污染酸性土壤修复方面的应用效果,通过溶液-土壤-植物三级筛选技术,系统研究了各类生物炭对镍和镉的吸附与固定及其对小白菜吸收、富集、转运镍和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600°C)下制备的生物炭对镍和镉的吸附能力较强,不同改性条件下菌糠炭和鸡粪炭对溶液中镍和镉的饱和吸附量和解吸量差异较大,其中CaCl_(2)和KMnO_(4)改性菌糠炭对镍和镉均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且吸附后的镍和镉不易解吸。另外,CaCl_(2)和KMnO_(4)改性菌糠炭对土壤中有效态镍的固定率分别可达72.30%和67.30%,对有效态镉的固定率分别为52.05%和51.10%,且固定的镍和镉在土壤酸化和冻融条件下不易释放。CaCl_(2)和KMnO_(4)改性菌糠炭可以使土壤和叶片中的镍和镉由高迁移性向低迁移性转化,增强细胞壁和液泡等对镍和镉的固定截留能力,从而降低小白菜对土壤中镍和镉的富集和转运,使小白菜的株高、鲜质量、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都显著增加,其中CaCl_(2)改性菌糠炭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综合溶液-土壤-植物三级筛选结果,CaCl_(2)改性菌糠炭在寒区镍和镉复合污染酸性土壤安全、高效和持续修复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 彭红丽; 谭海霞; 王颖; 魏建梅; 冯阳
    • 摘要: 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重金属污染将直接关系到蔬菜品质安全和人体健康。为探明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差异及生态风险,以河北邯郸辣椒有机种植基地及相邻常规种植地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中Cr、Cu、Zn、As、Cd、Pb等6种重金属的质量分数及形态分布差异,并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多数重金属较土壤背景值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其中Cd累积最严重。0—20 cm土壤中,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Cr、Cu、As、Cd、Pb的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Zn为极显著差异(P<0.01)。相比常规种植,有机种植Cd、As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71.43%和34.48%,Cr、Cu、Zn、Pb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10.95%、27.53%、50.88%、9.55%;20—40 cm土壤中各重金属质量分数变化规律与表层基本相同,且质量分数均低于0—20 cm。不同种植方式下表层土壤Cr、Cu、Zn、As均以残渣态为主,Pb的主要形态为可还原态和残渣态,Cd在土壤中形态差距较大,常规种植主要形态为弱酸态(45.99%)和可还原态(38.82%),有机种植为残渣态(35.97%)、可还原态(29.36%)和弱酸态(25.79%)。有机种植降低了土壤中As、Cd弱酸态的形态占比(降低量分别为51.20%、43.92%),提高了Cr、Cu、Zn、Pb弱酸态的形态占比(增加量分别为4.76%、5.82%、225.46%、8.65%),因而有机种植As、Cd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低于常规种植,而Cr、Cu、Zn和Pb的生物有效性高于常规种植。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污染元素是Cd,有机种植降低了重金属污染的程度。RAC风险评价表明有机种植存在着Zn、As和Cd污染的生态风险,而常规种植为As和Cd,但有机种植As和Cd的生态风险等级低于常规种植。综合上述评价结果,有机种植降低了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污染风险。
    • 刘宇
    • 摘要: 血常规检查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是最简单且最重要的常规血液检查。当血常规的数值略超出或低于参考值,不用太紧张,可能是个体差异或者仪器误差引起的,只要复查后指标恢复正常即可。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临床的症状以及体征等因素,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