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储层特征

储层特征

储层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38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20篇、会议论文460篇、专利文献319995篇;相关期刊347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189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等;储层特征的相关文献由8817位作者贡献,包括田景春、刘树根、文志刚等。

储层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20 占比:0.90%

会议论文>

论文:460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319995 占比:98.95%

总计:323375篇

储层特征—发文趋势图

储层特征

-研究学者

  • 田景春
  • 刘树根
  • 文志刚
  • 王兴志
  • 王勇
  • 郑荣才
  • 张涛
  • 卢双舫
  • 李文厚
  • 李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吕传炳; 庞雄奇; 马奎友; 庞宏; 火勋港; 付亮亮; 张心罡; 梁星如; 吴松
    • 摘要: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然而实际勘探中许多直井无法获得工业产能。以束鹿凹陷车城油田沙河街组“牙刷状”油藏为研究对象,从储层特征、隔夹层特征、盖层特征、油气来源及运移路径,综合分析了“牙刷状”油藏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并总结了其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牙刷状”油藏富集于优势砂地比储层中,油藏间被盖层分隔成不同的压力系统,油藏内被相对致密的砂岩隔夹层分隔成一系列压力系统相同的储集单元;断层是“牙刷状”油藏成藏的平面运移及垂向运移主要通道。该地区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原油充注是“牙刷状”油藏的主要油气来源,且该期充注的油气沿同期发育的断层运移至地表浅层并散失,使得油气层厚度随深度变浅逐渐减小;油气运移方向与优质储层展布方向大致垂直,导致油藏集中发育在油气运移方向上的断层圈闭中,形成了一系列“牙刷状”油藏。文章系统论述了“牙刷状”油藏的成因机制,为研究区后续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 李龙; 陈显举; 彭安钰; 李刚权
    • 摘要: 综合地质、岩心、测井等多种资料,从岩性、电性、物性、地化特征、可压裂性分析等方面对黔北武陵褶皱区安场向斜页岩气储层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龙马溪组一段–五峰组黑色深水陆棚相碳质页岩矿物组成以石英、粘土矿物、长石、碳酸盐岩、黄铁矿为主,具有高自然伽马、高铀、低密度、高声波时差、中高电阻率典型页岩气储层测井特征,有机质丰富,以腐泥型干酪根(I型)为主,岩心有机碳含量以≥4.0%为主,平均孔隙度以≥3.0%为主,进入过成熟中期演化阶段,以生成干气为主,脆性矿物含量高,可压裂性较好,整体表现出“薄而富”特征。综合认为安场向斜龙一段–五峰组页岩气储层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
    • 裴占松; 周志国; 常玮; 张雁
    • 摘要: 大庆油田长垣储层类型多样,物性变化宽泛,动用状况不均,宏观研究已经不能满足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需求,利用S区725块岩心样品的分析资料,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征结构系数、平均孔喉半径、最小连通孔喉半径、相对分选系数、大小孔喉斜率分布比值五个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最好,可以作为微观孔隙结构分类和评价的主要参数,结合储层物性,将S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划分为五种类型;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曲线等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不同微观孔隙结构之间的差异;并从压实、胶结、溶蚀三个方面分析了成岩作用对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从成因上阐述了不同类型微观孔隙结构之间的差异性。该成果对深化不同储层内部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认识,确定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
    • 王成旺; 甄怀宾; 陈高杰; 陈岑; 张烨; 郭东鑫
    • 摘要: 通过大宁—吉县区块深部8号煤层煤层气地质资料分析,基于脆性指数、围岩与煤层弹性模量差异、断裂韧性及地应力特征等定量评价了深部8号煤储层可压裂性。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8号煤层埋藏深(埋深大于1350m)、厚度大、含气量高,裂隙虽发育,但为低孔-低渗储层。煤层脆性指数BI适中,为35%~67%;围岩与煤层弹性模量的差异明显,平均5.93倍;断裂韧性为3.017~3.885MPa×m^(0.5),平均3.519MPa×m^(0.5);可压指数大于0.6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交口乡、太古乡东北部,可压指数越高,煤层可压裂性越好,产气效果相对较好。研究成果为下步工程甜点选区和实施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 刘恒伟; 肖鹏; 窦斌; 田红; 郑君
    • 摘要: 将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很成熟的水平井多裂隙开发技术用于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可显著提高EGS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建立了三维EGS水平井多裂隙物理模型,采用CFX模拟分析了在井间距以及裂隙间距等不同储层特征条件下EGS的运行性能,揭示了不同储层特征对于EGS储层采热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裂隙间距是影响EGS工程运行寿命和开采率的关键因素,在相同注水流量下,较大的裂隙间距不易形成热穿透,系统运行寿命更长,但降低了储层开采率;过小的裂隙间距易形成热穿透,系统运行寿命短,但开采率高。②井间距对裂隙中的流体流速影响显著,随着井间距增加,在相同开采时间下,产流流体的温度不断升高,系统的寿命也会随着井间距的增加而增加,井间距的增大也意味着储层的体积也就更大,从而有更多的热量可供开采,因而提高了系统的运行寿命。研究结果可以为EGS储层的建造提供理论指导,为实现商业化开采地热能做好理论准备。
