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力流沉积

重力流沉积

重力流沉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63693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全国第八届油气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储层大会、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等;重力流沉积的相关文献由444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幼斌、罗顺社、刘璐等。

重力流沉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3693 占比:99.92%

总计:163822篇

重力流沉积—发文趋势图

重力流沉积

-研究学者

  • 何幼斌
  • 罗顺社
  • 刘璐
  • 操应长
  • 李文厚
  • 田景春
  • 高振中
  • 仲新
  • 何书梅
  • 何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俊锦; 刘时桥; 汪斯毓; 张欢; 秦永鹏; 陈万利; 吴时国
    • 摘要: 深海重力流沉积是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大陆架、大陆坡或岛坡向深海盆地搬运的重要沉积过程,在"源-汇"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与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具有密切关系。根据新采集的二维多道地震数据,对中沙海槽开展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分析了中沙海槽重力流的地震相和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区域构造和沉积背景,讨论了中沙海槽重力流沉积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中沙海槽内沉积地层可以划分出Sq1(古近系)、Sq2(下中新统)、Sq3(中中新统)、Sq4(上中新统)、Sq5(上新统)和Sq6(第四系)等6个地震层序。中沙海槽重力流沉积的发育时期具有差异性:中沙海槽南部的重力流沉积主要发育于晚中新世至今,在晚中新世和上新世发育范围较广,且于上新统和第四系识别出了多期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TD1-8);而中沙海槽北部的重力流沉积主要发育于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晚中新世至今由于中沙台地北部的台地后退使其主要发育等深流沉积。中沙海槽重力流沉积的发育主要受沉积物来源、相对海平面变化、碳酸盐生产力和岩浆活动等因素的共同控制。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碳酸盐台地周缘重力流沉积规律的认识,为中沙海槽油气勘探和地质灾害评估提供参考。
    • 余烨; 蔡灵慧; 尹太举; 张兴强; 许泓; 黄俨然; 曹涛涛
    • 摘要: 应用深水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岩心观察描述、钻测井资料分析及平面沉积相编图,对下刚果盆地A区块白垩系Pointe Indienne组深水重力流的类型、沉积特征、垂向沉积组合及沉积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该地区发育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浊流及与重力流形成过程相关的滑动—滑塌沉积,并总结了该深水重力流的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砂质碎屑流沉积以块状层理细砂岩为主,含大型漂浮泥砾和泥岩撕裂屑;泥质碎屑流沉积以泥级碎屑为主,含有少量的暗色泥岩碎屑和砂质团块,见"泥包砾"结构;浊流沉积以发育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序列为特征;滑动—滑塌沉积具有明显的剪切滑移面,可见旋转火焰构造、砂岩扭曲杂乱分布及褶皱变形层;纵向上可识别出4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垂向组合,以多期砂质碎屑流沉积叠置和砂质碎屑流沉积与浊流沉积叠置最为常见;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可分为上部扇、中部扇和外部扇3部分,上部扇以主水道沉积为主;中部扇以辫状水道和溢岸沉积为主,砂体厚度较大;外部扇以朵叶体沉积和薄层浊积岩为主,砂体厚度相对较薄。
    • 李晓路; 马芳侠; 贺永红; 陈义国; 李广涛
