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莺歌海盆地

莺歌海盆地

莺歌海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43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7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344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海相油气地质、内江科技、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等;莺歌海盆地的相关文献由746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家雄、童传新、李绪深等。

莺歌海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7 占比:52.18%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3.72%

专利文献>

论文:344 占比:44.10%

总计:780篇

莺歌海盆地—发文趋势图

莺歌海盆地

-研究学者

  • 何家雄
  • 童传新
  • 李绪深
  • 范彩伟
  • 裴健翔
  • 张树林
  • 黄保家
  • 谢玉洪
  • 于俊峰
  • 夏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亚茹; 李华; 杨朝强; 周伟; 王玉; 刘圣乾; 何幼斌
    • 摘要: 南海莺歌海盆地东方X气田中新统黄流组一段发育浅海海底扇沉积,沉积类型特殊,砂体连通性复杂,对储层构型的研究较为薄弱,影响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地震沉积学等理论为指导,结合岩心、钻井、测井、三维地震和地震波阻抗反演成果等资料,对东方X气田中新统黄流组一段Ⅱ;气组海底扇构型单元及砂体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扇主要发育中扇亚相的水道沉积、堤岸沉积、席状砂和扇缘砂;Ⅱ;气组以水道沉积及席状砂为主,2期水道沉积以充填沉积作用为主,整体呈NW-SE向展布;储集层内部砂体有层状充填、垂向切叠及侧向切叠3种叠置样式;储层构型主控因素包括物源供给、地形坡度及重力流能量。
    • 薛洋
    • 摘要: 莺歌海盆地B区块高温高压气田采用丛式井开发,表层槽口密集、井眼尺寸大,导致井眼防碰问题突出。该区块主要目的层黄流组的地层最高温度接近190°C,压力系数达到2.0,对井下导向工具的耐高温性能构成考验。同时高温高压条件下的钻井液具有高相对密度、高固相等特点,造成钻进期间不仅摩阻扭矩大而且机械钻速低、轨迹控制困难。为此,针对性采取了表层小井眼扩眼技术,使用耐高温旋转导向钻具配合扭冲提速工具,优化井眼轨迹,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形成了适应该区域高温高压气田定向钻井关键技术,现场应用表明:①表层Ø660.4 mm井段利用小井眼扩眼技术,降低了高温高压丛式井表层槽口密集、井眼尺寸大引起的防碰风险;②对目的层使用高温旋转导向钻具配合提速工具,解决了钻进中的“拖压”现象,提高了钻井时效;③优化井眼轨迹、采取有效降温措施,降低了钻进过程中的摩阻扭矩,提升了工具稳定性。结论认为该套相关技术不仅有效降低了表层防碰风险,也同时将该区域高温高压目的层的钻井时效提升至30%以上。
    • 杨朝强; 周伟; 王玉; 彭旋; 莫冯阳; 刘圣乾; 李华; 何幼斌
    • 摘要: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一段发育浅海陆架背景下的海底扇沉积,频繁的沉积及改造作用使得扇体内部小层难以对比,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复杂。基于岩心、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测井INPEFA分析技术,对海底扇砂体进行了小层划分,综合波阻抗岩性反演结果,对海底扇砂体沉积微相及演化进行了精细刻画。结果表明:东方区黄流组一段II气组自下而上可分为IIb-1、IIb-2和IIb-3三个小层,主要发育海底扇相中扇的水道(带)、堤岸、席状砂三种沉积微相。在构造背景及物源供给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海底扇沉积作用主要受控于微观古地貌。通过对IIb扇体的沉积古地貌分析,识别出限制型侵蚀-充填-溢出和非限制型漫流两种沉积模式,认为微古地貌控制了沉积中心、沉积物搬运路径、海底扇沉积微相展布及沉积演化。该研究成果可用于精细储层预测,并指导后期钻井的部署与勘探开发。
    • 罗程飞; 张东峰; 闫琢玉; 李元奎; 王东超
    • 摘要: 本文综合利用常规物性测试、岩石薄片鉴定、重矿物分析、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对莺歌海盆地X10区块黄流组储层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储层主要为细-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填隙物主要为沉积过程的泥质和成岩过程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2)储层物性主要为低孔低渗,成岩过程中强压实作用和大量自生矿物形成是造成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
    • 毛倩茹; 范彩伟; 罗静兰; 曹江骏; 尤丽; 符勇; 李珊珊; 史肖凡; 吴仕玖
    • 摘要: 南海莺歌海盆地内地层普遍发育超压,东方区和乐东区是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有利区的核心地带。其中,东方区位于底辟带中心,超压形成时间较早(9—5 Ma),主要物源来自西部昆嵩隆起区;乐东区位于莺东斜坡带,超压形成时间较晚(5—2 Ma),主要物源区为东部海南隆起区。本研究通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含烃包裹体微束荧光分析、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成分与均一温度、X射线衍射黏土矿物等分析测试研究方法,对东方区和乐东区超压背景下黄流组砂岩储集层的岩石学与物性特征、烃类充注与成岩作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东方区黄流组砂岩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较弱,物性较好(平均孔隙度17.68%,平均渗透率11.11×10^(-3)μm^(2)),处于中成岩A期晚期;乐东区黄流组砂岩整体压实作用、胶结作用较强,物性较差(平均孔隙度8.94%,平均渗透率1.52×10^(-3)μm^(2)),处于中成岩B期。(2)研究区储集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超压背景和成岩作用的控制。物源、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沉积相类型,超压形成时间和烃类充注规模共同影响了储集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成岩—孔隙演化过程。(3)超压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压实作用强度,抑制了胶结作用,促进了溶蚀作用。