    • 朱必清; 陈世加; 雷俊杰; 白艳军; 尹相东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长8油藏为典型的低渗透油藏,但油藏主要分布于长8_(2)亚段。为明确储层特征及对油气富集的影响,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测试和物性资料等对甘泉地区延长组长8段储层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甘泉地区长8段储层以长石砂岩为主,岩屑长石砂岩次之;主要发育溶蚀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原生粒间孔在长8_(2)储层内保存相对较好;优质储层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控制。与长8_(1)储层相比,长8_(2)储层具有高孔隙度、低排驱压力、高进汞饱和度、低退汞效率和孔隙连通性差的特征。油气分布受控于长8段储层的垂向差异和优质储层的平面展布范围,而原生孔隙发育情况是决定油气产量的重要因素。大量油气早期充注高孔储层,晚期因压实作用强烈、次生改造作用较弱,加上沥青封堵,基本滞留于原地,即主要在长8_(2)亚段富集。
    • 孙斌; 张培先; 高全芳; 蔡潇
    • 摘要: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是天然气有利勘探层系,勘探潜力大。为进一步明确该区域富集模式,以钻井岩心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普通薄片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技术,开展茅一段储层特征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川东南南川地区茅一段为深水外缓坡相,岩性以纯灰岩、泥质灰岩/碳质泥岩和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为主,发育眼球状构造;2)川东南南川地区茅一段储集空间以裂缝及孔隙型为主,各类有机孔及无机孔通过裂缝(页理、层理和粒缘缝)沟通,形成相较于泥质灰岩储集空间更好、渗流能力更强的基质孔隙储集空间;3)构造运动产生的大尺度裂缝与基质孔隙储层叠合区具有更好的储集能力及渗流能力,实钻井显示构造高部位叠合区气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该研究成果对茅口组碳酸盐深水外缓坡亚相灰泥灰岩的勘探工作具有指导价值。
    • 范灵颐; 黎保廷
    • 摘要: 实现非常规页岩油藏高效开发可以解决常规油气资源剩余储量短缺问题,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性重要意义。根据页岩油藏储层基本特征,分析了页岩油藏不同提高采收率方式的可行性,认为注CO_(2)方式更加适合页岩油藏。在实现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注CO_(2)一方面有效提高页岩油藏采收率,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进程。因此未来不仅页岩油藏注CO_(2)技术应用规模甚至应用至其他非常规如致密油、页岩气等都将会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注CO_(2)技术(CO_(2)驱、CO_(2)吞吐)的驱油机理、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该研究以期为我国页岩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 史江涛; 郝君明; 王小雷
    • 摘要: 塔河地区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勘探开发目标,分析其储层特征和成因对深层油气勘探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塔河地区岩心、岩屑、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和储层类型等,对影响鹰山组储层发育的地质因素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依此总结了其储层发育的规律和模式.研究认为:鹰山组碳酸盐岩主要以亮晶颗粒灰岩、颗粒泥晶灰岩和泥晶灰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隙、晶间孔隙、溶蚀孔隙、裂缝和溶洞为主;储层类型多样,包括裂缝型储层、孔洞型储层、裂缝孔隙型储层和裂缝溶洞型储层等.鹰山组储层是古地形、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古地形是储层发育的背景,沉积期和表生期的古地形具有不同的作用;沉积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不同沉积相带岩石孔渗差异明显;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的形成,最关键的成岩作用是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多期多次多类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破裂作用促进了储层的形成.
    • 杨莎莎; 黄旭日; 贾继生; 武志学; 李伟华
    • 摘要: 以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延长组长;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内丰富的钻井取芯、测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对长;段深水砂岩特征及不同砂体类型储层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砂体形成机制及其构造特征的不同,研究区砂体类型可划分为砂质碎屑流砂体、砂质滑塌砂体及浊流砂体3大类。其中,砂质碎屑流砂体的石英、长石含量及结构成熟度相对较高,储集空间以长石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储层物性也明显优于其他两类砂体。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结构成熟度和矿物含量的差异,砂质碎屑流砂体成岩早期抗压实压溶作用更强,中晚期易溶矿物溶蚀增孔、构造破裂增缝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也较为强烈,从而决定了砂质碎屑流砂体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岩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