    • 摘要: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段重力流沉积砂体平面展布规律及沉积成因不明等问题,利用岩心资料和钻测井数据,对长6段重力流沉积类型、分布规律、沉积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滑塌流、砂质碎屑流、浊流3种沉积类型,可识别出扇根和扇中2类亚相。扇根亚相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呈孤立的条带状;扇中亚相发育范围广泛,连续性较好。依据研究区地质条件分析,认为重力流沉积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滑塌、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3个阶段。东南部长6段重力流沉积砂体毗邻长7段优质烃源岩区,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其中扇中区域以砂质碎屑流沉积为主,砂体厚度大、物性好、含油饱和度高,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较好,是研究区重要的石油勘探目标。
    • 王予帆; 尹天豪; 丁毅; 纪友亮; 马刚; 杨旭
    • 摘要: 基于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对二连盆地阿尔凹陷东部陡坡带下白垩统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湖底扇发育模式。研究区重力流沉积类型主要有滑塌、砂质碎屑流、颗粒流、浊流4种沉积类型;受阿尔凹陷东部陡坡带古地貌、物源供给以及外界触发机制的共同影响,多期重力流在研究区湖盆形成湖底扇;近源区湖底扇沉积以滑塌、厚层砂质碎屑流和颗粒流为主,湖底扇中部主要充填砂质碎屑流成因的厚层砂岩,随着流体的运移和沉降,砂质碎屑流逐渐转变成远端浊流,在湖底扇末端主要沉积正粒序层理的浊积岩和湖相泥岩。
    • 吕奇奇; 付金华; 罗顺社; 李士祥; 周新平; 蒲宇新; 闫红果
    • 摘要: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微古地貌环境中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在采用印模法对长7段沉积期古地貌形态进行恢复的基础上,精细刻画各微古地貌单元,并结合露头、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研究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长7段沉积期古地貌形态为东北部宽缓、西南部陡窄的不对称坳陷形态,盆内主要发育古缓坡、古斜坡和古洼地3个次级古地貌单元,再进一步细分为凸起、沟槽、坡折带、湖底平原、湖底深洼、古沟道、湖底古脊和湖底古隆8种微地貌单元;②长7段主要发育9种岩相类型、4种岩相垂向组合方式,依据岩相组成和岩相垂向组合,重力流沉积进一步细分为限制性水道、非限制性水道、天然堤、水道间、朵叶体5种沉积微相类型;③古地貌对长7段沉积物源方向、沉积微相类型和空间展布、砂体成因类型及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 姜涛; 陈慧; 孙启良; 田冬梅; 程聪
    • 摘要: 多个航次的大洋钻探已经在南海成功实施,航次科学目标主要聚焦于古海洋、海盆形成过程以及岩石圈破裂过程等,钻遇了多种类型的深水沉积物,而且近些年来的物理海洋调查也已证实了其复杂的深水沉积动力环境,尤其是南海北部陆缘区海底地形地貌复杂,发育了深水水道、块体流等重力流沉积以及多种类型的等深流沉积。南海独特的构造环境和复杂底流活动所导致的不同深水沉积体系类型和丰富的沉积记录,使南海北部陆缘区成为研究深海沉积过程的最佳场所。通过对2—3个剖面多站位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多类型深水沉积物的钻探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深刻理解重力流-底流相互作用特征,揭示块体流、浊流和底流形成和发育演化过程,查明岩石圈破裂和海底扩张的沉积响应等科学问题,丰富深水沉积动力学理论,深化对南海大陆边缘沉积格局演变和深层海流演变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认识。
    • 胡德胜; 宫立园; 满晓; 戴伊宁; 柳智萱