    • 晁彩霞; 于俊峰; 胡胜辉; 杨丽; 陈之贺
    • 摘要: 莺歌海盆地东方B气田黄流组一段为浅海重力流海底扇沉积,主要发育侵蚀水道、分流水道、水道侧缘及朵体等沉积微相。目前,对F8d井区黄流组一段沉积微相的认识存在争议,为此,文中在地震相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正反演技术,明确了该区为侵蚀水道沉积微相;同时,利用全局优化属性分析结合地震波形特征刻画了复合侵蚀水道砂体边界。在复合侵蚀水道砂体内部,利用地震相、全局优化属性切片,厘清了厚度大的单一水道砂体的沉积期次、叠置样式及平面展布范围,并运用高分辨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预测了薄储层单一水道砂体叠置样式。预测结果表明,F8d井区为3期侧向迁移侵蚀水道沉积。该研究成果为后期开发调整井部署及挖潜提供了依据。
    • 代龙; 尤丽; 吴仕玖; 钟佳; 朱沛苑; 招湛杰
    • 摘要: 莺歌海盆地乐东区中新统黄流组和梅山组是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气勘探重点层系,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普遍存在的高温超压背景,使得储层物性的下限难以界定。根据测井、压汞、地层测试、物性分析等地质资料,合理采用分布函数曲线法、测试法、排驱压力法和经验统计法,明确了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并进一步分析有效储层发育控制因素,优选主要参数对储层进行精细分类。结果表明:①乐东区中新统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为8%,渗透率下限为0.2×10^(-3)μm^(2);②乐东区储层物性区域上主要受压实作用的控制,碳酸盐胶结与深部热流体有关的溶解作用是有效储层主控因素,沉积作用控制的储集岩粒度与分选性对乐东区储层物性的影响相对较小;③可将乐东区中新统储层精细划分为Ⅰ、Ⅱ_(1)、Ⅱ_(2)、Ⅲ、Ⅳ_(1)、Ⅳ_(2)共6类,其中Ⅰ、Ⅱ_(1)、Ⅱ_(2)和Ⅲ类为有效储层,Ⅳ_(1)、Ⅳ_(2)类为非有效储层。
    • 曹江骏; 罗静兰; 范彩伟; 李珊珊; 吴仕玖; 符勇; 史肖凡; 代龙; 侯静娴
    • 摘要: 为了解莺歌海盆地深部热流体主要类型,研究热流体特征,判断热流体活动范围,分析热流体对储层成岩-孔隙演化的影响,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物性、电子探针、包裹体均一温度、稳定同位素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盆内LDX区中新统黄流组储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构造热事件影响及深大断裂控制,在超压驱动下,热流体活动范围主要为3900 m以下的黄流组中下部,以CO_(2)热流体为主,H_(2)S热流体次之。热流体影响下储层具有自生黏土矿物转化速率加快、镜质体反射率突变、地层水矿化度降低、包裹体均一温度大于正常地层最高温度、热液成因矿物发育等特点。将黄流组储层分为超压储层(黄流组中上部)及热超压储层(黄流组中下部)两类。其中,超压储层成岩作用阶段达中成岩A_(2)亚期,压实及溶蚀作用较弱,胶结作用较强,孔隙演化经历了压实减孔、压实与胶结减孔、胶结减孔与有机酸溶蚀增孔3个过程,孔隙度从38.8%减少到现今的7.6%;热超压储层成岩作用阶段达中成岩B期,压实及溶蚀作用较强,胶结作用较弱,孔隙演化经历了压实减孔、压实与胶结减孔、胶结减孔与有机酸溶蚀增孔、胶结减孔与有机酸及无机酸溶蚀增孔4个过程,孔隙度从38.1%减少到现今的9.2%。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黄流组中下部黄二段的热超压储层中。
    • 李芳; 邓勇; 胡林; 周凡
    • 摘要: 莺歌海盆地乐东区中深层是南海西部海域勘探的重要区域,其中,L10区钻遇储层表现为低孔-特低渗特征,优质储层是制约该区下一步勘探与开发的主要问题。通过区域岩石物理规律分析,建立了上覆泥岩速度及本身孔隙度变化的AVO关系模板,提高利用AVO分析技术预测储层物性的有效性。针对本区薄层发育及薄层孔隙度预测误差大难题,研发基于阻抗校正公式的孔隙度预测方法,提高了薄层孔隙度预测的精度。数值模拟及实际钻井均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乐东区中深层优质储层勘探部署指明方向。
    • 王立锋; 宋瑞有; 陈殿远; 徐涛; 潘光超; 韩光明
    • 摘要: 通过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方法,对莺歌海盆地D13区新近系黄流组大型海底扇逐级解剖,并通过多属性融合地震切片技术对海底扇内水道进行雕刻识别,利用地震剖面上的“平点”反射特征预测含气甜点。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型海底扇为古蓝江三角洲再次搬运而形成,发育了自南东向北西依次退积的4期扇体,并识别出11期砂体,早期扇的顶部地层被晚期扇不同程度侵蚀,相邻扇砂体间纵向局部连通。(2)海底扇中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沉积能量强、高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海底扇水道中,扇体内发育串珠状、复合型、曲流河形等类型的水道,其中“大、厚、宽”的水道为厚层优质“甜点”储层发育区;(3)地震剖面上的“平点”反射特征可用于识别水道沉积中的含气甜点,莺歌海盆地D13区平点具有水道内部近水平反射、水道底面反射能量变弱、平点向构造低部位略倾斜等基本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