    • 摘要: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二号断裂带由一组雁列式正断层组成,断层相互叠接部位形成大型变换带,前人对该大型变换带的控储作用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以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为研究基础,对二号断裂变换带的展布特征、演化过程及控储作用开展了系统分析。二号断裂主要受新生代两期伸展活动的影响:早始新世,受北西-南东向伸展应力控制,基底断层复活,形成北东向的单一、连续大断层;渐新世中、晚期,伸展应力转为近南北向,基底断层活动减弱,上部盖层内发育分段式、雁列式断层,断层联接部位形成变换斜坡,并控制了B洼流沙港组一段的重力流沉积体发育。西北物源大型三角洲经由各分段断层间的变换斜坡进入B洼,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二次搬运形成富砂湖底扇,钻井证实B洼流沙港组一段重力流沉积体呈北东向平行于二号雁列式断裂分布,沉积类型主要为砂质碎屑流。该认识为深洼带流沙港组一段岩性圈闭的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成效。
    • 杨田; 操应长; 田景春
    • 摘要: 与海相盆地重力流沉积研究理论的快速发展相比,陆相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综合国内、外重力流沉积相关研究成果,总结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以明确湖盆重力流沉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增强不同术语内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加不同术语的解释说明,是减少术语混淆的有效途径;流体转化、流态转化和润滑作用是湖盆重力流搬运的主要动力学过程;受阻沉降、湍流抑制和牵引毯作用是湖盆重力流沉积物沉降的重要动力学过程。沉积物再搬运、洪水持续供给、漂浮羽流卸载是陆相湖盆重力流沉积主要的成因机制;重力流沉积相域类型、块状砂岩内部沉积特征和逆正粒序沉积特征精细解析可揭示重力流沉积成因。超临界浊流侵蚀作用形成重力流水道,盆地外部因素主控重力流物质成分和来源,盆地内部因素主控重力流分异效率,其综合表现形式即“源—汇”系统控制下的重力流砂体形成演化过程。洪水持续供给成因重力流沉积模式以重力流水道—堤岸沉积、水道—朵叶转换带和朵叶沉积依次过渡构成其典型沉积构型要素组合;沉积物再搬运成因沉积模式以三角洲前缘垮塌带、混杂沉积和朵叶沉积依次过渡构成其典型沉积构型要素组合。湖盆重力流沉积是非常规油气赋存的重要场所,流体转化成因的细粒沉积具有易于油气生成和富集,且易于压裂的先天优势,可能是页岩油气中的“甜点”区发育的优势沉积岩相组合类型。
    • 尤丽; 范彩伟; 吴仕玖; 罗静兰; 李才; 代龙; 李驰
    • 摘要: 乐东A区中新统黄流组是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高温超高压天然气勘探的主力层系,发育重力流水道-海底扇沉积的细、中、粗粒砂岩,中、低、特低渗物性特征,多期次、多类型碳酸盐胶结.研究碳酸盐胶结物类型、期次、成因机理及其与流体活动的关系,对于储层评价预测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胶结物表现为早、中、晚三期方解石与早、晚两期白云石,由早期到晚期,方解石及白云石的 δ13 C、δ18 O值负偏增大,MnO、BaO、SrO等含量增高,早—中期方解石的形成与生物碎屑、碳酸盐矿物溶解再沉淀有关;晚期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的形成与深部热流体、无机CO2、有机酸脱羧有关.方解石的溶解-沉淀受地层压力及CO2含量共同控制,地层压力与天然气组分中CO2含量相对较高,溶解作用较强,(铁)白云石发育;反之则溶解作用较弱,(铁)方解石发育.
    • 康丽芳; 左倩媚; 王振国; 何小胡; 宋爱学
    • 摘要: 近年来在琼东南盆地超深水区莺歌海组发现了多个深水气藏,展现了广阔的勘探前景.但随着油气勘探进一步推进,关于莺二段的储层物性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进程.本文研究基于前人总结的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岩芯、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建立了莺二段三级层序格架,综合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物源体系及其控制下的重力流沉积特征.研究表明,重力流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莺二段下、中层序,具有南、北、轴向三大物源体系.不同物源体系控制了重力流储集体的空间展布和沉积特征:(1)南物源控制的海底峡谷充填深海泥岩,而北物源控制的海底峡谷充填的厚层浊积水道砂岩,孔渗物性好,是良好的储集层;(2)轴向物源影响的溢岸漫滩沉积,由于物性条件好,可以作为良好的油气储层;(3)南物源控制海底扇砂岩的厚度薄、粒度细、泥质含量较高,而北物源和轴向物源供应的海底峡谷和海底扇朵体的砂体面积广、厚度大、粒度粗、物性好,是深水区莺二段最重要的优质产气储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